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时间:2025-09-09 11:37:30 作文大全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大家的见闻一定增多了吧,也需要写写观后感了。如果你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小编整理了《金刚川》的观后感示例,约500字,供五年级学生参考,希望能帮助到你们。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1

  《金刚川》这部电影,是以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为原型,讲述了当时的志愿军在对己方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顶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的英勇故事。

  在抗美援朝末期,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金刚川战役,志愿军们为保证前线物资的输送,必须通过金刚川上的水里通道——岩石桥,才可以成功。在那个时候,中国没有飞机,而敌方美国恰巧就在空中领域中独占鳌头,他们从空中扔下的炸弹,对陆地上志愿军构成了重大威胁。

  但中国人民不会为此而退缩!

  敌军在空中扔炸弹,中国军人就在地面用炮轰炸弹,没有因为被炸伤就放弃抵抗,而是一直坚持着,为修桥争取时间。敌人的'炸弹到处乱飞,金刚川上的岩石桥一次又一次被炸毁,志愿军们一次又一次得修补,为的就是等桥修整好后,能让去前线送物资的军队顺利通过金刚川。

  有人的任务是通过那座桥,让输送物资的军队过桥。

  美国人的飞机每一次炸弹的投下,志愿军就伤亡惨重。在陆地上与美军做斗争的中国人民在努力反抗着,一发发从陆地上飞起的炸弹中总有击中敌人飞机的,一旦飞机被炸下来,我们就会赢得一次修补的时间。

  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重新修补,总计七次,意味着中国人是不会被轻易打垮的!

  为了能让物资快速的运输,那些志愿军站在水里,肩膀扛着木板,让军队从他们的肩上跑过,一个接一个,脚踩的是修桥志愿军的肩膀,而他们身上背负着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希望。

  中国人,加油!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2

  今天我看了一部关于抗美援朝的电影,名字叫《金刚川》。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末期,我国的一支军队要通过金刚川到达金城前线作战,不然我国主力军队就会像一只折断了翅膀的鹰,落入狼群之中。

  在我们的军队正要过桥时,美国的飞机一次次的投射炮弹炸毁这座通往金城前线唯一的桥。但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每次都顽强地站起来,一次次的.修好这座桥。

  在即将到达凌晨六点时,为了能让其他的志愿军战士顺利过桥,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在桥底下,人踩人,人摞人,用自己的身体撑起了这座桥,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啊!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志愿军战士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他们不怕危险不怕劳累拼命地修桥就是为了让军队打赢这场抗美援朝的战争。他们打这场仗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中国为了老百姓为了人民所打的。这些志愿军,他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但他们在战场上想的不是自己,而是人民,是国家,他们的这种精神令我敬佩,也值得我们学习。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我们的资源十分匮乏,飞机不够,炮弹不足。当敌人的飞机来临时,我们的炮手为了保住大桥,他们勇敢地点燃了篝火,暴露位置牺牲自己。这需要多么勇敢的精神才能做到啊。影片的最后,一位当年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爷爷说,后代们的幸福是由前人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精神就像国歌里唱的那样,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

  我们应该向这些志愿军战士们致敬,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这些后辈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好好学习,为祖国的建设出一份力。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3

  记亿中以前听过看过的志愿军故事,是一档电视节目中的,一些战士,接到命令,必须在某时前到达某地,狙击敌人,而当时离某地很远,且没有交通工具,他们几乎没有停下过脚步,好多次有人提出休息一会,都被否了,很多士兵是睡着了往前继续走着,有的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再也没起来,就在这样极限赶路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还没等大家整顿,就发现敌人来了,正是因为没有休息,才争取到了这宝贵的比敌人早到了几分钟,从而占据优势,成功阻止敌人,为大部队赢的了时间,如果是敌人先到达,后果不堪设想。回到本片,从敌方口中说出,“不可能就是他们的武器!”美国士兵都还盼着回家过圣诞节呢,难道我们就不想回家过年吗?可正如歌里唱的,你不当兵,我不当兵,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就算敌人再强大,就算敌人的飞机大炮再充足,就算我们什么都缺,但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必胜的信念,和保家卫国的决心!

