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进入社会,写论文是大家都经历过的事情,论文作为一种综合性文体,能反映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然而,写论文往往让许多人感到困扰。本文整理了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资料,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1
就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点看,其更多是一种人文理念和思维精神的传递与表达,尤其是其中包含了丰富而完善的文化元素,所以在文化传递和精神诠释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有着重要价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整个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其更多是一种素养上的教育和精神上的引导,所以其实践性和应用性相对较差,因此,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融入合适的文化元素,从而提升该专业建设的理想效果。
1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问题、不足
客观地看,目前所实施的汉语言专业教学活动中,其中过多关注的是理论内容的传递与交流,所以整体教学缺乏文化内涵和思维理念的充分诠释,因此,结合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完善性和目标性看,理性认知该专业建设的问题及不足,就至关重要。在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其问题不足可以集中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该专业的名称过大、较空,所以无论是招生活动的开展,还是具体的学生就业活动,都存在较大问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尤其是我国有着几千年文化和汉语应用,所以,该专业中包含了诸多内容元素,因此,这就加大了该专业建设活动的系统化实施。其次,虽然多数学校都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存在相应盲目性,尤其是专业定位也不成熟,加上特色理念相对不足,从而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事实上,高校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完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从而使得整个专业与学生教育,乃至市场应用形成有效匹配,但是我们看到,目前多数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存在较大盲目性。所以,这就限制了该专业的持续性建设。最后,在当前该专业建设过程中,其中所使用的内容则偏向理论建设,整体缺乏应用性。当然,这客观上看,也是汉语言文学的本质特性所具体决定的。与其他实用性专业所完全不同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更多是一种基础人文素养培养和文化传递的专业,所以,缺乏必要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就影响了该专业的科学建设。
2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分析
2.1茶文化体系是大众生活习惯的集中展现
茶本身只是一种生活元素,后来也是一种生活习惯,但是,真正使其实现价值力的则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属性。从茶文化内涵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精神理念,都是在实践中所形成的,正是不断实践创新,才造就了极具竞争价值和优势的文化机制,就茶文化来说,其由大众创造,因此大众属性也发展成为认知茶文化的前提所在。
2.2茶文化体系与汉语言文学发展之间有着重要关联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的精髓与核心,我们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所能感受和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其中也彰显了浓厚的文学特色。从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关联性看,其中有着深层次融合体系,尤其是在我国,有颇多与茶和茶文化相关的文学著作,因此,在当前我们具体认知汉语言文学的内涵和表现状况时,不仅可以从中看到诸多优秀的文化描述和语言应用,此时,也可以借助经典的茶文学作品来品读其中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和文化素材。就我国茶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力看,我国的茶文化是由文人所创造和传播的,所以茶文化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根本性影响。
3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全新诉求
