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时间:2025-04-29 11:46:24 论文大全

随着人们文明素养的提高,大家对报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撰写报告时,有一些特定的技巧和格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物理实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1

  一、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2.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3.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4.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四、自我评估:

  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五、交流与应用:

  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2

  一、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测量前“三观”:

  一观:二观:三观:

  2、测量时

  一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刻度线紧贴被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二读、视线要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读数时要估读到三记、记录数据由数字和组成。进行试验:

  测作业本和物理课本的长、宽

  评估交流:为使测量更精确,应选用分度值的刻度尺(填“大”“小”)

  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

  (1)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被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二、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用停表测量时间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观察停表

  停表有个表盘,大表盘数字代表,小表盘数字代表;有根指针,长指针是,短指针是。停表秒针走一圈是分钟。

  2、停表时间等于分针指示能准确读数部分加上秒针指示读数部分。

  进行试验:

  用停表测出你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s,1min内你的脉搏跳动了次。

  评估交流:大家的测量结果是否相同。

  三、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试验时间:审核:

  实验名称:测量同学们跑步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设计并进行试验:

  1、在操场上用测出奔跑的路程s1=20米,s2=30米。

  2、用测出自己跑20米所用的时间t1,跑30米所用的时间t2.s

  3、根据公式v求出两次奔跑的平均速度。

  评估交流:自己记时好还是请同学计时好。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3

  用验电器演示导体和绝缘体

  【器材】

  验电器(或自制验电器),有机玻璃或橡胶棒,丝绸或毛皮,被检验的物体:铁丝、铜丝等金属丝,陶瓷、松香、玻璃、橡胶等。

  【操作】

  (1)将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与验电器接触,使验电器带电,金箔张开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触一下验电器上的小球,金箔马上合拢。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手和人体传给大地了,这证明人体是导体。

  (2)用上述方法使验电器重新带电。手拿铁丝和铜丝等金属丝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可以看到金箔也会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通过金属丝和人体传到地球上去了,金属丝是导体。当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们去跟带电的验电器小球接触,金箔仍张开并不合拢,表明验电器上的.电荷没有通过陶瓷、玻璃、松香等传到地球上,说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绝缘体。

  【注意事项】

  被检验的绝缘体的表面要清洁干燥,以免表面漏电。

  实验目的: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步骤:

  ①在烧杯里放入适量水,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然后把温度计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灯点着,给烧杯加热。

  ③边观察边记录。

  ④做好实验后,把器材整理好。

  观察记录:

  ①水温在 60℃以下时,随着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上气泡越来越多,有少量气泡上升。

  ②水温在60℃~90℃之间时,杯底气泡逐渐减少,气泡上升逐渐加快。

  ③在90℃~100℃之间时,小气泡上升越来越快。

  ④水在沸腾时,大量气泡迅速上升,温度在98℃不变。

  ⑤移走酒精灯,沸腾停止。

  实验结论:

  ①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②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4

  器材

  找一个底面很平的容器,让一个蜡烛头紧贴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蜡烛头并不会浮起来;轻轻地把蜡烛头拨倒,它立刻就会浮起来。

  可见,当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接触时,两个接触面间就没有液体渗入,物体的下表面不再受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强,液体对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当然随之消失了。

  现在,你能提出为潜艇摆脱困境的措施了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对“浮力就是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这一结论是可以理解的,但却难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实验是攻克这一难点的关键,下面介绍两种简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适当的玻璃漏斗(化学实验室有)一个、乒乓球一只、红水一杯。

  步骤:

  (1)将乒乓球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夹在中指和无名指之间),将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将水倒入漏斗中,松开拇指,可见乒乓球不浮起,(这时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这是因为乒乓球与漏斗间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见漏斗柄中水面逐渐上升,当水面升至乒乓球时,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过快,可在乒乓球与漏斗接触处垫一圈棉花,这样可以从容地观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况。)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径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块(如象棋子、积木、保温瓶塞等)一个、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铁扦在酒精灯上烧红,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径1cm左右,用砂纸将孔边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骤:

  (1)将木块有意揿入水中,松手后木块很快浮起。

  (2)将木块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块,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见木块不浮起。(这时小孔处有水向下滴,这是因为木块与桶的接触面之间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块立即上浮。

  上述两例针对实际中物体的表面不可能绝对平滑这一事实,巧妙地利用“小孔渗漏”使水不在物体下面存留,从而使物体失去液体的向上的压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结果本应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块却被牢牢地钉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学生叹服。接着步骤(3)又魔术般地使浮力再现,更令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5

  一、实验原理

  仪器下部是由半透明的材料制成的炭火造型,由于不同厚度的炭火造型各位置透光不同,在其下部的灯光照明下,较薄的地方显得火红,较厚的地方显得暗淡。火苗的形成:为了使火苗从炭火堆中窜出,在炭火模型的后面放置一面反射镜,上面刻有火苗状的透光镜,炭火模型与其镜中的.像形成对称结构,中间形成一条透光缝,在缝的下部形成一根横轴,轴的四周镶满不同反射方向的小反光片,光源的光照射到反光片上,光源的光照到反光片上,随着轴的转动,光被随机的反射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火苗的存在。

  二、演示方法

  1、接通电源,观察视窗内似有熊熊烈火燃烧。

  2、打开加热开关,还会有热风吹出,就像一座逼真的火炉。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6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

  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

  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适合高中的物理实验报告册 篇7

  知识准备:

  1.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 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指导:

  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运动物体产生摩擦力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且挤压;

  2.接触面要粗糙;

  3.两物体间要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点、方向外,还有大小。

  提出问题: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种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探究方案: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滑动,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从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把棉布铺在长木板上,从而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改变木块与长木板的.接触面,从而改变接触面积。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探究过程:

  1.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块上加5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块上加200g的砝码,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铺上棉布,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匀速拉动木块的速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6. 将木块翻转,使另一个面积更小的面与长木板接触,测出此时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0.7N

  探究结论: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有关,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体间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无关。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对运动的速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