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时间:2025-09-11 09:04:51 作文大全

话题说理散文通过描写、抒情、记叙和论理等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并阐明道理。它以灵活的形式传达思想,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特定主题。范文870网小编提供了相关写作图式及运用,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1

  何为说理散文?简而言之就是以描写、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阐述一定的道理。议论某种现象,阐述某种道理,重在说理,形散神聚,有散文形式,兼有议论文说理特色,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哲理性等特点。说理散文最早要追溯到殷商时代,那时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说理的散文。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先秦诸子的说理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言诗的盛行对说理散文有一定的促动。唐宋以韩柳为首的古文运动,树立了一种摆脱陈言俗套,自由抒写的新文风,大大提高了散文的抒情、叙事、议论、讽刺的艺术功能,使散文更切合实用,南宋时大量出现的笔记杂文便是一个明证。洪迈的《容斋随笔》、王明清的《挥尘录》是笔记杂文中的佳作,此外,朱熹的古文长于说理,造诣非浅。明清时期唐宋派、桐城派、公安派、竟陵派等对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新文化运动以后说理散文担任了反封建的先锋,它所议论的对象紧贴生活,具体细微,风格各异,样式不一,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就形式而言,有记叙、写景、抒怀、言志、评述;风格上形成了鲁迅的峻冷峭拔,周作人的平和冲淡、朱自清、冰心等的清新雅致,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豪迈挥洒,叶圣陶、许地山的朴素平直,徐志摩的浓艳绚丽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说理散文更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怡人的书卷气,在文章关键处总会出现一些含义深刻、意蕴丰富的语句,厚重耐读,在各类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也常被选作命题材料。相应地,作文教学改革在高考指挥棒下也逐渐突破技术主义的樊笼,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理性思辨,解决实际问题已经成为作文考查的主要方向。随着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材料型作文命题的盛行,具有思辨性强的说理散文大量出现在考场中也便理所当然。

  在说理散文写作训练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运用生活坐标系图式来对材料型作文题目加以审题立意。在这个生活坐标中,横向由个体生命、群体阶层到人类、民族、国家、历史以及自然宇宙,呈现出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纵向由具体的物质层面的人、事、物、景以及有着内在联系的生活现象到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价值、社会主流观念等,体现着由实到虚的思维方向。好的材料作文题,在思想引领和道德拷问上,往往切合社会主流价值。而主流价值观正是培育健康的社会文化心态的基石,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发展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个坐标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水平是起着定式作用的,也是作文本质的形象化的图式。

  说理散文一般的写作规律是对生活坐标系中的言语、人物、事件、物件、场景等突然有了感悟,感悟深入升华,敷衍成文。说理散文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是有“触发源头”。有“触发源头”是一般说理散文的共性,这言、事、人、物、景等就是说理散文的触发源头,这感悟就是说理散文的意味之本,是中心立意。事件触发谓之“因事”,场景触发谓之“因景”,物件触发谓之“因物”,人物触发谓之“因人”,言语触发谓之“因言”。为此,笔者把说理散文大致分为因言说理散文、因人说理散文、因物说理散文、因事说理散文和因景说理散文等几种类型。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2

  因言说理散文的“触发源头”是言语,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凡人凡言;可以是警策之言,也可以是民俗之言;可以是某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也可以是某人无意中一句让听者感受到特别意义的话,等等。所“因”之“言”只要能触发思考,思想意象能贯穿全篇即可。“理”是文章的核心,“理”要让人信服,意蕴深广,给人启示,就要“说”,要“说”得让人信服,就得讲逻辑,讲论证;讲逻辑,讲论证还要不落入一般议论文的窠臼。

  因言说理散文往往以联想为核心,分为三个构思环节:选好关键话语——联想印证话语——还原话语情景。“关键话语”是一个“由头”,“由头”是引发思索感悟的一个“触发点”。精准选择好“由头”非常重要,因为“言”要能引发说“理”之“理”,没有一定含义的“言”就无法让文章展开。所以,选好“关键话语”是因言说理散文良好的开端。而联想印证话语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关键在“由言及理”。“由言及理”后还要再联系相关事例、名言(论据)进行分析印证。当然,“关键话语”也可以是错误的,这时候的“印证”就有了批驳的意味。主体部分是“放”,行文到最后要“收”,既回到话语情景,在情节描述中结束全篇。

  下面以罗兰的散文《入世与幽隐》为例来加以说明:

  你说你很矛盾,一方面想要隐居,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光耀的名人,受人注目。你说:“想隐居是因为世界太浮华,想受人注目大概是因为自己有这份才情吧!”