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教学活动来说,其关键任务是通过构建完善的教学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能够形成作为基本的语文技能,同时也可以形成积极、良好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对基础的传统文化内涵有着重要诉求,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其需要结合专业特点,构建完善而系统化的教学计划,并且细化专业教学活动中所承载的具体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诉求,从而具体构建完整的语言实践与应用机制。尤其是要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机制,特别是选择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理解和感知的兴趣元素,进而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该专业将教学与学习之中。就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诉求来说,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立足语言习惯这一前提,通过文化内涵的充分融入,从而满足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层次化诉求。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传递,其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交流习惯,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恰恰是文化推动的结果,所以语言的交流与应用,都需要从客观的文化视角出发。从一种机械、客观的语言交流机制出发,学生在具体参与过程中,很难有效感知其中所诠释的文化内涵和语言思维,因此,在教学体系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对学生自身的参与要求日益增加,在该专业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学机制,也需要从文化思维出发,通过诠释合理的文化观,从而实现最佳教学。
4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视阈下的茶文化应用机制
4.1立足文化诉求———构建极具人文气息的专业机制
对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来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多样,可以说,其中所具体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思维,更重要的是融入和表达了客观、具体的文化环境,甚至是应用氛围所形成的文化理念。无论该专业如何完善与建设,其本质目的未曾变化,文化传递与交流是该专业的基础所在。结合茶文化体系的价值内涵看,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对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诉求,同时也能够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4.2增强实用特性———构建与社会需要相匹配的专业体系
从当前该专业建设的问题看,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必要的实用性内涵,尤其是其应用性不强,已经成为当前制约和影响该专业的重要问题,因此,从增强使用特性内涵出发,通过丰富该专业的实用特性,从而提升其专业建设的完善度。在这一过程中,其需要:其一,优化专业内具体的知识结构,处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外,也要积结合文化发展进度,及时丰富补充教学素材。其二,要注重及时根据时代特征,运用新技术和媒介来进行专业建设,在提升和教学效率的同时,优化教学传播。其三,必须注重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内容诉求进行完善,尤其是丰富培养学生阅读、写作技能,以及语言表达技能,从而让学生自身能够适应社会诉求。
4.3彰显创新色彩———构建与时代同步的专业教学机制
创新是优化教学机构,完善教学内容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当前该专业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时,必须充分注重创新教学机制。首先,要注重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打破传统的专业局限性。客观地看,尽管该专业是以汉语言文学知识传播与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但是传统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实践色彩,这实际上也与社会诉求之间存在较大不足。其次,在该专业教学中,必须充分注重激发和提升学生自身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在以文化精神诠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专业的培养技能。最后,应该结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综合趋势,补充教学内容,通过塑造创新性专业发展机制,从而满足该专业的理想建设。
5结语
在当前高校教学体系日益成熟背景下,各个专业也实现了丰富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也成为整个高等教学机制发展完善的实质性表现。但是在该专业建设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潜在诸多问题及不足,因此,我们也理性认知该课程的建设诉求的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文化理念和机制思维,从而实现该专业建设的整体诉求。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2
