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5-05-02 11:26:41 论文大全

在学习和工作中,论文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用于展示学术研究和成果。写论文需要特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一些关于哲学和科学的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1

  公共场合,最好不要东张西望-至少不要盯着美人死看。否则美人会问:“看什么看?”当然,京油子会卷起舌头反问:“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京油子是有点痞,但他这是在用哲学,用了哲学上的方法论。律师理屈时也会这样狡辩。还有,“当主要矛盾解决之后,次要矛盾便上升为主要矛盾”。都是讲哲学、用哲学,尽管是些雕虫小技。

  一、体系

  哲学的大问题是体系问题,大哲学家讲究完整的体系,不仅要解释过去,解释现在,还要解释未来,解释宇宙。

  法律也一样,专业上国人喜欢划分体系。比如,民法又称“大民法”,将物权法、侵权法和婚姻法统统打在网内。所以,中国的法律学者比较喜欢当民法专家。如果你是民法专家,那世上万物,人间百态,尽在股掌之中。当然,德国的民法典确实不错,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德国有很好的民法典,那也不是偶然的,德国多哲学家,尼采、黑格尔、马克思,他们都是德国人或是德国的犹太人。

  法律的专业划分是需要的。可惜,这种划分经常是出于争强地盘和巩固地盘的需要。大民法是个很头疼的问题,难免有“垄断”现象和“独裁”倾向。曾经有人想从中割出一块“经济法”的天地。当然,这有点另立山门的意思,任务很艰巨的。

  讲究体系很好,但要命是,讲究体系重在包罗万象,一言以蔽之。一言以蔽之就很难容得下反对意见。德国法院的判决书原来都是一致意见,后来做了些改良,稍稍有些松动,德国法院的判决也有反对意见。但德国其他法院的判决书也还都是一致意见。据说这是为了避免歧义,以免减弱法律的权威性。美国人比较尊重不同意见,至少在美国国内是这样。美国联邦法官卡多索有句名言:“言论自由是一切权利之母”。美国上诉法院的'判决中常有不同意见(上诉法院是合议庭。一审法院多是独任法官,无所谓意见不同)。

  法律来自日常生活,是为解决人们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而制订的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应该贴近生活,是人民大众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法律还可以再往上提升,升到什么体系的角度。而体系的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哲学的角度或是说高度。这样来看,法律便是介于法律哲学(也可以说是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之间。

  在此三角关系中,德国人是尽量要将法律往体系和理论上升。德国人的法律也是这样,每部法律都有总则,统领所有细则,细则里没有谈到的具体问题,再回头去看总则。美国人不同,往往是选择一个突破点。人类是从自由王国走向必然王国,美国法官分析问题更喜欢走回头路。

  美国法律不太注重体系,至少是一开始不讲什么体系。除路易斯安那州外,美国没有民法典(路易西安那州原来是法属殖民地,沿袭法国民法典至今)。美国的合同法、侵权法都是自成一体的大法,不是大法下的小山头。美国法律界人士有时也会说到商法,但这里的“商法”(commercial law)并不是自成一体的法律,而是各个法律中与商业有关的内容都汇总在一起。

  美国法官讲究打硬仗,打乱战。抓住一点进攻,突破后四处出击,全面开花。美国比较讲究实用。美国人的光辉思想常常是一、两个闪光的点,比较接近中国的成语故事。如,所谓的“毒树之果”规则(fruit of a poisonous tree),指刑法审判中必须视程序为生命,非法获得的证据不能被作为定罪的证据。还有“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规则,是说当官或出名后就得准备挨骂,别人骂错了也很难索赔。如果有人损你,就必须忍着点,因为公众人物是大家关注的交点,所以必须牺牲点隐私权。而且即便报道有点失真,我们也不能求全责备。美国进而发展到要背案例,一个案例一个思想。

