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时间:2025-07-15 13:26:51 论文大全

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的关键部分,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与结果,为科研人员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以下是精选的8篇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1

  一、实验目的

  掌握单摆的基本原理和周期公式。

  学习使用秒表、米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的方法。

  通过实验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值,并与公认值进行比较,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态度。

  二、实验原理

  单摆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由一根不可伸长的细线和悬挂在细线一端的质点(称为摆球)组成。在摆角很小(通常小于5°)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周期T与摆长L的平方根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g的平方根成反比,而与摆球的'质量无关。其周期公式为:

  T=2πgL

  由此公式可以推导出重力加速度g的表达式:

  g=T24π2L

  实验中,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L和周期T,即可计算出重力加速度g的值。

  三、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包括细线、摆球)

  米尺(或游标卡尺)

  秒表

  支架

  夹子(用于固定细线)

  四、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将单摆装置安装在支架上,用夹子固定细线的一端,确保细线竖直且不可伸长。调整摆球位置,使其能在小角度内自由摆动。

  测量摆长L:使用米尺(或游标卡尺)测量从悬点到摆球重心的距离,即摆长L,记录数据。

  测量周期T:将摆球拉至一侧,使其偏离平衡位置一个小角度(约5°),然后释放。使用秒表测量摆球完成n个全振动所需的时间t,则周期T = t/n。为提高精度,可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改变摆长重复实验:为了减小偶然误差,可改变摆长L,重复步骤2和3,得到多组数据。

  五、数据处理

  记录数据:将每次实验测得的摆长L和周期T(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记录在表格中。

  计算重力加速度g:利用公式g=T24π2L计算每组数据对应的重力加速度g的值。

  求平均值:将所有计算得到的g值取平均值,作为实验测定的重力加速度的最终结果。

  误差分析:比较实验测定的g值与公认值(如当地重力加速度的标准值),分析误差来源,如摆长测量误差、周期测量误差、摆角过大引入的非线性误差等。

  六、实验结论

  本实验通过测量单摆的摆长和周期,成功计算出了重力加速度的值,并与公认值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实验测定的重力加速度值与公认值相符,验证了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单摆原理及重力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2

  一、实验目的

  掌握利用光杠杆法测量金属丝杨氏模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学习并熟练运用游标卡尺、光杠杆、螺旋测微器等精密测量工具。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加深对弹性力学中杨氏模量概念的理解。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

  杨氏模量(Youngs Modulus)是描述固体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能力的物理量,用E表示。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法,通过测量金属丝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微小伸长量ΔL和由此引起的光杠杆系统放大后的位移变化ΔD,结合胡克定律(F=kΔL)和光杠杆原理,计算得到金属丝的杨氏模量。

  光杠杆原理简述:当金属丝受到拉伸时,其微小伸长量通过光杠杆系统被放大,放大倍数由光杠杆的几何尺寸决定。通过测量放大后的'位移变化ΔD和已知的光杠杆放大倍数,可以间接求得金属丝的伸长量ΔL。

  三、实验器材

  光杠杆装置

  金属丝(待测材料)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砝码(用于施加外力)

  支架、刻度尺等辅助工具

  四、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调整光杠杆系统至水平状态,确保测量精度。

  测量金属丝直径:使用螺旋测微器多次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取平均值作为d。

  安装金属丝:将金属丝水平固定在光杠杆装置上,确保无松动。

  施加外力:逐步增加砝码质量,记录每次增加后光杠杆系统上的刻度变化ΔD。

  记录数据:记录每次实验中的外力F、对应的ΔD值以及金属丝的长度L(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

  重复实验:为提高实验精度,可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取平均值。

  五、数据处理

  计算光杠杆放大倍数:根据光杠杆的几何尺寸计算放大倍数M。

  计算金属丝伸长量:ΔL = ΔD / M。

  应用胡克定律:F = kΔL,由于k为常数(与金属丝性质有关),在此实验中通过F和ΔL的线性关系验证,并间接求得杨氏模量E = FL / (AΔL),其中A为金属丝横截面积(A = πd/4)。

  数据表格与图表:整理实验数据,绘制F-ΔL关系图,验证线性关系,并计算E值。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列出计算得到的杨氏模量E的具体数值,并与理论值或文献值进行比较。

  误差分析: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引入的误差来源,如测量误差、仪器精度、环境温度变化等,并提出改进措施。

  结论:总结实验过程,评价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讨论实验对杨氏模量概念的理解加深程度。

  七、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加深了我对杨氏模量物理意义的理解,掌握了光杠杆法测量杨氏模量的实验技能。

  实验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测量精度的控制,未来需更加注重测量工具的正确使用和读数准确性。

  建议在实验中增加更多的数据点,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3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加深学生对重力场中物体运动规律的理解。

  使学生理解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以及能量最低原理在物理现象中的应用。

  实验仪器

  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

  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趋向于最低状态。在本实验中,双锥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体现了这一原理。由于导轨的设计,在低端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时重心被抬高,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系统趋向于稳定状态。因此,当锥体置于导轨低端时,会自发地向高端滚动,直至达到新的稳定状态。