1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方面,汉语言文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助于汉语言文学的开发和利用。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时间沉淀下的守旧因素较多,所以其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限制因素,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与现代教育资源、教学技术脱节严重。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和丰富教学内容,加之以新时代的教学手段,从而找到优化教学的突破口,这样才能使汉语言文学教育能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就等于为汉语言文学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学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其实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之所以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因为希望通过此方法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在当前社会强烈号召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大环境下,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挖掘学习潜力。其次,要将过去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中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因为知识经济时代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语言文学所研究的内容又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新语言、新用法等都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目标有助于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2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案
2.1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场所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课堂,而应该是整个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写作的范围才会更广,思维才会得到释放,作文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首先,与汉语言文学有关联的课程都可以成为学生构思的素材、学生写作意识的载体,激活学生写作思维,增强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我们还可以将写作融入到课后作业或者课堂当中,从教学的方方面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最后,学校应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当中找到写作的热情,为学生自身锻炼创造机会,比如开一些文学沙龙、开展征文活动、研讨会或者专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通过这些活动将学校里的文学才子才女们吸引并集中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中增加学习和交流,共同进步。
2.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汉语言文学教育要切实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校园生活与成长特点联系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当中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美学教育,也就是对学生感性认识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它主要以文学理论、文学史、美学等为切入点锻炼学生的文学创造力和鉴赏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两种或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比如文学理论教程和美学,通过不同学科的结合,让学生不自觉将二者进行比较,从而更深刻理解文学与美学之间的联系。再比如美学的相关部分内容观点比较细碎,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将横向与纵向的视角联合起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美的本质,归纳成美与主观的关系、美的理念,美是生活、是关系等。在借助马克思经典理论解释美本质后,要组织学生对自然美的特点进行探讨。例如教学中原本安排“夕阳”为自然美的特征,但不想一夜春雨为天空布上阴霾,这时教师可以从“夜雨”多面的自然美出发,让学生感悟熟悉的夜雨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学习丰富审美收获。因此,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必须注重精选教学所用的一些文学作品,巧妙设置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品质。
2.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创新意识