  沉默权(right to maintain silence)也是美国法中的一条重要规则。按这条规则,犯罪嫌疑人一旦落网,有权始终保持沉默,而且沉默不得被视为其有罪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举证责任的转移,要求控方在被告不认罪的情况下证明指控。这种点上的规则是小敲小打,但也有宇宙性的影响。比如,倘若沉默权早点在中国适用。

  二、有逻辑不等于合理

  法律和哲学都讲究推理,讲究逻辑。法律甚至更进一步,将其化为程序,说是程序的公正要高于实体的公正。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是为了避免错误。德国人很讲逻辑,连笔记薄纸上都是小方格,如同象棋的棋盘。瑞士说德语的那部分人也是一样。

  但追求逻辑也可能铸成大错,也可能导致荒谬。希特勒从上台到独裁,走过了法律的每一个程序,可以说是合法的。等德国人走完整个步骤,等到他们发现误入歧途,惊呼上当,一切都太迟了。

  美国也有类似情况。比如,政治捐款在美国也是言论自由的一种形式,受宪法保护。政治捐款经常被用于广告,这样就与言论挂上钩了。按这种逻辑顺推,任何人、任何企业,如果用自己的钱,就可以想捐多少捐多少。当初,希特勒拿德国大资本家的捐款就不受任何限制。可这样一来,穷人还有说话的余地吗?所以,许多美国人都不服。在各种压力之下,美国已经有了限制政治捐款的规定,而且还会继续推出新的法律。

  美国已故大法官奥列佛。福尔摩斯在《普通法》一书中说过 :“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法律的生命就是经历”。至少可以说,逻辑与经历两者是在相互影响。

  三、抽象

  法律与哲学有一个共性,就是两者都很抽象。抽象后问题就可以变幻无常,律师和法官就可以做手脚,就有了回旋余地。例如,货物买卖合同可以很简单,但德国人非要将其一分为二;销售合同有别于物权转让合同,而且两者分离,即便销售合同不成立,物权转让合同可以单独成立。这就是德国民法上的所谓分离原则。分离原则是立法者向大银行投降的结果。商界的大债主多是银行。银行总是希望把债务人捏在手里,能不解放他们就不解放他们,能晚一天解放他们就晚一天解放他们。银行有可能想将此担保用于彼债务。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2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未来,可是伴随科学技术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生态危机,使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面临危机。这些人类必须面对的许多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使很多人对与进步相关的实践表示出了怀疑。人的行动借助于技术对这个世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哲学必须转向实践,也就是人的“行动”,对于人类行动的理性思考迫在眉睫。这种对行动的思考,本质上就是要思索“人类应该如何生存”的基本问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涉及哲学的本体论,人类如何行动、如何生存涉及方法论、伦理观,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行动。生态哲学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理论。生态哲学是哲学,它给哲学赋予了新的使命。

  一、行动的哲学——生态哲学

  生态哲学、环境哲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宣告诞生的新兴理论学科。它的产生显然与自然环境危机、生态危机有关,是出于忧患和关怀而产生。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描述种种环境危机现象,也不是为了对环境危机现状进行科学的解释。它是哲学的发展和继续。它意味着哲学历史使命的完成,同时也是哲学新的使命的开始。这种新的使命就是哲学转向对人的行动的思索。人应该如何生存?人的行动如何影响自然环境?也就是说,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就是哲学,是哲学本身,它不是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学科。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基本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

  生态哲学是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必然。哲学在探讨了世界本体论之后回答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哲学对人类思维的关注回答了人类怎样认识这个世界的问题。在知道了世界是什么、人怎么样认识世界之后,就是人应该怎样行动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这就是关于人的行动的哲学,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关系的主题使我们今天把它称为环境哲学、生态哲学。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每一时代都有每一时代的哲学精华。今天的时代精华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行动问题。生态哲学、环境哲学肩负了这种使命并应运而生。