  本来历史不是很好的我,现在迫切的要重新拿起历史书,重新学习一下历史知识。看的时候我也是感慨良多,很多战士们和我年龄相仿,甚至还比我小上几岁。他们在这个年龄,在为国家而战,把上战场和拿奖章当做至高无上的荣誉;而我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不愁吃不愁穿,每天就是日常的课程学习,日复一日,感觉有些荒诞度日了,让我反省了自己。电影的拍摄效果也很棒,虽然是2D但是效果比3D的`好太多了,仿佛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就像是就在战场中,跟着一起揪心,心疼,紧张。最后,演员张译扮演的角色壮烈牺牲时,我也情不自禁的落下了眼泪。主人公的方言也很有特色,本来以为都会是普通话,方言真是加分很多,很有还原的感觉。此电影也很具有教育意义,现在的繁荣昌盛离不开革命先烈们的努力。在国家有难时,我们所有人都应该站出来,为国家而战,随时准备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还见到了主创团队,真是开心!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4

  电影《金刚川》以抗美援朝时期真实案例为背景,讲述志愿军工兵连无惧美军炮火,在金刚川地区修建桥梁的英雄故事,将会是一部引人深思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电影。网络上有一篇关于抗战英雄张振智的文章,主要就是讲金刚川的故事。

  金刚川是一条河,金城战役打响后后勤物资需要通过桥运到前线,张振智等人受命要在这里架起称重桥。他和战友们利用敌人炸断的木料,七天七夜真的建好了,可敌人出动了飞机,把7孔桥炸得只剩下了两孔,桥不能用了。张振智带着全连冒着枪林弹雨修桥,在这次任务中,敌人在载重桥周围共投下了近千枚炸弹,还有2500多发炮弹,可全连一直坚守到运输车通过为止。

  这是之前了作文解过的`,可是当最终进入影院后,跟叙述的不一样,但是一样感觉荡气回肠,为中国军人点赞!

  电影中人物细节的描写特别到位,吴京饰演的老关,看似是一个不守纪律的老兵,确有一股当兵的韧劲和视死如归的决心。

  张译饰演的张飞,从唯唯诺诺到有自己主见再到够来的英勇抗敌,他用生命诠释了英雄的含义。

  一个普通的班长,带着战友的相片抗战,本想捧一座奖杯给战友,可是看到的确是自己的战友一个一个死在自己眼前,最后站在那里在跟美国人宣战,敌人的燃榴弹根本炸不悔他必胜的心。

  从他们一个个的眼神中,我读懂了,视死如归,无私奉献,大无畏的斗争精神,精神在,中国肯定会越来越好!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5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影片落幕,寂静之下,一个深情的女声,悲怆而激昂的唱起片尾曲《英雄赞歌》。我的心情激荡,在敬意、心痛、感动中久久不能平复。

  “金刚川”,历史上一座真实的大桥。也是我们志愿军工兵连,曾经用血肉之躯扛起的那座桥。回顾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金刚川》: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志愿军要渡过北汉江,到达金城主战场。可是当时美军的力量更强,一直派战斗机来阻挠,用各种炸弹,一次又一次的破坏这座桥。可每到下一批人马需要渡江,工兵连就能迅速的修复,部队还能踏桥而过。到后来,敌军用燃烧弹把桥炸断,只剩一些木料漂浮在江面上,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仍然不放弃。时间紧迫,材料不够,最终工兵连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支撑着木板桥面,让部队踏着,又一次通过了金刚川大桥。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排长张飞,左臂和左腿都被炸断,可依然拄着木棍,拖着残破的身躯,穿过玉米地,爬上炮台,尽自己的全力上膛炮弹,转动炮台,瞄准了一架与我军周旋许久的敌机,一发入魂,将那架飞机射了下来……