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以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为基准点,当然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想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普遍提升,我们就必须创建开放的教学课堂,这种课堂不同以往,它不是单向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生本理念主导下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作用,增强师生间的交流,鼓励学生使用远程教育系统、手机、QQ、微信或者电子邮件等向老师寻求帮助,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另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方式也需要得以优化,向多元化考核方法过渡,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张试卷说明学生能力的考核标准,通过更加丰富的考核方式全方面地了解学生,发掘学生的潜能,以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其创新能力和务实能力同步提升,为他们日后毕业参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总而言之,汉语言文学教育应本着“高素质、强能力、显特长”的教学核心思想与人才培养理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社会科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汉语言文学更需要不断探索,寻求与当前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契合点,探索文学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学生不仅需要牢固掌握各科文化知识,而且还需要激活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瞄准社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并转变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不断提升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3
摘 要:汉字系统的演变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层次的过程。《敦煌俗字典》中收录了大量俗字,同一个汉字的多种形体反映着汉字多途演进的过程。本文从《敦煌俗字典》中的俗字出发,分析这些不同字形产生的内部机制,探寻汉字形体演变的多种途径。
关键词:多途演变;汉字构形;敦煌俗字
汉字系统历史悠久,其演变也是一个长期、复杂、多层次的过程。在此过程当中,同一个字往往有着不止一个字形,《敦煌俗字典》里就有着众多这样的例子。编者黄征先生认为俗字是异体字里的一大类。而这类异体字,其产生有着多种动因与机制,既与汉字形体系统内部的演化有关,又受系统外部的因素的影响。本文暂且跳出“俗字”概念争论的藩篱,抛开避讳俗字、上下文类化俗字等情况,着眼于汉字形体系统内部,就《敦煌俗字典》中俗字反映出的“同字异形”的部分情况进行分析,探索不同字形产生的内部机制,以此管窥汉字多途演变的路径。
一、形体来源的多样性
在古文字阶段,一些字便有不同形体存在,这些形体在后来的演变中分别隶定成不同的字形。
如“信”在《敦煌俗字典》里的写法有“信”、“ ”,前者右边为“言”,后者右边为“口”,那后者是前者省写后的形体吗?“信”的金文字形有“ ”和“ ”,即“信”字的两种写法存在对古文字的两种不同形体继承的可能。因此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拓宽视域,从古字形审视汉字形体的多途演变,而不能简单下结论,认为其中一个是后来因省写而出现的字形,或者是不规范的字形,甚至是一种讹误情况。
有的字,其不同的形体可以追溯至古文字阶段,那时它们是两个相异的汉字。如“万”的两种写法“万”和“萬”。一些学者认为,二者是繁简字关系,“万”为“萬”后期的全新造字。我们来梳理一下和它们有关的线索。“萬”的篆体“ ”,《说文》:“萬,虫也。”段注:“假借为十千数名。”由此可知,“萬”的本意是虫类,后假借为数词。这个假借义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比如《诗经》有“萬亿及秭”,《易传》有“萬国咸宁”,“万”的古字形有:“ ”(古鉥)“ ”(千万钧),说明“万”字在很早的时候便出现,它并不是简单的由“萬”简化而来的新造字。至于后来“万”是如何失去本义,保留假借义,与“萬”合二为一,则需要更多的文献材料去验证。
“异”的两种写法“异”和“異”。“異”篆体为“ ”,《说文》:“異,分也。”从廾从畀。畀,予也。“异”的篆体为“ ”,《说文》:“举也。从廾, 声。尧言惊愕而曰異哉也。谓异为異之假借也。”由此看来,“异”的形体是在其假借表示“分”的意思之前就产生了。这就说明,并不能简单地把“异”说成是因“異”而在后来创造出来的俗字。“异”原初就存在,本意为“举”,假借为“異”,此种缘由使得“異”这个字有了两个形体“異”和“异”。
二、形体的分化
古文字笔形在隶定后常有着不同的演变方式,这造成了敦煌俗字有着不同的写法。我们于其中看到的点画之差,往往不是后来发生的省写或讹
如“市”的两种写法“市”和“巿”,一个上部写作“点”,一个则是中间一竖贯穿。“市”的篆体为“ ”,篆体笔画 演化为横笔,其中上部的竖笔,第一种路径是演化为“点”,第二种路径则保留竖笔,且贯穿下部,为一个整体。
“生”有两种写法:“生”和“ ”。“生”的篆体为“ ”,篆体笔画 ,分化成两种笔形,“”和“一”,于是便有了以上“生”字的不同写法。这种变化类型并不是单一的.,同样,“告”等字的笔画亦有同样的演变路径。
“光”的写法有“灮”和“光”。《说文》:“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篆体为“ ”。“烈”的写法有“烮”和“烈”。《说文》:“火猛也。从火。”篆体为“ ”。其中的每一种形体,都有着相同的部分“火”,也就是说,“火”在作为一个汉字的构件时,会因不同的字形和位置,进行相应的演变。在“光”里分化为三点一横的样子,在“烈”分化为“灬”。而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形体“灮”和“烮”则保留了分化前“火”本身的样子。