  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行动。今天的技术异化、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这个时代的焦点,如何行动成为哲学关注的主题。生态伦理学或环境伦理学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关注人的行动。它的出现就是哲学的新内涵。生态哲学和环境哲学基本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它是哲学转向生态、转向环境,是哲学范式转变。主要是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转换,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理论框架转变,最重要的是它的基本概念转变,要提出新概念,例如“环境问题”、“生态危机”、“自然价值”、“自然权利”、“生态文化”、“生态公正”,等等。关于“目的”,生态哲学、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类有目的,生命和自然界也有目的,追求生存、追求存在是所有个体的目的;关于“主体”,生态哲学、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类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也是主体,它自主生存、自主发展。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反对经典哲学关于存在与价值绝对二分的说法,认为事物的存在和价值是同时的、统一的;关于“主动性”,生态哲学、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生命和自然界也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和生命的自主运动和发展,从而创造全部自然价值;关于“智慧”,生态哲学、环境哲学认为,不仅人有智慧,生命和自然界也有智慧。生存主体有价值,为了生存它们也有主动性,有评价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智慧,有创造性。对于现代西方哲学来讲,要达到这些概念新含义是不可能的。所有这些新的观念都直接关系到我们人类如何生存的问题,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就是要思考人类如何生存,让人学会生存。

  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中,从哲学所关注的外在的主题和哲学内在的逻辑发展中可以看出生态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发展的历史必然。生态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时空历史背景。在时间维度的整体中,我们考察哲学的历史,可以体会到生态哲学是一种“哲学转向”,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这是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转向是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发展还有其内在逻辑。我们就从哲学外在转向和哲学的内在逻辑来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哲学提倡关系、有机、整体,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是生态性的哲学。

  生态哲学是哲学的逻辑完成。从外在的展现看,生态哲学就是哲学的新转向,从内在逻辑看,生态哲学的出现是哲学内在逻辑发展的'完成。哲学的外在展现体现为哲学所关注的主题,不同的时代哲学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在哥白尼之前,宇宙学认为,太阳围着地球转,哲学主题的表现是主体围着世界转,主体——人所关心的是世界的构成和物质的运动。哥白尼之后,宇宙学认为,地球围着太阳转,由于文艺复兴,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哲学主题的表现是世界围着主体转,关心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意识、世界怎样为人服务。让世界围着人这个主体转的过程中,否定了世界的主体性,把世界完全降为客体。这是现代技术世界的哲学基础。然而,后现代又解构了人这个主体,倡导生态性的哲学,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人的行动如何与自然和谐,倡导生态的创造力。在人类理性的思维进程中,哲学在自己的历史中发展。生态哲学就是思维时空整体中的哲学的发展,是哲学对行动的关注,其主题是关于人这个主体如何与世界融合为生态共同体。这既是生态哲学的主题,也是哲学本身的新使命。

  生态哲学作为一种新的哲学,是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观点,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哲学是哲学的主题转向关系、有机、整体,以此为基础关注人的行动。哲学涉及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哲学最能代表人类思维的极致创造力,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思维的创造,这不仅是在地球共同体整体背景下的创造,也是人类思维在时间历程整体中的创造。

  二、生态哲学的涵义

  生态哲学、环境哲学基本上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但是它们毕竟不是相同的词语,肯定有着不同的意义。

  从词源上讲,环境是环绕我们的东西。环境哲学这一概念涉及“环境”和“哲学”两个词。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环境哲学的性质属于哲学,然后我们再来分析“环境”这一词语的含义。“环”意指东南西北、上下,四面八方皆可是“环”的范围;“境”就是场景、空间范围。

  这和英语里的environment含义相近,environment这个英语词汇里,vir这一词根有着环绕的含义,也包含着主体与周围环境的意蕴。从空间上说,个体可以被一切存在物所环绕。所以,环境这一概念隐含着一个主体因素,它被所有的环绕物所包围。这一主体因素可以是植物、动物和人。环境哲学包含着主体与周围环境的意蕴。那么,主体与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本质关系呢?这种本质关系就是生态关系。生态哲学就是把生态学科学提升为哲学,以此来解读主体与周围环境是什么样的本质关系。或者可以说,环境哲学包含着主体与周围环境的意蕴,这个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生态关系。生态哲学就是解读主体与环境关系的,解读其生态本质关系。正因为如此,生态哲学与环境哲学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

