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时间:2025-08-26 15:17:19 工作报告

在当今社会,报告的撰写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各类报告有其特定的用途。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写报告很困难。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

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家乡的村里人全部姓李,身边也有很多姓李的。“李”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李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李”姓究竟在我国姓氏中占怎样的位置?带着这个问题,我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

  2、百度搜索李姓的名人故事。

  3、询问父母和长辈们。

  三、资料整理

  1、“李”姓来源

  源出嬴姓说。

  即认为李氏源出嬴姓,血缘先祖为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偃姓或赢姓),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理”“李”古字相通),先为理氏,后为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李耳为十一世。

  2、历史名人

  李时珍:字东壁,号濒湖,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出身中医世家,明代杰出医药学家。他历时三十七年编写完成了《本草纲目》,对我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世民:即唐太宗,祖籍陇西成纪,他雄才大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是一位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其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祖籍甘肃秦安,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他的一生创作甚多,现存有九百多首,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等。

  李耳:即老子,春秋末期陈国人,重要的哲学家,他崇尚自然,周时以著《道德经》而闻名,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家”的创始人,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李姓第一人。

  李斯:河南省上蔡人。战国时任秦国宰相,曾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成就了封建帝业。

  3、现状

  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07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李姓为了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根据1977年中国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的论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越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7.19%。河南省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

  四、研究结论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1、这姓李究竟是怎么来的?

  2、这个世界上总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

  3历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于中华姓氏的书籍,查阅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的历史名人。

  2、向爷爷请教李姓族谱。

  3、通过多种途径,收集李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李姓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在《百家姓》中排第4位。是20xx年中国大陆人口第二多的姓氏。但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李姓则为第三大姓。在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2、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四、研究结论

  1、我国的李姓源远流长,传说东夷组首领皋陶曾任尧帝的大理官(掌管刑法的官),其子孙以官名为姓,即理氏。商朝末年,理氏改为李氏。唐朝时,“李”为国姓,从资料中发现,唐朝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我们认为,大量别的姓氏改为李姓,是李姓在唐朝成为第一大姓的主要原因,这也为后来李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篇3

  [教材分析]

  大海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次综合学习活动安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海洋,了解海洋。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走进海洋,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选不同的汇报形式

  [教学目标]

  1、走进海洋,了解海洋,感受海洋对人类的贡献,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2、增强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统筹安排及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走进海洋,了解海洋,感受海洋对人类的贡献,体会海洋与人类的和谐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海洋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们对大海有了更多的了解,说一说你这几天的收获?

  学生汇报收获。

  过渡:同学们的收获真是不小,相信你们一定想更好的了解海洋,今天,我们就来走进海洋。

  二、研究学习内容。

  1、大海是广阔无边的,我们对它的探索也是这样。说说看,你都想知道哪些关于海洋的知识。

  2、学生自由汇报。

  3、教师引导学生,你们说的每个方面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针对自己问题比较相近的同学结成学习小组。(3——4人即可)

  4、志趣相投的朋友都坐在了一起,你们再次把大家的议题放到一起,选合适的议题进行研究。

  5、先来讨论,应该怎样着手研究呢?

  研究的途径:

  1、书籍

  2、电脑

  3、请教

  搜集的结果:制成光盘、做成小报、集成册子。

  制作方法:有标题(主题)、有内容(图片、文字材料、搜集人)、有想法(自己对搜集的内容的理解)

  搜集的内容:海洋的物产、我到过的海边、与海洋有关的童话、生活中的海洋生物等。

  6、各个小组根据老师和同学共同总结的内容,记载、分配。

  三、作业。

  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汇报小组的成果。

  要求每个小组准备好内容,分好工。

  教学反思:

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篇4

  教学目标

  复习本单无的生字词语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重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具

  题板

  难点

  复习本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教学过程

  一、 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二、 进行综合练习:

  1、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度( ) 瀑( ) 僻( )

  渡( ) 爆( ) 避( )

  Qiang( ) he( )

  强 和

  Qiang( ) he( )

  2、补充词语

  ( )逸( )出 ( ) ( )玉立

  望而( )( ) ( ) ( )大物

  3、补充诗句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 ),此花开尽更无花。

  4、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逐课复习第二单元的生字词语句子。

  形近字组词,多音字组词

  补充词语

  补充诗句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

关于李姓的调查研究报告作文 篇5

  教材分析

  本次综合活动安排了一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故事,还安排了与劳动有关的恳谈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劳动的问题。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

  3.培养学生的劳动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提前与家长交流,并观察周围的劳动者。

  课时 2课时

  板书设计

  综合活动(5)

  崂山道士   劳动创造了财富

  穿墙术

  不劳而获   出才有收获

  投机取巧

  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利用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崂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1.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王七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王七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文章。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

  2.从小组中选出一人,进行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

  4.总结:通过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他们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照顾我们的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劳动是辛苦的,也是辛苦的。

  二、展示我们有关“劳动”的图片,

  欣赏这些劳动场面的图片,大家说一说,议一议。

  三、作文。

  1.同学们,因为劳动,我们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因为劳动,我们变得更加热情和健康。劳动,不仅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美好的世界。相信你的劳动生活无论过程是多么苦涩的,结果却是快乐的。

  2.选择自己平日经常做的一项劳动内容写一写。

  要注意写具体,抓住几处写细致,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

  3.构思并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因为是学生首次接触蒲松龄的作品,所以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有关他和他作品的情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打下基础。

  这是本文的重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体会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道理。

  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体会劳动的意义,体会劳动者的光荣。树立劳动是光荣的意识。

  作业设计

  1.复述《崂山道士》这个故事给家人听。

  2.继续关于劳动方面的调查。

  3.完成一份关于劳动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