三、形体的混同
在文字发展的过程中,两种不同的构件常常混同,使一个汉字出现不同的形体。主要有字体演变、简写、形似等造成的混同情况。
如“艹”和“竹”的混用,如“符—苻”(此外还有“範”、“篤”等字,都有着相应的草字头或者竹字头的写法)。为什么竹字头和草字头容易混同呢?因为弧线的形态,容易简化为直线。在小篆中,草字头的形体为 ,竹字头的形体则是 ,由此可见,二者是相似的,区别在于前者弧形向上,后者弧形向下。在篆书隶化的时候,这种向上或向下弧形结构,都有着同样的变化趋势,即两条弧线分别向下或者向上平展伸直,成为直线。于是造成两个构件的混同。
“木”和“扌”的混同,如“校—挍”、“檀—擅”(此外还有“梪”、“捕”等字,都有着相应的提手旁或者木字旁的写法)。观察两个构件的篆体,亦是较为相似的,木字旁为“ ”,提手旁为“ ”,前者包含向上和向下的弧线,后者包含的两条弧线都向上。隶变的时候,前者的两条弧线分别向上和向下拉直,后者的两条弧线都向下拉直,则有可能造成两个构件的混同。
“穴”的两种写法“穴”和“宂”。《目连变文》:“或值刀山剑树,穿穴(宂)五藏而分离。”观察二者字形,“八”和“几”形似混同。此处的“宂”不同于表“冗义”的“宂”(《说文》:“从宀,人在屋下,无田事。”),只是“穴”(《说文》:“土室也。从宀八声。”)的另一个形体而已,其形恰好与“宂”同,而意义上却是“穴”义。
“俗”的两种写法“俗”和“佫”。《双恩记》:“虽居尘俗(佫)情高豁。”观察二者字形,“谷”和“各”的上部混同。此处的“挌”不同于表“姓氏”的“佫”(《广韵》:“曷各切,音鹤。姓也。”),它是“俗”(《说文》:“习也。从人谷声。”)的另一个形体,其形恰好与“佫”同,而意义上表达“尘世、世俗”义。
四、形体的定位
构件定位,“是字形逐渐脱离物象而向表示词的音义过渡的过程”,①敦煌俗字中,不同形体的构件位置不一样,便体现了这一过程。如“浮— ”(左右位移)、“海— ”(左右与上下的交互位移)、“苦— ”(上下位移)、“庭— ”(内外位移)。
五、形体的改换 不同字形间,意义相关或声音相近的构件会出现改换的情况,或改换义符。
如“睹”的写法有“睹”和“覩”。《说文》:“睹,見也。从目者声。覩,古文从見。当古切。”即从目、者声的“睹”,从見、者声的“覩”,反映出义符“目”和“見”的改换。两义符的意义相关,这种关联程度应该是它们改换的依据。
“溪”的写法有“溪”和“谿”。《说文》:“谿,山渎无所通者。从谷奚声。”《疏》杜预曰:“谿,亦涧也”。李巡曰:“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宋均曰:“有水曰溪,无水曰谷。”《广韵》曰:“或作溪。”“溪”和“谿”的义符“水”和“谷”意义联系紧密,“溪”的义符“水”侧重体现了“溪之有水”的特点。
“歌”的写法有“歌”和“謌”。关于“歌”,《说文》:“歌,咏也。从欠哥声。謌,或从言。”关于义符“欠”,《说文》有:“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而“謌”的义符“言”也与嘴巴发出的动作有关,二者可互换。
改换声符:“饋”的两种写法“饋”和“餽”。《说文》:“饋,从食貴声。求位切。”“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俱位切。又音饋。”声符“貴”和“鬼”可互换。“璇”的两种写法“璇”和“璿”。《说文》:“璿,从玉睿声。似沿切。”《广韵》:“璇,似宣切。”声符“旋”和“睿”可互换。
六、形体的简省或增繁
1。简化
随着字形向着记号化的方向发展,书写的经济性和其它一些原因,一些俗字形体反映出简化的趋势。
“寧”和“寕”。关于“寧”,《说文》:“从丂寍声。”“寕”字将声符中的“心”简化为横笔,改变了声符的形体结构。
“竝”和“並”。关于“竝”,《说文》:“併也。从二立。”后者将前者的笔画加以糅合,两个立字的中间两点变成两竖,上下两横由断笔变为连笔,笔画变少了,书写也方便了。不过“竝”表示两个立字的构形理据也隐匿了。
“霑”和“沾”。关于“霑”《说文》:“从雨沾声。”《集韵》通作“沾”。“霑”省掉了义符“雨”,保留声符,形成了“沾”这个字形。可能因为“沾”字左边的“水”和“雨”意义相关,替代了其作用所致。
“寶”和“珤”。关于“寶”,《说文解字》:“从宀从王从貝,缶声。”“珤”,是将“寶”义符中的“宀”、“貝”部分省去而形成的。
2。繁化
“佞”和“倿”。关于“佞”,《说文》:“从女。仁声。”“倿”字的右上部变成了“立”,这是改变了声符形体结构的一种演变。
此外,还有为强化意义出现的增加义符的情况。
如:“果”和“菓”。《妙法莲华经讲经文》:“采菓给(汲)水,拾薪设食。”“菓”的草字头强化了果实的植物属性。
“舞”和“儛”。《大般涅盘经》(卷十一):“或歌或儛,或身转动。”
“亻”亦强化了人的活动义。
除了义符的变化,还有增繁声符的情况。
如:“忙”和“恾”。《燕子赋》:“浑家大小,亦(一)总惊忙(恾)。”右边的声符“亡”增繁为“芒”。
我们基于《敦煌俗字典》中“同字异形”的部分情况,探讨了汉字形体演变的一些途径。汉字的形体由图像走向笔画化或记号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在历时层面和共时层面相互交织的情况下,看待汉字的不同形体时,不能“一刀切”地只从一个平面来分析这些字形,认为某些字形是后来新造出来的或者是讹误现象等。应该把它们放到整个时空链条里,看到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囿于材料和学识,笔者对此也只作了一个冰山一角的粗略探讨。关于汉字多途演变的内部机制,留待将来再作更为深入透彻的研究。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4
中职语文教育应积极加强汉语言文学相关投入,并以其为先导对提高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提高中职生修养和内涵,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方面意义重大。
一、当前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思想方面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代中职学校学生他们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国家发展及社会建设主要动力源泉,因此中职生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利用自身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而实现个人价值。但是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充斥,对于中职生群体来说,他们更加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并进一步使得他们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严重扭曲,如中职生炫富、斗殴等社会热点问题时有发生,这使得中职教育管理方面不断受到人们的一些质疑,严重影响着人们对中职生群体的看法。