  实验步骤

  准备阶段: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观察其是否自行下滚。通常情况下,锥体在高端不会自行下滚,因为其重心位置较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

  实验观察: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观察锥体的.运动情况。锥体会沿着导轨向高端滚动,直至达到新的稳定位置。

  重复实验: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与解释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双锥体在导轨低端松手后,会迅速向高端滚动,直至到达高端后停止。这一现象符合能量最低原理。在低端时,锥体虽然位置较低,但由于导轨间距小,其重心被抬高,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而在高端,虽然位置较高,但导轨间距大,锥体下陷,重心降低,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状态。因此,锥体会自发地向高端滚动,实现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刻理解了能量最低原理在物理现象中的应用。双锥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规律体现了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以及系统趋向于最低能量状态的特性。这一原理不仅解释了实验中的现象,也为我们理解自然界中其他复杂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实验反思

  本次实验不仅加深了我对力学原理的理解,也让我体会到了物理实验的乐趣和重要性。通过亲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原理,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物理知识的内涵和应用。同时,我也认识到在实验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学习和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4

  偏振光通过某种物质之后,其振动面将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线转过一定的角度,叫做旋光现象。很多物质都可以产生旋光现象。

  实验表明:

  (1)旋光度与偏振光通过的旋光物质的厚度成正比。

  (2)对溶液,旋光度不仅与光线在液体中通过的距离有关,还与其浓度成正比.

  (3)同一物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旋光率。在一定的温度下,它的旋光率与入射光波长的平方成反比,这种现象就是旋光色散。

  显然,利用旋光的各种性质,可以应用与不同的领域。

  在演示实验中,有葡萄糖溶液旋光色散的演示。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中溶液的浓度检测。比如医疗中血糖的'测量,尿糖的测量。(实际中并不用这种方法,因为血糖尿糖本身浓度很小而且显然不是透明溶液,一般使用的方式是化学方法,通过氧化测定血糖的含量)还看到有的论文说可以用旋光法实现青、链霉素皮试液的质量控制和稳定性预测。现在旋光计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旋光现象还可以用于光的波长的测量。(好像也是不被采用)。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5

  预习报告:

  1、试验目的。(这个大学物理试验书上抄,哪个试验就抄哪个)。

  2、实验仪器。照着书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抄书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实验报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议你找你们学长学姐借他们当年的实验报告。还有,如果试验数据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坏值,什么都别想,直接当没有那个数据过,仿着其他的数据写一个。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我现在还记得我第一次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我虽然用心听讲,但是再我做时候却极为不顺利,因为我调节仪器时怎么也调不出干涉条纹,转动微调手轮也不怎么会用,最后调出干涉条纹了却掌握不了干涉条纹“涌出”或“陷入个数、速度与调节微调手轮的关系。测量钠光双线波长差时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验仪器用的非常不熟悉,这一切都给我做实验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当我回去做实验报告的时候又发现实验的误差偏大,可庆幸的是计算还顺利。总而言之,第一个实验我做的是不成功,但是我从中总结了实验的不足之处,吸取了很大的教训。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实验前做了大量的实验准备,比如说,上网做提前预习、认真写好预习报告弄懂实验原理等。因此我从做第二个实验起就在各个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实验仪器的使用也熟悉多了,实验仪器的读数也更加精确了,仪器的调节也更加的符合实验的要求。就拿夫—赫实验/双光栅微振实验来说,我能够熟练调节ZKY—FH—2智能夫兰克—赫兹实验仪达到实验的目的和测得所需的实验数据,并且在实验后顺利地处理了数据和精确地画出了实验所要求的实验曲线。在实验后也做了很好的总结和个人体会,与此同时我也学会了列表法、图解法、函数表示法等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独立设计实验以及创造性地改进实验的能力等等。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做实验时的一些技巧与方法。首先,做实验要用科学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实验,认真提前预习,做好实验预习报告;第二,上课时认真听老师做预习指导和讲解,把老师特别提醒会出错的地方写下来,做实验时切勿出错;第三,做实验时按步骤进行,切不可一步到位,太心急。并且一些小节之处要特别小心,若不会,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一下,把问题解决。第四,实验后数据处理一定要独立完成,莫抄其他同学的,否则,做实验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也就不会有什么收获。

  总而言之,大学物理实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物理概念的建立、物理规律的发现依赖于物理实验,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是由物理实验予以确立的;其次,已有的物理定律、物理假说、物理理论必须接受实验的检验,如果正确就予以确定,如果不正确就予以否定,如果不完全正确就予以修正。例如,爱因斯坦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现象提出了光量子;伽利略用新发明的望远镜观察到木星有四个卫星后,否定了地心说;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证实了光的波动假说的正确性。可以说,物理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实验。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将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素质来讲,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学物理理论课不能做到,也不能取代的。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6

  探究课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

  五.自我评估.该实验过程是合理的,所得结论也是正确无误.做该实验时最好是在暗室进行,现象更加明显.误差方面应该是没有什么误差,关键在于实验者要认真仔细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时要认真测量。