  其实,你一点也不例外。林语堂博士就曾有名句,嘲笑自己“踟蹰闹市说隐居”。

  我也正如林博士所说,一年到头向往山林幽隐,却极少时间真的去看看山林,别说到山林去居住了。

  原因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们经常是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呢?

  我想,这就正是人的天性了!

  我们的天性有此两面。一面想要表达自己并得到别人的认可,一面想要摆脱这种无形的催迫,而希望遗世独立以求得心灵的自由。

  事实上,我们无论有多高的才华与才干,如果这世界只剩了自己,也就证明不了自己的价值,我们必须在人群之中,通过别人的评价,得到别人的接纳,才会显出个人的价值。而这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是每个人先天的需求。如果说,人生有什么意义,那么,这一肯定,就是使人觉得有意义的力量之一。否则,穿衣吃饭,以终余年,岂不枉来一世?

  我们“踟蹰闹市”的原因,就是在寻求这份肯定。因此所谓的人世,它基本的动机,其实是在要求“付出”。当他有收获的时候,所得到的无论是钱或是名,都是一种被肯定的象征。这就会使我们觉得快乐,觉得不白活,也觉得安全。

  所以,入世并不是虚荣,也并不违背我们所向往的超然于世俗之外的那另一种完成。

  幽隐是另一种找到自己、面对自己的方式,单是在人群中得到肯定,往往并不能使我们觉得满足。我们还时常需要有机会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并且有机会冷眼旁观,独立思考。事实也是如此,在人群中,我们往往不太有机会静下来思想;也不太有机会使自己继续充实,未免有点担心自己会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因而也失去了被人接纳与认可的条件。因此,认真说来,要求幽隐的基本动机也是在于对自己个人价值的要求肯定,要求稳固,为免在人群中失去了有所贡献的能力,才希望“退而结网”。

  这两者,在基本出发点上并不矛盾 ,是不是?

  既然幽隐的内在动机并不完全是逃避,而很可能是“以退为进”的另一种求取被别人肯定,也被自己肯定的方式,那就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了。

  竹林七贤至今传名,他们也是在用隐遁的方式来求取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而他们的特立独行,也使世人用另一种心情接纳。因为他们代表了人们时或也会有的一种对遗世独立的神往。

  事实上,“遗世独立”也只要神往一下,就足能产生“清燥热,止烦渴”之效了。谁能真的“遗世独立”呢?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寄给梦想”的,内容就是写我自己想去七星山外买地造屋去幽隐,但最后却醒悟,自己根本不可能到那儿去住。大概这一境界也只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已吧!

  能满足这份遁世之念的,大概还是旅行。我常觉得旅行就是在摆脱日常琐务的牵绊,就是最好的方法在找到自己,面对自己,而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心情,来回顾自己奔波其中的这世界。旅行不是消极的,但它有“逃离”的作用。这旅行,最好是一个人走,当实在不能一个人走的时候,也至少是参加一个谈得来的团体,让大家一致同心地“逃离”现实一段时间。这是很好的一种治疗;也是很有效的一种“充实”。能有机会重新整理自己,辨认方向,了解人间世界。然后,你将发现,它会使你非常想要回到原先你所厌倦的那个日常的、烦嚣的、机械的、平淡的或浮华的世界,去为别人做事,也接受无数的别人,直接间接,为你所做的服务。

