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时间:2025-05-05 18:06:15 论文大全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论文常常出现在我们视野中。论文是用来探讨和研究特定问题的文章。本文整理了一些临床医学论文的范文及参考文献,旨在帮助大家了解和规范论文写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1

  【论文关键词】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发展状况笔者深入调研了建国以来我国有关中医药科技成果4个重要数据来源,分别是国家科技部研制发布的“国家科技成果网”(NAST)、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撰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以及最近开发的建国以来“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平台”。这4个数据库的建立发展情况如下。

  1 国家科技成果网1.1 国家科技成果网概况NAST是由国家科技部创建的以科技成果查询为主的大型权威性科技网,已收录1978-20xx年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等一级科技成果管理机构所认定的科技成果约12万项,库容量以每年3~5万项的数量增加,充分保证了成果的时效性。同时提供方便、快捷的免费上网查询,还可进行全国科研单位、上网科技网站查询,发布科技成果供求信息等。此网站登记在案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共有近万项。

  1.2 国家科技成果网的板块设置NAST网的成果总库中,分为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初期阶段、中期阶段、成熟应用阶段、科技人才库和单位库等板块。各板块所能搜索到的字段包括:成果名称、所属年份、成果类别、所属高新技术领域、成果应用行业、转让范围、推广形式、成果水平、计划类别、所处阶段、成果体现形式等32个字段,较完备地体现了成果各类项目的基本信息属性,从外部和内部对成果信息进行描述,是我国收录信息完备数据量丰富的权威性最高的成果收集单位。

  2 《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以电子文档形式存储数据资料的《中国中医药科技成果获奖项目集锦》收编了1978-1999年获得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708项。其收编范围涵盖了国家及各部、委、局;收编奖别网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卫生部、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铁道部等设立的中医药科技奖励,是中医药类成果获奖信息最全的一本获奖项目集成。

  3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3.1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基本概况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于1999年研制而成,由于各种问题而未公开发行。该成果数据库光盘将1949-1999年在医药领域获得重大国家级奖项的4 033项科技成果收录在案。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根据检索浏览需要,共设置了顺序号、中文项目名、单位邮编、协作单位、任务来源、性质分类、行业分类、申报单位、鉴定部门、鉴定形式、获奖等级、水平、特征词、主题词、类型、关键词、分类号、获奖名称、摘要等23个字段。

  3.2 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的缺点3.2.1 系统落后由于该数据光盘开发于1999年,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语言相对落后,导致系统开发的界面不够友好,系统的稳定性也不稳定。另外,操作和浏览功能设计的也不够人性化,检索界面所展示的信息含量少而单调,医'学教育网l整理因此交互性比较差,不能被用户便利地使用。

  3.2.2 字段属性设置针对性不强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记录的内容侧重于科研课题项目的介绍,未以科技成果为主线设计结构,对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数、产生的科技成果名称以及大量与科技成果相关的字段属性均未明确设置。

  3.2.3 数据范围不合理该系统记录的是医药卫生领域的科研项目,因此包含了与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建设不相关的大量现代医学的科技成果;另外,该库只记录了获奖的科研项目,而大量未获奖的但较有记录价值的科技成果被遗漏了。

  3.2.4 未推广利用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是为了尽快将先进、成熟的卫生科技成果进行扩散和推广,提高医学科研效益,而全国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数据库许多成果由于种种原因在开发后被束之高阁,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应用。

  4 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旨在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个是字段的设置上既要充分满足科研课题本身的基本属性,又要全面而系统地反映科技成果的具体内容;第二是希望通过科技成果库的构建,能够较全面地摸清中医药科研的总体情况。基于此目的,“全国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收录了建国以来来自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成果8 105个。“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平台”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采集了4个不同数据来源的中医药成果,整合了不同的数据内容,设计了统一的数据库结构,建立了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并保证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布系统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各类中医药科技成果数据库的建立都对成果信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信息整合,为用户提供了良好的多功能、多途径检索查询及数据的在线分析统计,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了资源管理和应用基础,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及成果管理政策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数据支持。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院20xx年6月~20xx年6月收治的48例肾损伤患者,其中45例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年龄为18~62岁,平均年龄为39岁。发生部位:1例双肾损伤,21例右肾损伤,26例左肾损伤。肾损伤类型:6例肾粉碎伤,9例肾裂伤,33例肾挫伤。在本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并发其他器官损伤。导致患者发生肾损伤的主要原因有车祸、踢伤、坠落伤、煤矿顶板塌方。本组患者均有血尿出现,其中有32例患者肉眼可见血尿,另外16例患者在镜下可见血尿。有45例患者出现患侧腰腹部疼痛,10例合并其他器官损伤的患者中有8例患者为腹腔损伤。有10例患者出现休克症状,9例患者有腹膜刺激症状。

  1.2检查及治疗方法

  在本组资料中有7例患者采用静脉肾盂造影(IVU)检查,其中有4例患者未见异常,有3例患者出现造影剂外溢,1例患者出现延迟显影,1例患者外伤不显影。对所有病例均行B超检查,有36例患者伤情明确显示,其中21例有轻度肾损伤,15例有重度损伤。另外根据患者病史和血尿诊断对伤肾未见异常的12例患者确诊为轻度肾挫伤。对34例患者行CT检查,均显示肾损伤,其中有6例患者肾粉碎伤,9例患者肾裂伤,19例患者被摸下血肿,对9例怀疑有腹腔内脏器损伤的患者行腹膜穿刺。治疗方法:在本组患者中有34例患者行保守治疗,14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有10例患者行肾切除术,3例患者行肾修补术,1例患者行肾部分切除术。在本组有并发伤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手术或其他治疗。