  六.交流与应用.通过该实验我们已经得到的结论是,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被平面镜垂直且平分.例如,我们站在穿衣镜前时,我们看穿衣镜中自己的像是虚像,像到镜面的距离与人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当我们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会看到镜中的像也在向我们走近.我们还可以解释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静的水面其实也是平面镜.等等.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7

  实验目的:

  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

  实验原理:

  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达到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不足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

  打开电源,观察弧光产生。并观察现象。(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失)。

  实验现象:

  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

  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

  实验拓展:

  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

物理实验报告答案大学 篇8

  院系名称: 勘察与测绘学院

  专业班级:

  姓 名:

  学 号:

  辉光盘

  【实验目的】:

  观察平板晶体中的高压辉光放电现象。

  【实验仪器】:大型闪电盘演示仪

  【实验原理闪电盘是在两层玻璃盘中密封了涂有荧光材料的玻璃珠,玻璃珠 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控制器中有一块振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振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二产生紫外辐射,玻璃珠上的荧光材料受到紫外辐射激发出可见光,其颜色由玻璃珠上涂敷的荧光材料决定。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实验步骤】:

  1. 将闪电盘后控制器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 插上220V电源,打开开关;

  3. 调高电位器,观察闪电盘上图像变化,当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盘上出现闪光;

  4. 用手触摸玻璃表面,观察闪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 缓慢调低电位器到闪光恰好消失,对闪电盘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岁声音的变化。

  【注意事项】:

  1. 闪电盘为玻璃质地,注意轻拿轻放;

  2. 移动闪电盘时请勿在控制器上用力,避免控制器与盘面连接断裂;

  3. 闪电盘不可悬空吊挂。

  辉光球

  【实验目的】

  观察辉光放电现象,了解电场、电离、击穿及发光等概念。

  【实验步骤】

  1.将辉光球底座上的电位器调节到最小;

  2.插上220V电源,并打开开关;

  3. 调节电位器,观察辉光球的玻璃球壳内,电压超过一定域值后中心处电极之间随机产生数道辉光;

  4.用手触摸玻璃球壳,观察到辉光随手指移动变化;

  5.缓慢调低电位器到辉光恰好消失,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观察辉光随声音的变化。

  【注意事项】

  1.辉光球要轻拿轻放;

  2.辉光球长时间工作可能会产生臭氧。

  【实验原理】

  辉光球发光是低压气体(或叫稀疏气体)在高频电场中的放电现象。玻璃球 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不再均匀对称,故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

  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对辉光球拍手或说话时,也会影响电场的分布。

  【相关介绍】

  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它的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在日常生活中,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放电现象,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低压气体放电管中,在两极间加上足够高的电压时,或在其周围加上高频电场,就使管内的稀薄气体呈现出辉光放电现象,其特征是需要高电压而电流密度较小。辉光的部位和管内所充气体的压强有关,辉光的颜色随气体的种类而异。荧光灯、霓虹灯的发光都属于这种辉光放电。

  在各种各样的辉光中,最神奇的还要算人体辉光了。1911年伦敦有一位叫华尔德?基尔纳的医生运用双花青染料刷过的玻璃屏透视人体,发现在人体表面有一个厚达15毫米的彩色光层。医学家们对此研究表明,人体在疾病发生前,体表的'辉光会发生变化,出现一种干扰的“日冕”现象;癌症患者体内会产生一种云状辉光;当人喝酒时辉光开始有清晰、发亮的光斑,酒醉后便转为苍白色,最后光圈内收。吸烟的人其辉光则有不谐和的现象。

  实验心得

  12月的一次周末,我们利用这短短的2个小时去西区参观的物理实验室,并观看了物理演示实验。在这次的演示实验课中,我学到了很多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学不到的东西。在实验课上,老师让我们自己学习实验原理,自己动手学习操作,然后给同学们演示并讲解。我们第一次见到了一些很新奇的仪器和实验,通过奇妙的物理现象感受了伟大的自然科学的奥妙。我们怀着好奇心仔细的观看了每个演示实验,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同学们的认真讲解,一些看似不正常的现象都能用科学的自然知识来解释了!

  我觉得我们做的虽然是演示实验,但也很有收获,这是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一个更直观的了解,通过此次光学演示实验使我对光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光学现象及原理的认识,为今后光学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此次演示实验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光波的本质,这给我们每天的理论学习增添了一点趣味。

  特别是辉光球和辉光盘,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看不到,这是我第一次看。一丝一丝的五光十色的光线通过辉光球迸射出来如同礼花绽放般浪漫,让我想起了除夕夜的美妙绝伦的烟火。虽然说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绝非如此。我们学习的知识重在应用,对大学生来说,演示实验不仅开动了我们思考的马达,也让我们更好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去,使我们不但对大自然产生了以前没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有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好奇心,我想这是一个人做学问最最重要的一点。因此我想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会一门课,学好一门课。此外,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眼光仅仅定位在事物的表面,不能被眼镜所欺骗,要认真的分析,理解,找出事物背后的真理;不仅在物理,生活中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纲上要安排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所在。我很庆幸能和老师一起参与本次试验,老师的细致指导是我能够顺利完成、理解本次试验的前提。

  感谢老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