  这是一篇典型的因言说理散文。仅一千多字的文章,就以言语作为说理的材料支撑。开篇精当恰切的选好能贯穿全文的“话语”:人们惯常的言语和林语堂的名句“踟蹰闹市说隐居”。从结构上说这是一个回环,这回环的首尾都围绕这两则话语进行叙述说理,有力的支持和加强了文章的立论和论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主体部分,两则话语相当于一个讨论的话题,分析层次的展开结合自己的心境进行探因分析,得出人的天性是一面喜欢幽隐,一面卷入繁华的观点。然后分别对入世与幽隐的动机进行逐层分析,得出二者的基本出发点并不矛盾的道理。印证话题,选取有生活意义的关联性很大的场景,以“寄给梦想”的内容来还原言语情景,找到入世与幽隐的平衡点——旅行,回环的生活情景解决了一个“生活味”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力度。

  如果用图式加以呈现,可以这样表示出来:

  两则言语开头引出话题+探因分析引出“人的天性”并阐述+联系现实探讨入世与归隐的内在动机+提出观点+素材印证+联系自我还原生活情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一图式也是对因言说理散文三个构思环节的精彩运用。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3

  1.题目鲜亮。

  作文题目要忌讳平淡、呆板,要有个性、与众不同,既能够一下子抓住读者的视线,同时又能够体现文章的内容。一个鲜亮的题目,就是一个极好的得分点。因此散文的题目是最有嚼味的题目。有的是场景入题,《无边落叶》、《昨夜雨,今朝下》;有的是感觉入题,《花香》、《路是月的痕》、《眼睛上的窗帘》;有的呼告,《茉莉,我爱你》;有的祈祷,《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比喻,《放下感情的叶片》;有的口语化,《明天一定记着开窗》;有的化用成语诗词,《随遇而安》、《月是故乡明》;有的繁复,《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有的简洁,《网里人生》。比较一下其他文体的题目,我们可以发现散文的题目没有一个相同,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而且又跟高考"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十分切合。

  2.取材广泛。

  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因此其内容非常丰富。"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到纸上。"(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言》)凡是能够引起作者动情的,凡是对读者有教育意义的,都可以是散文的题材。在一篇散文里,作者可以展开广阔的思路,无所拘束,任意驰骋。高考作文取材最忌讳旧、俗,阅卷老师老是看到常见的材料,首先就感觉不佳。散文广泛的题材领域,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上面举到的几篇文章,取材面相当广泛。有的是以个人经历为突破口,深挖细掘,探索心灵中隐秘的宝藏(如《茉莉,我爱你》);有的敏锐地抓住当今时事,细察社会发展轨迹(如《随遇而安》);有的恰到好处地联系课本知识(如《让双眼更加清澈》),有的则进入历史的海洋去舀一勺水(如《眼前同一水,笔下各异情》)。广阔的题材显示了考生敏锐的思维,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3.表达灵活。

  散文取材广泛,它的表现形式也就显得自由灵活,表达方式也就多种多样。从表现形式看,它不必像诗歌那样格律化,不必像戏剧那样模式化,只要在一定的思想情感的统率下,把零碎的材料组织成文就行。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满分作文《昨夜雨,今朝下》(山东考生)先由栀子花开状写惜花恨雨之人的心态,然后联想到古代诗人和诗境,中间穿插议论抒情,结尾用栀子花重开暗示自己的见解。《拨开天空的乌云》扣住对道家音乐的感悟一事,写心境,写游览,写谈话,写品曲,无不为"感情亲疏不同,对道家音乐的感知也千差万别"张本,写得大气。

  4.情理相透。

  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今年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富有才华的考生就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如《无边落叶》写童年记忆中遗失一枚香山红叶而误解同学的故事;《随遇而安》写了从北方来广州的母亲饮食上的改变,进而引发对广州人生活习惯的认同,富有生活气息,巧妙道明"感情影响认知"的观点。《黄色蛹·金色蝴蝶》是一篇公认的"散文诗",虽没有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但精心挑选的三个片段,重点表现了自己感情在生活经历中的变化过程,语言上处处洋溢诗情,极好地扣住话题。这对一些不注重生活积累的考生,只会空洞发表议论的考生,应该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启发吧。