  生态学(ecology)一词源于两个希腊词的组合:eco?源自希腊词oikos,含义是“家、房子”或“生活场所”,?logy意思是“学问”,组合起来的含义就是有关“家的学问”、“家务事”。“生态学”(ecology)与“经济学”(economics)的词根eco?相同,就此而言,所谓经济学econo?my和生态学ecology都是关于它的学问,?nomy是规则、?logy是体系,所以,有的学者称生态学是“自然的经济学”,经济学是“人类的生态学”。因此,从词源上讲,生态学是研究关于“有机体及其栖息的整体的科学”,用现代语言来说即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全部关系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的生物如何利用资源的经济学。生态学有着自己的自然科学渊源,生态学的概念伴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诞生。“生态学”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1869年提出的②。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条件是不同的,由此也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这就是物种的生态特性。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生态”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环境”是环绕某个中心的周围,对人来说,也就是环绕着人的自然界,即自然生态系统。它是人类一切活动所依赖的“场所”。人从自然中脱颖而出,就开始承受来自环境场所的压力,他必须不断克服这些压力才能生存和发展。人类自从学会利用火开始,凭借着智慧和技术,有了定居生活、语言交往、制度规范、宗教信仰,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因此而获得某种程度的满足——这就是文化(culture)。拉丁语cultura的本义即耕作、培育,以后才衍生出教育、修养、文化之意(cult又是崇拜、景仰)。文化最初就是以农业(agri?culture,即农耕,拉丁语ager=agri,即土地)的方式存在的。相比原始的采集、狩猎和捕捞活动,刀耕火种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生不息的进步。这是自然生态、人的生态、社会生态的展现。

  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基本上是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这是因为环境哲学、生态哲学是从环境伦理学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戴斯·贾丁斯在其《环境伦理学》一书中曾说,环境问题提出了像我们该如何生活这样的基本问题。这类问题是哲学上和伦理学上的问题,它需要用哲学上较复杂的方式来解决。这就是被西方称之为的环境哲学,也是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把人的道德关怀扩展到生态环境。西方环境伦理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研究伦理问题,主要有四大理论派别: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和生态中心主义。它们都表示对人类包括子孙后代利益的关心,承认生命和自然界的价值,一致认为人类道德对象的扩展是必要的,这是人类道德的完善。虽然依据不同的理论,它们提出不同的道德目标、道德原则和规范,有非常激烈的争斗,但它们一致认为,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是符合人类利益的。

  环境哲学也被称为生态哲学。有很多学者认为,“环境哲学或生态哲学是生态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生态伦理学则是生态哲学的价值论表达”。这种观点不完全正确。这涉及对环境哲学或生态哲学概念的准确理解,涉及对环境哲学性质的把握,还涉及如何理解环境哲学的构成。

  我们可以借助于英语词汇environmental philosophy来理解环境哲学的概念。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的重心在philosophy,即哲学上,这就是肯定了环境哲学的哲学性质。同样,在相同的意义上所使用的生态哲学,即ecological philosophy中的强调重心也是philoso?phy,即哲学,这是指“生态哲学”;而philosophy of ecology的含义重心偏向ecology,即生态学,这是意指关于“生态学的哲学”。就像philosophy of physics是物理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chemistry是化学的哲学,philosophy of biology是生物学的哲学一样。它们都是关于一门科学学科的哲学。我们在这里所讲的环境哲学、生态哲学不应该是关于一门科学学科的哲学,而应该从具体科学的层面升华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更高的层面来进行研究的哲学。所以,我们所说的环境哲学、生态哲学是从生态学理论及方法提升起来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用生态学关于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平衡性等观点来探讨、研究和解释自然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因此,环境哲学、生态哲学实质是一种生态世界观。环境哲学、生态哲学既然词汇重心含义在哲学,这就决定了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哲学性质。environmental philosophy的含义侧重在哲学,而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的含义是关于“环境的哲学”。如果把环境哲学理解成关于“环境的哲学”,即philosophy of envi?ronment,那么,就会有“环境哲学是生态伦理学的哲学理论基础”这种不正确的表达。正确的理解应该是:环境哲学的构成之一是生态伦理学。既然环境哲学性质是哲学性质,属于哲学,那么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环境哲学。所以,“生态伦理学是生态哲学的价值论表达”,生态伦理学是环境哲学、生态哲学的构成之一。