  2结果

  经治疗,本组患者有47例治愈,治愈率为98%,发生死亡的1例患者是由于其并发多脏器损伤以及顽固性休克患者。

  3讨论

  肾损伤主要分位闭合性损伤和开放性损伤。闭合性损伤大多数是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所导致的,受伤部位一般是在腰腹部,按病理类型可将其分为:①轻度肾损伤:皮质浅表裂伤或肾实质损伤。②重度肾损伤:横断碎裂或肾实质深度裂伤。③输尿管肾盂连接部位损伤。④肾蒂损伤:部分或全部肾蒂或肾段血管断裂,或动脉内膜断裂血栓。

  患者的临床表现由于其损伤病理类型的不同也会呈现不同。依靠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患者体征均可将闭合性损伤检查出来。若患者是怀疑为肾损伤,则可通过CT、肾动脉造影、IVU、B超等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肾损伤的程度进行确诊。由于B超具有无创伤、快捷的优点,故能够对大部分外伤患者的病症做筛选诊断。对本组48例患者均行B超检查,阳性率为75%。B超检查能够较理想的对患者的腹膜后病变以及肾损伤形态进行观察,能够从不同断面的对微细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特别是在重度肾损伤中,能够非常可靠、快捷、方便的对肾损伤进行分型,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CT对于肾损伤的分类诊断较为准确,能够将腹部脏器受伤情况及肾周血肿范围进行清晰显示。在本组资料中有34例患者行CT检查,均能准确的显示肾脏损伤。CT是一种能够一次检查即将腹部受伤情况及程度、合并伤情况检查出,并且安全迅速的检查方法。IVU检查具有能够对双肾功能及有无尿外渗情况同时了解的优点,但是对于伤势重并休克的患者,IVU的检查就会受限。

  在临床对肾损伤进行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伤情及致伤原因采用正确及时的处理,同时要积极治疗并发伤。对于大部分的闭合性损伤患者均是采取保守治疗,但需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尿的变化、血常规、腹部包块进行密切注意,并需要及时对血容量进行补充,同时要积极进行抗感染对症治疗。在采取保守治疗的同时需要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以便能及时的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严重的肾损伤并腹腔脏器破裂则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手术治疗。在进行肾损伤手术治疗时一般需要先对肾蒂进行控制,再对肾脏的情况进行探查,若患者在术前明确诊断不是肾蒂损伤或肾粉碎伤则可以直接进行探查,若在探查过程中有明显的出血则需要先将肾蒂控制后再对肾脏进行处理。手术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的前提下尽可能对整肾进行保留。一般情况下应当对肾蒂伤和肾破裂伤行手术治疗,对于单纯肾破裂伤则需要尽可能的行修补术或部分切除术,如果对患者进行探查发现有严重的肾损伤则应当对其行肾切除术。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急救中心住院部20xx年7月~20xx年1月间的232例患心血管病者,其中,男性146例,女性86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61.4岁。在2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中,含有不稳定型心绞痛15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56例。

  1.2方法

  1.2.1分组和服药的方法

  将232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110例,单独服用阿司匹林,每次服用剂量为10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4天;二组122例,联合用药,除了跟第一组同样的阿司匹林服用方法剂量外,每天加服氯毗格雷75mg,连续服用14天。

  1.2.2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

  严格要求病人按上述服药方法服药,连续口服14天后,服用最后1剂药剂后2~3个小时内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2.7ml,用凝血抗凝瓶留取,轻轻颠倒混匀,立刻送检,按照要求操作,保证在3小时内完成检验。

  1.3评价标准

  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mmol/L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检测的电阻抗结果>0Ω,阿司匹林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大于0Ω。氯吡格雷抵抗即用10mol/L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检测电阻抗结果大于10Ω,氯吡格雷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小于或等于10Ω。

  1.4统计方法

  在检测数据的统计上,运用SPSS11.5软件包处理,两个组建的分析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在花生四烯酸作为诱导剂检测的232例心血管病患者中,仅有12例患者的电阻抗结果大于0Ω(4.5±2.8),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余220例患者均对阿司匹林敏感,最终得到阿司匹林的抵抗发生率为5.1%。

  3讨论

  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所有患者的临床运用效果上并不一致,在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仍然会有缺血性时间发生,也就是阿司匹林抵抗。近年来,大多数学者提倡采用光学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方法对阿司匹林抵抗进行诊断,但是此方法的操作较为复杂,重复性差,容易发生血小板体外激活。

  因此,本文阐述了一种全新的,全血电阻抗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的方法。为了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情况以及临床特征,本研究观察了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的情况,发生率为5.1%。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健康的人群,同样也存在于各种基本患者之中,这些与阿司匹林抵抗原定义产生分析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各地对阿司匹林抵抗定义的不同,以及在试验中对血小板功能测定的具体操作差异。在具体的临床工作中,如果病患在已经接受了阿司匹林治疗后,仍发生了缺血性心血管病状,临床医生应该首先怀疑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

  同时,对那些具备阿司匹林抵抗特征的高危患者应该注意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对于存在有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可以采用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4

  [1]李伯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理论》,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5

  [1]狄晗.心理测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04).

  [2]李祺,刘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3(18).

  [3]王金祥.医学院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1(05).

  [4]杨鹏.临床医学实习生心理浅析及应对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2011(23).

  [5]蒋彩凤,姚明荣,施斌,姚定康,谢渭芬.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9(02).

  [6]程晓娟,唐绍洪.论勤工助学对推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5).

  [7]马金耀,崔开艳,王D.实习期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应对方式及个体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7(06).

  [8]肖F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美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

  [9]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0]赵鑫.上海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1]颜意娜.体育活动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6(06).

  [12]马志青,李晓斌,刘丽宁,任建宇.临床实践中的医学人文关怀[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01).

临床医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篇6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