  一想到那个画面,我就热泪盈眶。可敬的志愿军战士们,用他们的'奋勇刚强,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长城,撑起了新中国的防线,守护了人民的安宁,才有我们祖国的发展,和现在的繁荣、强盛。正是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发奋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出一份力!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6

  20xx年10月23日,电影《金刚川》正式上映,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卫和平、反抗侵略、英勇作战,共同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走进电影院,作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一份子,我们不能忘记,现如今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先辈的流血牺牲。影片中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精神长城,誓死做到人在桥在的誓言。故事分四个部分,用不同的视角对同一段事件进行展示,但最终的结局是大部队成功过江,到达前线阵地。运用小视角,来展现宏大的历史事件,转变常规的叙事角度和顺序,使我感受到电影中那句台词的深切含义:"那一年我们才十七八岁,可我们都不怕死"。

  电影讲的是牺牲,层层递进和升华其核心主题——牺牲。在战场上,面对流血和牺牲,不畏生死只为心中的共同理想。志愿军战士因为不惧牺牲,才守护了那座关键的长木桥,用牺牲精神筑成坚固的长桥。其中《高炮班》的张排长和吴班长的呼哨,一方面是传递信息,另一方面是传递情感的方式。在敌机准备炸桥时,他们选择暴露自己,点燃明火,让敌人的凶猛炮火朝着自己攻击,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这一战他们在心里早已做好准备了。

  最终这一切又回归了桥面,这一段历史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值得铭记的时刻。在炼狱般的战火下,湍急的河水中,扛起一座炸不垮、击不倒的生命之桥、英雄之桥!

  松柏长青,英雄常在,吾辈自强,笃定前行。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7

  于10月30日下午,公司组织了《金刚川》观影活动,正是这次观影活动让我许久没触碰到的泪腺开关“啪嗒”一声,悄然打开。话说七尺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隐隐的泪花还是模糊了镜框…

  就座完毕,震撼的电影片头曲震撼响起,顿时让人有种即将要上战场的感觉。紧接着,一句略带磁性的旁白把我带入到电影故事情节当中: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唯一想的事,就是通过那座桥。"当听到电影《金刚川》预告片中这句旁白时,很多人或许会和我一样想着,这是一座什么桥?它到底有多么重要?

  其实,这是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期间护桥修桥志愿军战士与美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战争影片。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金城战役》 。影片描述为了使志愿军战士在指定时间内渡水到达战役前线,后方战士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下,从下午到凌晨,不断搭建并抢修木桥片段。37米长的桥,7炸7修,夜以继日的反复抢修。实际上就是聚焦在下午到凌晨志愿军横渡金刚川的艰难过程,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但却分别从步兵、高炮班、美军轰炸机、桥四个视角还原了这一场战事。这段历史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鲜有耳闻,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段秘辛。拿破仑说:“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恰好《金刚川》这部影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反观当今社会,大到国家荣辱,细到家庭个体以及工作上。是否我们也应该保持着一颗热血澎湃的心呢?人生几十年,纵使生活虐我千万遍,依然要爱生活如已出,这种生活态度恰好是我们所需要的。从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所刻画的人物都极其鲜明:一个目标-过桥;一个配合-分工合作;一个精神-坚持不懈。这种感人的画面直到现在都依然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中。

  至此,观影活动圆满结束,忍不住的感动和对先辈的`缅怀仍久久围绕现场。未来,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员,我们更多的是做好现在手头上的工作,并深知家庭的责任,努力改善生活质量。可能过程会经历很多挫折失败,但是绝不能浇灭我们通往成功之路的希望。

  请铭记:时刻都要守护好我们心中的那道“桥”,因为它是一种信念!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8