  三、生态哲学的构成及研究内容

  既然生态哲学、环境哲学是哲学本身的发展和继续,那么,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构成与哲学的构成就是一致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的构成有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生态哲学的构成也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生态本体论、生态认识论、生态方法论。生态本体论体现了生态世界观。对于生态认识论,我们可以从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中来考察,考察人类思维历史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研究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而生态方法论就是环境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由于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人的实践、人的行动,哲学在关注世界、关注人的思维之后,关注人的行动就是发展的必然。环境伦理、生态道德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因此,环境哲学才会在环境伦理学领域里率先发展起来。

  生态哲学是从环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发展起来的,这是它的第一个构成。它是关于人行动的哲学。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生态、转向环境,是哲学的范式转变,人的行动与环境的关系是它的主题。由于生态哲学是哲学转向人的实践、人的行动,哲学在关注世界、关注人的思维之后,关注人的行动就是发展的必然。这使得生态哲学成为哲学逻辑之完整的发展。关注世界、关注思维、关注人的行动是哲学的进程。转向行动的关注就是关注伦理道德。环境伦理、生态道德就是人的行为规范,因此,生态哲学才会在环境伦理学领域里率先发展起来。环境伦理学把人的道德关怀扩展到生态环境。道德是行为准则,是人们在社会中活动时应遵守的普遍规则,是引导人们作出选择和行动的价值符号。那么价值就是道德哲学的基础。由价值导出的权利使得自然价值、自然权利成为生态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

  关于生态哲学的第二个构成——生态认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过程中研究生态思想的历程。哲学涉及自然、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在时间维度的整体中,我们考察哲学的历史,分析哲学在每一个不同的时代所关注的主题,这种不同时代哲学所关注的主题就是哲学外在的转向。由此可以体会出今天的生态哲学是一种“哲学转向”。哲学转向生态,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这是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转向是哲学的外在展现,哲学的发展还有其内在逻辑。

  在人类哲学思维的历史研究中,探讨哲学内在逻辑的演变历程也是生态哲学的研究任务。古希腊哲学是哲学的逻辑起点,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同时肯定了“世界是真实存在的”的本体论原则以及“认识必然可能”的认识论原则。从这两个自明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是普遍存在的”的关系原则和“世界是过程的”的过程原则,它们又是建立在理性必然性基础之上的。理性何以必然?对理性必然性的探索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经过中世纪的宗教曲折,哲学从近代走向现代,理性存在之根据的探索肯定了有机性原则的逻辑必然性。本体论原则、认识论原则、理性原则可以推出关系性、过程性、有机性逻辑必然性。生态哲学提倡关系、过程,强调整体和有机。从哲学外在转向和哲学的内在逻辑来解析哲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思维整体中的生态哲学思想,这是从认识论维度研究生态哲学思想。内在的逻辑演变和外在的转向的研究共同揭示生态哲学的产生就是哲学本身的走向。

  生态本体论是生态哲学的第三个构成。科学——人类思维的创造极致经过400多年的蓬勃发展,沿着哲学所开启的视野,肩负着认识自然的使命。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转变为今天的科学家,科学把不断划分、不断解剖的自然揭示给我们,从分析的层面回答了哲学上关于世界是什么的悠久问题。哲学把认识世界的任务交付给了科学,那么生态哲学本体论的阐明就离不开认识世界的科学理论。正如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创立离不开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

