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时间:2025-09-06 17:08:36 论文大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写作文。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言语活动。那么,如何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1

  一、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

  他们曾干过搬运工、建筑工、锅炉工,去过新疆、陕西,也曾生活困顿难以为继,但偶然间一段即兴自拍的翻唱歌曲《春天里》的网络视频,赢得了上千万的点击量,其真情实感令无数网友感动落泪。民工版《春天里》,他们是在唱自己,唱出了辛酸生活,也唱出了顽强执着。处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的农民工群体以及无数怀揣梦想的北漂们,同样需要关注,需要尊重。这是他们的心里话。

  二、“赤脚哥”

  洛阳市突降暴雨,市内一交通要道水深及膝,积水深达40厘米,交通拥堵不堪。交警戚新峰在水中指挥交通。虽然穿着雨衣,但由于涉水时间较长,他的裤子都已湿透。紧张的疏导中,一只皮鞋被水冲走了,他索性把另一只鞋也脱掉,继续淌水指挥。戚新峰雨中指挥交通、援手被困群众的视频,被网友传至大河论坛,迅速走红。网友称戚新峰为“赤脚哥”,他在平凡中创造感动,在风雨中彰显无私。

  三、新阿福”香港义工

  作为一名事业有成的香港人,曾敏杰始终心怀祖国。他热衷于内地的儿童公益事业,先后帮助多名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治疗。玉树地震发生后,他又作为义工去灾区探望孤儿,发起公益活动,购买孩子们急需的炉子、棉鞋、帐篷等物资。就在将物资送往玉树最偏远的村寨时,他和同伴遭遇意外,不幸遇难。他被网民誉为“新阿福”,他的善心善举让我们看到,爱心无地域,真爱暖人间。

  四、“最美洗脚妹”

  29岁的刘丽,是个来自安徽的农村姑娘。因家境贫寒,14岁的她便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辗转于湖北、江苏等地,做过服务员、保姆,如今已在足浴城干了十年“洗脚妹”。然而,为了“生计”打拼的她,却把辛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捐给了120名贫困学生,自己却依然过着朴素的生活。这个平凡的打工妹,奉献的不仅是爱心,还有对下一代命运改变的期盼。刘丽的事迹传开后,被网友称为“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2

  1、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

  心有小窗,便有亮丽的阳光进来,小酌一些温暖的故事,便有自由清风邀约一些花香或者白云。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心有栅栏,然后青藤爬过,那些小秘密点缀其中,像叶片下小憩的蝴蝶,做梦一般,只能用花粉形容。

  心有玉阶,满阶是香囊佩瑶,满阶是锦言妙计,还有玲珑小贝和神秘念珠。于是孤独不再降临,花瓶不再寂寞。

  心有圣殿,供奉着高贵,尊严、善良、理想和追求……

  这都是些美丽的神灵。由此,而不可侵犯;由此,而拥有世界和自己。(《心有明灯》)

  2、蜡烛有心,于是它能垂泪,能给人间注入粼粼的光波;杨柳有心,于是它能低首沉思,能给困倦的大地带来清醒的嫩绿,百花有心,于是它们能在阳光里飘出青春深处的芳馨。(《蜡烛有心》)

  3、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了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成熟》)

  4、绿,是夏日树阴下的那潭清泉,里面荡漾着几根绿油油的小草。

  绿,是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引得无数文人为之神魂颠倒。考试用书

  绿,是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梅雨潭,成为脍炙人口的美文。(《找寻自己的绿》)

  毫无置疑,绿是最令人心动的颜色。墨绿给人以淡泊宁静;浅绿给人以恬静轻快;嫩绿则给人以生命的畅想。而绿的乐章给人的或许就是对生存、生活、生命的思索。(《绿的乐章》)

  5、带着一颗快乐的心,你会处处感到快乐;带着一颗宽厚的心,你会处处感到温暖。人生难免遇到伤害,只要勇敢、坚强地面对,它就会成为难得的财富。心不设防,天宽地长。(《心不设防》)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3

  鲁迅

  1、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

  2、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3、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4、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老舍

  6、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

  7、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

  8、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在,多少还可以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就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但却失去了根。有母亲,是幸福的。

  9、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再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磨,也会生锈。

  10、我想写一出最悲的悲剧,里面充满了无耻的笑声。

  钱钟书

  11、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12、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

  13、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4、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必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

  15、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张爱玲

  16、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

  17、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18、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19、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20、我以为爱情可以填满人生的遗憾。然而,制造更多遗憾的。却偏偏是爱情。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4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