  5.语言精美。

  "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与你同行》显示了良好的语言功力,文章写道:"让水与火同行,情与理同行。坚持爱与美的真理,让冲动与成见在你的足下沉淀,带上淬火之后的智慧--与你同行!"理性思考在激烈的感情下化为不可抑制的内心独白,强烈表明自己的观点,也以情动人。《月是故乡明》将话题巧妙转化为"因为深情,所以偏执"这一警策之语之后,直接用铺排方式将生活感受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茵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都远远逝去;家园日暮时点起的那一束桔黄的灯光。只因这是我们所熟悉而深爱的地方。南方小城温暖湿润的空气,菁菁校园里若有若无的花香,来来往往的人,似曾相识的脸,母亲洗过的洁净的衣裳,老师批过的严整的笔记。……这一切都让我们享之坦然并且心存感激,任是将来走远了,在异国他乡也能满心骄傲地怀想--"通过语言,把感性与理性融合为一,成为美文。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4

  闲暇无事时,常独自趴在阳台栏杆上,呆呆望着楼下,或背靠墙壁,双眸无神仰望白云蓝天。

  楼下对面是幼儿园,每天都能看到一个个小孩纸活蹦乱跳的牵着父母的手,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那是一种找不出任何一丝瑕疵的真挚。

  他们是干净的啊!天真,无邪,真挚,一切最为原始最为纯净的正能量都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就是刚从清水中浮现而出的.莲花,还没有被这肮脏的世俗所玷污,清澈见底的瞳孔,透露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脸上喜怒哀乐惧,毫无掩藏,不懂心机。

  是啊,我羡慕啊!对着镜子直视自己的双眸,眼球上除了遍布满瞳孔的猩红血丝,便只剩下那如同黑洞一般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天真,无邪,早已荡然无存!只是一个笑话!

  阳台右侧面不远处,是KTV,每夜管弦丝竹不绝于耳,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歇斯底里的吼唱声,荡气回肠的节奏声,声声不停!

  我喜欢唱歌啊!那是一种深入到灵魂的喜欢,不参杂丝毫的做作。

  然而,纵使再喜欢,唱得再悦耳,聆听歌声的人儿已不在,歌为谁唱,曲为谁哼?!

  怀着千般失落,千般失望,一再去流浪。

  怀着一分激动,一分希望,匆匆再次回望。

  毕竟算是曾经努力过,分手也是曾经相识过。

  是茫然!是无措!

  窗外,又下起了雨,淅淅沥沥的,缠绵到令人心烦意乱,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寒意,身体不自禁的轻微颤抖,我下意识地紧了紧略显单薄的衬衫,将整个后背和脑袋完全靠在墙壁上,双眸穿过满天雨幕,呆呆的看着没有一点星光的如墨夜空,轻声呢喃自语: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5

  即使在这寒冷的冬日,我依旧习惯打开窗子,让久违的、在外漂泊了许久的风,抚摸我燥热的心,顺便带回一丝云的气息。常喜欢抬头望天,看着那些被风带着四处游走的云,再想想自己黯淡的冬日,也只能蜷缩在这样的小房子里,看天、看云、看风、看自己。孤独而寂寥。偶尔有几丝阳光透过嫩绿色的纱窗,眷顾这个黑暗的地方,便是我在这无味的寒假里,最享受的消遣了。

  看着窗外几根枯败的枝桠,好像在乞求些什么,或许是自由吧。而我也只能重复着,每天吃饭、睡觉、play computer的生活。仰望180度看回自己,看自己是如何在这闲暇的冬日里泯灭的。十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寒假生活》依旧干净的让人害怕。花了五克金子小算了一下,发现我要以每天七小时的工作量工作三十天才能写完,然后我绝望了。索性自暴自弃,撇在一边,倒在床上一梦不醒。梦里看到了我喜欢的女孩和我并肩走在铺满梧桐叶的小径上,昏黄的落日给这世界涂上一层灿烂的金黄,然后我醒了。QQ上L的头像一闪一闪的,慵懒的'坐了起来,仗着自己打字快些,便把这些东西一股脑倒给L,半天他发过一句“呃”。