  自然观或生态自然观是生态哲学本体论的首要问题。宇宙论可以说是自然观的另一个别名,它与地球共同体的相关研究都属于生态哲学本体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从宗教神话、古代理性思维、近代天文学和现代物理学等方面对人类宇宙观演化进行探讨,揭示当今世界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的宇宙观、价值观和人生基本信念的危机。作为生态哲学科学基础的生态学科学、地史地质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混沌理论等如何支撑生态哲学、如何深化生态哲学理论是有关生态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所回避不了的。具有最彻底生态性的过程哲学是生态哲学本体论研究必不可少的。借助于过程哲学对宇宙的演化过程、生命的进化过程、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解析“生态纪”思想所蕴含的“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的生态本体论内容,可以丰富和深化生态哲学本体论的相关研究,这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3

  摘要:生成性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是一种突破,它能促进学生的探究能力从滋生到成熟的发展进程。在生成性教学中,关键在“活动—体验”的基础上发挥动态生成的作用,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发挥、自主思考、自主获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经验、科学知识,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最终促进学生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完善发展。

  关键词:科学 课堂教学 生成 动态 探索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生成的沃土,这些“生成”演绎着课堂的精彩,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出彩,课堂因生成而充满生机。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应当也包含了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案例]:

  这是我自己在今年执教的一堂课,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我按照预设好的教学设计流程进行教学。在做“喷气气球充气量的多少与它跑的距离是否有关?”的实验时,第一个气球是按照预设向前前进的,然而第二个气球在实验时却出现了状况,它在原地动了动,最后是往长气球中间缩了,没有按照原计划向前进,而且连续几次都是这种状况。这种情况与我设计的相差很大,但是我并没有放弃让学生时刻养成留意各种现象的习惯,我接着就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们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学生们是大眼瞪小眼,东张西望后没有人举手。我就说:“请同学们再看一遍,发现这次与第一次的情况有什么区别,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往中间缩的情况?”通过再次实验,有些同学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是第一次气球打气时,气球前后粗细是差不多的,而后来几次气球都是中间特别大,前后不一样粗细,但是还是不能回答为什么会往中间缩。这时候我就给学生讲这其中的原因了:是因为气球本身的材料有弹性,当中间特别大时,中间部分的收缩力就小,而两端的收缩力较大,导致了气球往中间缩了,而不向前去。最后,我又找了好几个气球,直到充气后前后差不多大小才进行实验。结果当然按照预设的那样:充气多的气球跑得远,充气少的气球跑得近。课堂在经历了一些插曲后终于回到了正途。

  [反思]: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我们教师依靠自身的机智和文化科学底蕴来把这个课堂生成处理成锦上添花,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生成还是会不断地涌现,那么我们要怎样地来处理这些生成呢?我想从下面几点来尝试: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是教师生成新的实践智慧的`立足点。

  1、捕捉亮点,让“花絮”在课堂中绽放。新课程提倡的课堂是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在课堂中,学生要有思考的自由,更要有说话的权利。在学生的小脑袋中,总有着大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奇思妙想”,在课堂中,他们也会浮想翩翩,令教师措手不及。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学生的“奇谈怪论”,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应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启迪智慧,使学生在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中领悟科学真谛,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

  2、聆听稚音,让“意外”在课堂中争鸣。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生命体验的交流场,倾听是师生之间内心世界的呼应。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着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一堂普通的科学课,让我体验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深深感受到了预设与生成的重要。“映阶碧草自春色”--台阶上的小草虽然不起眼,但诗人用心灵发现了它的生命价值,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这位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慧眼去捕捉课堂中的每一朵浪花,每一抹亮色,让他们自由畅谈个人真实的想法,使课堂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那么我们的课堂也将在生成中绽放生命的旋律,课堂也会萌发个性化的气息,听到学生灵动的表达。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时时精彩的!我们也会在课堂中找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4