  看《金刚川》是筹备已久的事了。从听到电影的消息,一直等到电影上映。上映第一天,就拉上朋友一起去了影院。

  这部电影是关于抗美援朝的。抗美援朝在国人心中有特殊的意义,它和我们共和国的成长息息相关血肉相连,也凝聚着千千万万国人的生命和情怀。但因为种种特殊原因,近三四十年以来,抗美援朝题材几乎在影视界绝迹,只有在早期拍摄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影片中大家才能一窥当时的'情景和传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看到《金刚川》,我是有一些激动的,在当下它是一个开局和定调的作品,意味着今后我们可以拥有这个题材的更多可能性了。

  在这部电影中,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没有展现志愿军与美军的正面交锋,而是以交通线的保障为入手点,分别从渡河士兵、美军飞行员、守桥高炮战士的视角,还原部队抵达战场前的一天。"金刚川"这个名字,代表的其实是一条江,夏季时水流湍急,无法泅渡过江。

  江面其他桥已经被敌军炸毁,只剩下一架木桥,为了能够顺利过江,在规定时间达到作战地点,我军制定多种策略过桥。读后感m只是,虎视眈眈的美军却一次次又一次地轰炸桥体,不仅多次毁坏我军刚修好的桥,并且给我军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最后桥被炸得几乎碎掉,我军战士站到桥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生命的桥梁,帮助大部队顺利通过金刚川,圆满完成任务。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时隔70年,在和平年代回顾那段历史,回顾那段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英勇斗争,志愿军战士以热血铺陈奋斗底色,树立起中国军人精神不倒的旗帜。《金刚川》只是一个开始,后续还会有《长津湖》等同题材重磅电影上映。那段历史那些人,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普通人也没有忘记。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9

  国庆档后,电影院似乎又陷入片荒,新片完全撑不起人气。23日新登场的《金刚川》因而再度掀起观影热潮,在周末的福州影院排片率高达50%以上。这部新“人气王”除了占据有利时机之外,吸引观众的原因还有哪些呢?

  与《八佰》相比,《金刚川》在口碑上略显分化。这部由管虎、郭帆、路阳3位导演合作的作品,在叙事上采用了多线手法,寄望观众从不同主人公的.不同视角去感受一段历史。

  从目前的评论看,喜欢这部影片的观众认为,《金刚川》叙事高级,为国产战争片进一步提升了水准;不喜欢的观众则称该片未能塑造出真正丰满的人物,“叙事重复,还有生硬煽情之嫌”。

  对此管虎导演阐释说:“《金刚川》讲述的是大战场后方的个体故事,关照更多无名英雄。3个视角也是一种创举,之于中国电影也是一种新的经验。”

  除《金刚川》外,本周排片较多的影片还有《我和我的家乡》。在众多类型片里,观众对喜剧片的需求可以说是最为稳定的,《我和我的家乡》恰好满足了这一点。因此在上映24天后仍有近15%的排片率。《姜子牙》《一点就到家》《夺冠》这3部影片也依然人气在线,共同构成了近日福州观众的观影片单。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10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志愿军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渡江一一最后一次战役,它将会决定战争的结果。”打完最后一次,我们就能回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一个志愿军说道。

  然而,渡江绝非易事,他们仅仅依靠一座木桥渡过湍急的江水。美国的飞机又怎会善罢甘休,时不时投放几颗炮弹,炸毁那一座桥。但中国人民是顽强不屈的,尽管桥一次次被炸毁,他们仍一次次地修复,并争分夺秒,飞速渡江,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两个美国飞行员在对话,其中一个说:”这些人是炸不死的吗?像这样一座桥,我们军队修好需要三天,而他们只用了三小时不到!我们的任务仿佛是不休止的……”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军队!

  影片中,有人在前仆后继,冲上去修复桥;有人紧盯着敌军飞机,汇报异常情况;有人全神贯注,操控高炮射击。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同一种精神一一爱国。”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这儿,让他炸”“不要耽搁,快速渡江”。每一个士兵都在奋力拼搏,为了祖国统一昌盛努力。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魂?这些人,就是真正的英雄,就是祖国的顶梁柱!