  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2、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4、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5、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六个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棗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棗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第二部分(3?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段,第二层是第6段。这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这两个问题同学们在课后也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题二一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2、层进式论证、对比论证。

  3、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过程

  1、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 b、① ② ③│④

  (并列)(并列)

  c、①│② ③ ④ d、① ② ③│④

  (因果)(因果)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提问三: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棗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三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一、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四段,又写第五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第三、四、五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棗“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棗“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讲解两个重点

  提问一: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讲解:“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四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六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六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提问二: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中心论点的提出。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难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墨守:战国时期的墨子善于守城,后来就用“墨守成规”表示因循守

  旧,不肯改进。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它自己就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辨伪去妄: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2.阅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试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荣识初编》等。

  2.导语。

  一切有成就者,都是脑子里装满了问号的人。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顾颌刚从小就敢于提出疑问,进行考。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有心存疑问,勇于提,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是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这篇课文议论怎样做学问,阐明了怀疑和学问之间的关系。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对我们今后怎样做学问,一定会有很大的启发。

  三、正课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两个分论点。

  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讨论并归纳:

  (1)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四、小结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文章运用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虚妄()2.步骤()

  3.懒惰()4.启迪()

  5.停滞()6.塾师()

  7.程颐()8.顾颌刚()

  (二)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学者先要会疑。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尽信书不如无书。

  第二课时

  一、预习

  再读课文,思考文章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找出了文章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研究文章如何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中心论点的。

  三、正课

  1.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来的。这种写法,既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同时名言本身也是证明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

  2.提问: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怎样找出来的?

  讨论并归纳:第6段开头一句是承上启下的总结句,也是两个分论点。中心论点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3.提问:第3段举国难危急的时候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证明了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引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道理。

  4.提问: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讨论并归纳: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5提问:第4段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两则事例证明了什么?讨论并归纳:这两则事例告诉我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6.提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学问。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讨论并归纳: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最非。

  7.提问:“怀疑”“思索”“辨别”这三步骤能否前后对换?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辨明正确与错误。前后)顺序不能对换。

  8.提问:第6段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讨论并归纳:应分五层。

  第一层(①句):承上启下,总结上文,提出本段论点。

  第二层(②③④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层(5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①句的论点。其中第6段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78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第四层(910句):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以怀疑精神做学问,会对文化建设起巨大作用。

  第五层(11句):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第四、五层从正反两个方面讲道理,论述第①句的论点。

  9.提问:课后练习三。

  10.提问:课后练习四。

  讨论并归纳:

  (l)第2段,第4段是先讲道理,再举事例。第1段、第3段、第5段以道理论证为主。第直段引用朱喜、陈献章的话、第2段引用孟子的话、第4段引用李四光的话作为讲道理的依据。

  (2)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名人名言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不同之处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程颐和张载的名言提出的;短文则先开门见山提出明确的中心思想,然后再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

  (3)本文第3段和第5段的论述,是课文所没有的,我认为这些论述是很有道理的。第3段“疑能增进兴趣”带着疑问去读书,其味无穷。第5段提出不仅要敢疑还要善疑。

  (4)标题《读书贵有疑》《谈“疑”》等。

  四、小结

  本文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层层深入,精辟充分。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事理分析得透彻周密。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使文章有理有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7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加一往往等于二,这是基本的数学原理。然而,在生活的更多领域里,一加一却能够大于二,尤其是在我们面对复杂问题时,通过合作与协作,往往能够创造出比单独行动更大的价值。

  一加一大于二,这是合作的魔力。想象一下,两位艺术家合作创作一幅画,他们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相互借鉴,最终创作出的作品往往比各自单独创作更具深度和广度。同样,两个科学家合作研究一个课题,他们可以相互分享知识,讨论问题,从而加速研究进程,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这就是合作的力量,通过合作,我们可以将各自的优势最大化,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一加一大于二,这是团队协作的精髓。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通过有效的协作,我们可以实现团队目标的最大化。例如,一支篮球队中,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特长,有的擅长得分,有的擅长防守,有的擅长组织进攻。只有通过团队合作,才能使球队的整体实力得到提升,从而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然而,要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合作需要信任,需要沟通,需要尊重。我们需要相信对方的能力,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我们需要有效地沟通,理解对方的想法和需求;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差异,接纳不同的观点和建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此外,一加一大于二也提醒我们,面对问题时,我们不应该孤军奋战,而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因为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充分利用资源,集思广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一加一大于二不仅是数学上的可能,更是生活中的现实。通过合作与协作,我们可以创造出比单独行动更大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合作,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从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8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我站在所有同学的最后面,心脏不听使唤地狂跳,双腿却像灌了铅一般呆立在那儿。面对这个大操场,我惧怕,我胆怯,它像夜间咆哮在大海浪尖上的魔鬼,向我发出最后的死亡通牒,我像溺水挣扎的小鸡等待救援……