2.中职生出现大量的人格缺失现象
就相关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中职生群体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人格缺失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生未来步入社会的发展。而就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怯懦、悲观、孤僻、抑郁、自卑等方面。中职生人格缺失问题的出现,在很大原因上是一些家庭和社会因素导致的,因为这一群体他们缺乏一些及时的沟通交流,他们心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长期积累最终引起他们出现一些人格缺失问题。人格缺失对于中职生学习及未来步入社会均有着极为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他们人际关系无法正常维系,心理承受能力差,并且没有一些兴趣爱好等,更有甚至,严重的心理缺失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产生轻生、暴力等行为,导致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3.很多中职生没有清晰的目标或理想
对于中职生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并且对于他们这一年龄来说,他们应该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抱负,有着清晰的理想和目标,并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不断充实自身。但是对当前的中职生进行调查发现,很多中职生在谈到自己的理想及目标时,一些中职生在理想及目标确定上较短,更有一些甚至根本抱着一种无所事事、消遣及打发时间的态度,并且中职生群体中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最终导致中职生一直在懵懵懂懂中度过中职生活。
二、基于汉语言文学的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思考
中职生这一群体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基础,而提高对中职生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以尽可能的使中职生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让中职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为中职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念,解决中职生心理存在一些问题是当前中职教育中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传承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发挥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师资队伍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知识的直接传播者,其对教学质量作用大,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来说,其主要是对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教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语法等,这些内容相对枯燥,很多学生对其兴趣不足,最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学校必须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首先,中职学校应该加强对汉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视,确保汉语言文学教学有着足够课时;其次中职学校应该积极为优秀教师留校提供必备条件;最后中职学校应该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并邀请一些相关专家及学者进行相关教育普及。
(2)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而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由于汉语言文学涉及范围很广,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针对性的进行筛选。首先在教学内容优化过程中应该体显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要选择一些比较积极、经典的内容。