  “打赢这场仗,回去拿奖章。”这是一个战士纯粹的愿望,更是中国人民肩上共同的担当。影片歌颂了志愿军的爱国热情与爱国情怀,渡江的胜利,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全中国的胜利成果!无悔的担当,心甘情愿地牺牲,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他们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值得那一份荣耀。

  中国精神需要我们来弘扬和传承,先烈的事迹会永垂不朽,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搭建那一座通向成功的桥。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11

  近日,电影《金刚川》的热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热反响,电影以抗美援朝为背景,以战争中7次协作架桥为具体故事题材,刻画了战火硝烟中那群平凡且伟大的志愿军战士,成功诠释了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新时代的纪检监察干部如何继续传承和发扬好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呢?

  一是要坚定信念,发扬担当精神。面对敌人的无数次狂轰滥炸,志愿军们昼夜坚守岗位,连续7次修复37米长的岩里桥。这是要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担当才能做到的。纪检监察机关是一个政治机关,要求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时刻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把加强各项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基本功和必修课。在把牢大方向的同时,结合纪检监察工作实际,在日常监督中勇于担当,充分发挥好派驻纪检监察组的前哨、探头作用。

  二是要默默耕耘,发扬奉献精神。抗美援朝的胜利是志愿军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以不记个人得失、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给了美霸权主义迎头一击。我们生活和工作在美好的新时代,更要不记个人得失,增强大局意识,发扬奉献精神,在每一项具体工作、每一件细微之事中,尽心尽责尽力。用自己工作的“舍得”换取信访人的“获得”。发扬好纪检监察干部的螺丝钉精神,默默耕耘。要增强大局意识,识大体、顾大局,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计个人得失。始终将信访人的诉求放在心头,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信访人的`幸福指数。

  三是要攻坚克难,发扬进取精神。电影中讲述了在短短的几天内,敌人不断的重复轰炸修复的桥梁,志愿军们无惧困难、奋力攻坚,不断修复轰炸的桥梁,最终搭建起炸不毁的“生命之桥”。纪检工作周密繁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层出不穷,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扬锐意进取精神,时刻保持攻坚的巧劲和克难的韧劲,善于在工作中掌握方法,持续总结经验,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勇往直前。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12

  《金刚川》的结尾,当《我的祖国》的旋律在耳边响起,当《英雄赞歌》的音符在影院回荡,心中仿佛有一股激流经过,久久不能平静。

  总有一些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小时候,是看到英雄王成高呼“向我开炮”。现在,是看到张译扮演的张飞怒吼“来吧”,是看到李九霄扮演的刘浩大喊“拦不住我”,是看到吴京扮演的班长笑着拍了拍张飞,是看到邓超扮演的高福来对刘浩说“去修桥”……我愈发感受到,那些精神和传统,是刻在中国人的骨髓里的。可能是一首歌曲,也可能是一部电影,随时能把他们唤醒,每一位观众剧烈起伏的胸膛,就是明证。

  《金刚川》的英文名是《(The)Sacrifice》,我觉得它可能比原名更贴切。这就是一部讲述无私、讲述牺牲的电影。不管是渡河战士的奋勇向前,是守桥高炮战士的舍生忘死,还是修桥战士的前赴后继,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都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心中想的只有保卫祖国、保卫家乡。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力量,不需要太多的虚构,不需要太多的渲染,大银幕上的人物就能够自然而然地打动我们的心灵。因为我们都知道,“他们”都曾真实存在过,“他们”都曾保护过我们的家园,“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正因如此,影院里的每一次心跳,都跟随着那些“最可爱的人”;也正因此,就连影片中的那些“点题”式的旁白,都显得有些多余。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说,《金刚川》拍摄的时间周期短,参与制作的人数多,命题作文的压力也有点大。看得出,本片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要把三位导演的不同风格统一到一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如果要为本片“挑挑刺”,倒也不难。

  最突出的问题是,重复利用的片段,确实是多了些。当然,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可以被看成是反复的“强调”,但它确实不利于叙事的流畅。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主创们想利用一些“多角度”“多视角”的手法,玩出一些新意。