  去年年底快过节时,妈妈给我买来了一个水仙花的球茎,我高兴极了,我按妈妈说的把它放进了盆子里,然后倒进干净的水,并在盆子里放了几颗小鹅卵石。

  我每隔三四天换一次水,妈妈说春节就能开花,还说花个性香。过了几天,水仙抽芽了,很像葱苗。大概一个月后,碧绿的叶片中探出几棵花苞。

  春节快到了,那几个花苞还是没有开,它也许不明白我看花的情绪是多么迫切啊!春节过了,它不但没开花,而且花苞枯萎了。妈妈告诉我,它已死了,再也救不活了。我悲哀极了!我下定决心,必须要找出它死亡的原因。于是,我去电脑上查找资料,原先,水仙花的生长要求有阳光,适宜温为12摄氏度——16摄氏度,如果水温太低,那水仙花就只长叶子不开花,甚至死亡。那段时光,正值南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大雪,我们那里的`气温降至0摄氏度,一连十几天的低温,我没有采取任何保温措施来保护花苞,导致了水仙花的死亡。它就这样因为我的失误,被冻死了,我后悔末及。

  我明白了,养水仙花也需要学问呀!养水仙虽然不需任何花肥,只用清水即可。但是为使水仙生长健壮,白天应拿到阳台晒太阳。如果想推迟花期,可采取降低水温的办法,不可太低,10摄氏度为宜。此外,如果节前10天看不到饱满花苞,可采用给水加温的方法催花,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有了这次的失败经验,今年年底我肯定能养出清香四溢的“凌波仙子”。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5

  摘要: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发展,生物科学与技术研究成为21世纪以来人类关注的重点话题,其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面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不断成熟,生物科学逐渐运用于现代医疗领域、农学领域和工业领域,它对基因遗传和生物化学的研究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是关乎生活的重要话题。本文从生物科学的应用、研究成果进展和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三方面对生物科学的发展与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生物科学;科学技术;发展;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科学是对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认识自然的有利工具。20世纪50年代以来, 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和基因重组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发展,使得现代的生物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生物科学的发展对医学领域和农业领域的发展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重视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 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及发展

  (一) 基因组计划的实施

  破译基因的遗传码,解开生命的奥秘是基因破译的`主要目的。目前,科学研究人员对遗传图、物理图和转录图的制作工作已由相关的制作单位完成,这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的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高的商业价值。20xx年的1月中国科学家成功破译了小菜蛾基因组,历时三年的研究,终于得出了小菜蛾的基因组图谱,科学家指出,将进一步与国内外人员合作交流,在小菜蛾基因组的研发完成后,将继续开展研究与抗药性和食性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为小菜蛾的有效防御、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细胞全能技术的实施与应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图谱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生物模式经重要的动植物基因组将不断被揭露。细胞全能技术是一项快速纯合创造新品种的先进技术。21世纪后,生物的起源、原始细胞的产生和新生物的形式与改造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我国已经得到重大的发展。人类对生物生命本质的认识将会进一步的提高,这对生物细胞全能技术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都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新品种作物的选育具有指导性因素。

  (三)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依据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而进行识别的一种技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包括有:指纹识别、手掌几何学识别、声音识别、面部识别等。生物识别具有不易遗忘、防伪性能高、不易被盗、便于携带等特点,容易和电脑配套使用,从而增强在使用过程中的自动化管理,已广泛用于胜负、军队、银行等地。但生物识别技术中由于其中一部分技术含量较高,现在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 生物科学的应用

  (一) 农业领域的生物科学技术

  20世纪以来,在生物科学领域,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及现代生物技术的兴起已然成为人类社会进步最伟大的事件之一。20世纪末21世纪初,对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推动了生物技术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已对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同时,抗病虫、除草剂的使用推进了转基因棉花、玉米、花生、大豆等的商业化发展。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的动植物育种学催生了新型的分子育种学。