  倏地,似乎有一只手从天空伸下来,抓住我的手往前飞奔,越过隔离线,越过老师焦虑的眼神……“小婷,走吧,快轮到我们了!”梅边跑边说,银铃般的声音是那样的轻松,似乎感染了我,我仿佛感到一股热血在奔涌,觉得身子轻了许多,仿佛闻到了青春的气息。对,肯定是她的热情感染了我!每当我孤独无助时,梅总会出现在我的身旁,我也总是神奇地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我跟梅一起跑向50米测试的'起点。记得余光中曾说过:“渔人喜欢听见抛锚时落在海面上溅起的声音,他们喜欢起点。”面对着起点,怎么办?“跑9秒05?那是不及格,班里就你这么一个‘林黛玉’!”——那个使我心碎的数字,那个使我心颤的声音,犹如霹雳在耳际炸开,我仿佛被雷击中一般,感觉天塌了,地陷了,我几乎昏厥……

  “婷,怎么了?别怕,我与你同在!我相信,你能行!”我猛醒过来,一抬头,目光恰好与梅相撞,一束阳光射入我的心底,那么强烈!“是的,我行!”“各就各位,预备——跑!”我感觉什么都不存在,地面如同一张薄纸,我的双脚快将它扯碎了,耳边响起呼呼的风声,瞬间越过终点。“8秒02,你很棒的!”梅似乎比我还高兴。我惊呆了,这是我有史以来跑出的最好成绩,梅激动地抱住了我。后面的两项测试,我也顺利通过,而且达到A级。

  老师诧异了,同学惊奇了,最让他们担心的“林妹妹”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们大概只知道:体育开考,把“林妹妹”赶跑!但我还要告诉大家,这奇迹也来自友谊,来自鼓励!

  记住:1+1>2,永远!

适用于议论文的哲学定理 篇9

  步入初中,从小对数字非常敏感的我仍对数学有极大的兴趣,成绩也很好,因此感到自豪。一个个生动的数字犹如跳动的音符,每每看见这些"音符",我的心情便会随之荡漾;一个个简介的数学符号告诉我复杂的信息,每每看见他们,我便会对创造出这些符号的数学家感到无比敬佩;一个个舞动的线条构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却蕴含着丰富的'结论等待我去证明,每每遇见他们,我便会努力去证明。但我仅擅长数学,有些偏科,其他科目成绩并不是很好。

  每次去姥姥家,姥姥总是叮嘱我要把每一科都学好,仅仅是数学一科好是不够的。周末到来,依旧去姥姥家聚餐,恰巧快至端午节,姥姥正在包粽子,只见她把苇叶泡在水中,翠绿而又质朴,一粒粒糯米与一片片苇叶静静地躺在水中,洁白如玉,松散却又有秩序。姥姥把三片苇叶叠放在一起,卷成漏斗状,清水浸泡过的苇叶格外得碧绿,糯米也犹如汉白玉一样,姥姥把糯米放入苇叶,用苇叶包裹住糯米,最后用马莲草当作绳子将粽子包紧,一套过程虽简约却极具传统技艺的.精华。

  很快粽子烀好了,我和姥姥一起吃粽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高温原本翠绿的叶子已经泛黄,苇叶的清香味快速地钻入我的鼻翼中,也深深浸润在洁白的糯米中,一嗅,沁人心脾,顿感置身于芦苇丛中,微风拂过,苇叶沙沙作响,苇叶的清香扑鼻而来。随即,糯米的甜香味也紧接着钻入我的鼻翼,一咬,糯米甜甜糯糯且柔软,口腔中感到无比舒适,裹着芦苇的清香味的糯米格外的美味。

  粽子因为有了苇叶的清香味和糯米的甜香味而变得特别美好,虽然仅是苇叶的清香味或仅是糯米的甜香味也是美好,但两种美好结合在一起会更加美好,粽子正是因此美味。学习亦是如此,有一科成绩很好是好,但是两个或更多科一起好会更好,让你变得更加优秀,更加完美,正所谓一加一大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