  从《八佰》到《金刚川》,这些以往被视为“主旋律”的电影,已经不再依赖于“宏大叙事”,越来越习惯于把镜头指向普通的战士、细小的.角落。他们或许并不起眼,甚至还有各式各样的缺点。比如,张译扮演的张飞在战斗中太过谨慎,有些畏手畏脚。而吴京扮演的班长又有些自由散漫,不够遵守纪律。李九霄扮演的刘浩同样显得有些“愣头青”,在战场上的表现很不冷静。但恰恰因为这些缺点,反倒让这些“小人物”更显出亲切和接地气的一面,换句话说,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得住,也更让观众愿意去接受和接近。正因为这些战士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亲人,观众也就会在不知不觉间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同时,视角向下,也给了创作者们更大的发挥空间。抗美援朝这个题材还有太多太多的故事值得去讲述和再现,因此,不妨把《金刚川》视为新时代的一次“试水”。相信,有些缺陷和不足,会在今后的同类型影片中得到改进和完善。其实,从《英雄儿女》一路走到今天的《金刚川》,拍摄的手法、制作的形式在变,但精神内核并没有变。一声冲锋号响起,所有观众的集体回忆就会自动苏醒。在愈发难以捉摸的当今世界,“抗美援朝”的伟大精神非但不会过时,反而可以为我们带来前行的动力,就冲这一点,《金刚川》的勇敢尝试也应该得到一些鼓励和肯定。

  张译、吴京、邓超、魏晨、李九霄……在本片中,这些演员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张译,再一次让观众见识了他的影帝级演技。在这里,已经不需要由我来为他送上赞扬。而几位分工合作的导演,也已经尽了力。至少,我们没有感觉整部影片的风格存在明显的撕裂感。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给他们一份敬意和宽容。张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以“人格担保”,《金刚川》一定好看。其实,我倒觉得此类电影的意义不在于单纯的“好看”。经历过惨烈轰炸后,已成废墟的桥上,无数修桥战士再次奋勇向前,组成最壮丽的“人桥”,目睹这一幕的观众,都能领悟到电影想要传递出来的精神。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幸福生活,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所得到的,都不是从天而降、理所应当的。

金刚川观后感500字左右五年级 篇13

  “红色彼岸花,花瓣遍地撒……”,期中考试过后,我观看了一部名为《金刚川》的电影,一座用战士血肉之躯搭起的桥,让我的内心受到巨大震撼,久久不能平静……

  开场,是一段70年前的历史,抗美援朝志愿军要通过一段地势险要,江水湍急之处,只有誓死捍卫唯一的桥,才能抵达对岸,到达战场金城。中国志愿军靠两台炮,一个团的.战力加上工兵队,用尽全力打通去往金城的彼岸。而美军,不惜动用大量空军势力,对志愿军进行轰炸,采用延时炸弹对桥进行爆破,但桥一次次奇迹般的被修复,在物资极度匮乏时,志愿军用身体搭起一座人桥,鲜活的生命犹如瓣瓣彼岸花,散落遍地。

  金刚川,金刚川,这岂止是一条江啊,这是战士的金刚躯啊,即使美军的航空技术发达,我们也用躯体硬生生扛下,即使毫无胜算,仍要放手一搏,将生命筑成通往金城的桥,通往胜利的桥……

  抗美援朝一战,志愿军战士用最差的武器,打最成功的战,凝聚一颗颗炽热的赤子心,用鲜血用生命用无畏的精神,把装备先进美国人轰出朝鲜,电影中”姓张名飞,字翼德,长板坡前救赵云,吓退曹操百万军!”这句话,不正是对志愿军战士的真实写照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宁死不屈、英勇无畏的代表,他们用鲜血染红了国旗,用生命造就了新中国。我们也要铭记历史,继承他们不畏艰险,誓死卫国的精神。不要畏惧黑暗,因为你的身后,有耀眼的光芒,它会指引着你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