  (二) 生物科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药品领域的开发对生物科学的运用已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改革开放后,生物技术制药受到了相对高度的重视,为生物高新技术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我国生物技术制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达到国际水平。20xx年7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亚洲癌症研究组织合作完成干细胞癌基因研究项目,这是继乙肝病毒整合机制研究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生物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对88例癌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些列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基因突变,找到了肝细胞癌发生的两条关键性途径,从而为日后肝细胞癌治疗法的药物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 生物科学对社会带来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基础的研究取得了不断突破。我国的生物科学技术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众认可。在工业化和商业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生物技术具有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总结得出,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众多挑战。我国的科研管理部门应对高校或科研组的科研项目加大人力财力的扶持,鼓励更多的青年科学家、技术专家投身于生物科学的研究中,并为他们提供多学科的培训,使得多学科科学的发展能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从而推进多领域的融合,促进现代社会生物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健康发展。

  四、 结束语

  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是科学应用研究的源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多种学科的融合发展,生物科学逐渐从单一化发展为多层次、多方面的科学技术,由宏观逐步发展到微观的可操作性。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中不断突破,研究成果已遍布全世界,相信如此下去,将会赢得生物科学的巨大成果。加大生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进程,促进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良性有利发展,以实现我国科学技术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宜君,张淑萍,杨林等.民族高校生物科学类综合性、研究型野外实习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央民族大学实验基地为个案[J].民族教育研究,20xx,20(5):18-22.

  [2] 郝建华,卢祥云,韩曜平等.应用型本科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以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xx,(3):14-16.

  [3] 赵格日乐图,苏亚拉图,哈斯巴根等.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24(5):148-151.

  [4] 李朝晖,周峰,华春等.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晓庄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xx,25(5):66-68.

  [5] 叶辉,丁斐,王兆慧等.特色专业与重点学科一体化建设实践与探索――以南通大学生物科学特色专业与生物学重点学科建设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xx,40(23):11885-11887.

哲学与科学论文范文 篇6

  《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 《周易》中的哲学思想

  《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易传》共有十篇,又称十翼。它提出了一个包括天道、地道、人道在内的广大的哲学思想体系,企图对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但是这样一个抽象思辨的内容是利用了《易经》原有的卜筮框架来建构的。易传非常注意对立面的平衡和稳定,重视对立面的相互转化,强调发展变化。《易传》的作者用阴阳范畴全面解释了这一对基本符号,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对立统一原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易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具有阴阳的性质,不仅自然现象的气上有阴阳,天地、风雷、水火、山泽、有阴阳,社会现象上的君臣、父子、夫妇有阴阳,而且数学上的奇偶,品性上的刚柔,道德上的仁义,以及行为上的屈伸进退等也都有阴阳,天地万物的变化运动都可归结为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运动。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 《周易》中的科学思想

  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周易》中的数学,最令人称奇的就是在六十四卦序列中,隐含了二进制的基本原理。我国历代治易者大多醉心于“象数”“义理”两途。而忽略了六十四卦所具有的数学本质。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对周易所包含的二进制作出了肯定的结论。此外,还有人用河图,洛书的图式来说明几何的三角定理和勾股定理。从化学的角度看,在易理指导下的炼丹活动使人们得到了一些物质变化的正确知识。反映在《周易参同契》中则有水银容易蒸发,也容易与硫磺结合;氧化铅能被炭还原成铅;几种不同的金属可以成合金,汞矿石可以制炼成红色的硫化汞;黄金很不容易氧化;物质起作用时的比例很重要等认识。“阴阳制伏”这一理论对我国古代化学研究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 结语

  前述各点都充分表露了易理之光,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尽管科学文化不发达,但是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萌发出对于天、地、人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思索和探求是持续不断的。《周易》是古老的,但它的基本思想体系可以应用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周易》的博大精深,涉及到天地人等各个领域,这一领域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哲学、化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正是它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自然观特点,所以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包含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科学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