  这确实不是一个明媚的冬日,我了解。几乎玩遍了所有的网络游戏之后,我宣布我要砸烂电脑。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我骑着单车,行驶在寒风中,说实话,这种感觉不错。在街边买了些小吃,回家一边听着天气预报里说明天是晴天,一边泪流满面,独自埋怨胡椒粉放得太多。晚上,一个人走在昏黄的路灯下,时不时寒风刮过,打下几片仍苦苦挣扎的残枝败叶。我独自行走着,看着自己的影子慢慢变长又慢慢变短,有一种残忍的快感。转过身去,本来想捡起那片落叶,却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L捡起那片残叶,递给我,然后脱下他的大衣披在我身上。说:“回家吧。”

  我们一人捧着一杯热茶,感受着一股暖流滑过喉咙,到达腹中温热的快感。他想说些什么的,却又咽了回去,我看看窗外孤零零的路灯,对他说:“我希望你能永远走在我的身后。”他点了点头。那一夜,我们都哭了。

  孤独的冬日就在这一天天的消遣中凝固,像插了许多的毛玻璃,散不开的浓雾太沉重。我依旧每天过着如出一辙的日子,写着无聊的东西,在冬日的闲暇里偶尔想想自己。想想他和她。一点点的,被悲凉的潮水吞没,看着身后的L,一个人走着。

  雪打在身上,凉凉的,这已说不清是第几场雪了,管他呢。我蜷缩在厚厚的棉被里,连同我的灵魂,沉沉睡去。

  睡在这无言的冬日,睡在这冬日的闲暇,我满足了。

哲理散文的写作方法 篇6

  如果历史是十里桃花,那么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片桃瓣,最终飘落,为何不开得绚烂,就算是坠落也要漂亮。享受自己的时间,享受生命。

  喝一壶茶折一枝白梅花是享受,抚一曲古琴是享受,看一本好书是享受,就算是在岸旁看那潺潺流水静静流动也是享受,享受自己的时间即是修炼自身,让自己不自觉地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生命。

  不要害怕无聊而去做一些更加无聊的事,想象一下一家人坐在客厅里,父亲在用手机炒股,母亲在手机购物,孩子在看电子书或者打游戏,如此几个小时,一言不发,明拿起手机是想驱散寂寞,但如此又何尝不是一种寂寞?如果手机消失,那么低头一族是不是很奇怪,很孤单。

  有一家咖啡店这样写着“本店没有WiFi,请放下手机,和你身边的人聊天”。的确,科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便捷,还让我们变得更加孤单了,手机让通讯变得快速便捷,但是你会几次想起给远方的父母,许久不见的朋友打个电话嘘寒问暖,人们总会想没事儿的,打个电或也就几分钟的事,就总是明日复明日,恍然不觉已经很久很久,依旧没想起那些被错过的时光。

  如果你想做就去做吧,不去管你的年龄,你的身份,因为人生太短暂。有时候,一个转身就是一个诗酒年华;一个回头就是遗憾终生;一个错过就是一辈子。

  我们会为了金钱而选择一辈子从事的'工作,很可能不喜欢,但是为了过得好,就花了一辈子。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回忆一生,是否快乐,是否留下了不该留下的遗憾。我想要的生活是清醒了不为难的选择,是白发苍苍依旧优雅地活着,依旧快乐的活着,依旧雍容闲雅。享受生活,享受属于自己的旅行。

  以前的车马很慢,一封信要很久才能送到,一生只能爱一个人。

  生活的节奏很快,交友,娱乐,似乎有很多朋友,大家出去吃吃喝喝,真心的有没有,真正的情感有没有,没一个人都会知道答案,但是他们害怕孤单,害怕寂寞,就用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填补自己,当孤单遇上孤单,当空虚碰上空虚,也还是无聊。

  不信你看酾酒临江的李白,看梅妻鹤子的林和靖,看当代古琴大家龚一先生,李祥霆先生,真正的生命不是碌碌无为,不是追名逐利,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是享受自己的时光,安安静静不是寂寞,是放松自己,听微风的声音不是无病呻吟,是享受自然的美妙。

  享受生命,就是追寻自然的美妙,寻求身心的快乐与洒脱,享受生命,就是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