(3)加强教学实践。面对当前中职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问题,在实际解决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进行一些教学实践,加强沟通,加强一些实践活动组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成就感,最终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我国中职生数量不断增加,中职生人文素质问题堪忧,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培养中职生的健全人格是学校教育应该首先做到的。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中职学校教育中重要课程,其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语言知识,而且在学生价值观念树立等方面意义重大,因此在中职教育中必须要积极重视汉语言文学作用,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更加优秀的知识人才。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5
浅论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
导读: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以来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和今年的《闷与狂》等。对此,有人惊呼王蒙写疯了,什么都写,什么都尝试,什么话都说,什么都让你来不及准备,什么都让你措手不及,什么都让你瞠目结舌。关于《闷与狂》,有人说它是小说,有人说它是散文,有人说它是回忆录,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蒙文学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最近的文坛很是热闹,鲁迅文学奖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有三个作家,成为当下不可回避的话题。第一个,当属王蒙先生,他因为新近出版了所谓的长篇小说《闷与狂》,广被关注,也备受争议。第二个是张贤亮先生,这位新时期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后来西部文化产业的领军人物,因为他的离世落幕而被人们热议。第三个是萧红先生,也可以称为萧红女士,因为电影《黄金时代》的热映,而继去年电影《萧红》后再度掀起一股“萧红热”。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王蒙最新双长篇小说学术研讨会”,乍一听,觉得有点怪,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一事一议。但后来一想,这事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或许有点怪,但发生在王蒙先生身上,就很正常。熟悉王蒙文学的读者,我这里是指读过他作品的人,是过去进行时的那群人。而相对于过去进行时的人群,所对应的应该是将来进行时的人群。今天参加研讨会的,基本上属于现在进行时。那么,有人会问,你当属于哪一种人群?我想说,我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将来。
我不是纯粹的学院式理论家,我是读者,是作者,是研究者,是记者,是王蒙文学的追随者,是这个会议的关注者,也是一个极想发言表明我观点的人。我不说,我不抢着说,我怕别人先说,别人先说我就不好再说,我就得转化思路,我就得顿悟,我就得冥思苦想,我就得见招拆招,我就得一鸣惊人,我就得与众不同,我就得发飙,说一些歪理邪说,说一些你不敢说的话,说一些你想不到的话,让王蒙先生知道我,让与会者知道我,让这个会结束后大家还议论我。哈哈,请允许我模仿王蒙先生的叙述方式表达方式思想方式。
请注意,我在这里谈的不是王蒙先生的具体哪部小说,哪篇散文,哪首诗,哪篇讲话,我说的是王蒙文学,包括所有的文字,和与文学有关的非文字的东西。譬如他的社会活动,譬如他的演讲,譬如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在中国,我不知道哪个作家可以在他的名字后面用文学去冠名去定义,我们过去可以用鲁迅小说、老舍小说、朱自清散文、杨朔散文去冠名去定义去解读,但很少有人用鲁迅文学、老舍文学去冠名定义的。今天,我提出了王蒙文学这个说法,不是心血来潮,不是吸引眼球,不是溜须拍马,不是想让王蒙先生点一个赞,而是实在是被王蒙先生30年来在文学形式上的不断突破创新所吸引。
王蒙先生是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以来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领潮头之先风气之先、最不拘形式也是最讲形式的人,从他早期的意识流到他后来的散文、随笔、回忆录、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品文、讲演稿以及思想性散文《大块文章》《九命七羊》《老子的帮助》《庄子的享受》《我的人生哲学》《红楼启迪录》《读书解人》以及去年以来的长篇小说《这边风景》和今年的《闷与狂》等。对此,有人惊呼王蒙写疯了,什么都写,什么都尝试,什么话都说,什么都让你来不及准备,什么都让你措手不及,什么都让你瞠目结舌。关于《闷与狂》,有人说它是小说,有人说它是散文,有人说它是回忆录,我觉得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蒙先生以他特有的语言、结构、情绪表达了他想要表达的东西。如果非要说它是小说,也可以。记得丁玲在谈到萧红的小说时,曾说萧红写的不像小说。萧红则说,不同的人写不同的小说,我的小说就这样写。我想也是,谁规定小说怎么写了?谁给小说下定义了?谁规定小说就是罗贯中,就是曹雪芹,就是鲁迅,就是老舍,就是托尔斯泰,就是马尔克斯,就是莫泊桑了?我看到《上海文学》选了书中的某章节,但并没标出这是什么文体,它只告诉读者这是王蒙先生的一个专栏的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它属于文学,它不属于小说、散文、随笔、笔记、日记,它只属于王蒙式的表达。
关于《闷与狂》的书写,王蒙先生是有他的想法的,这种想法是一种试验,这就如同他当年玩意识流,你习惯不习惯,接受不接受是你的事,反正我要这样写,怎么开心就怎么写,怎么逗你玩就怎么写。我就是马三立,我就是周立波,我就是郭德纲,我就是“老梁说事”,我就是“百家讲坛”,我就是“国宝档案”。王蒙先生在书中其实也不止一次在向读者表白,他说:“这本书你在阅读,这本书现在完全听你的支配,你想翻到第几页就是第几页,你想卷到什么程度就卷到什么程度。”他还说:“快乐是一种变化。缺少变化是烦闷的由来。而烦闷是快乐的死敌。你烦闷了,你感到了一种重复,重复使人疑惑,你需要醍醐灌顶,你需要振聋发聩,你需要当头棒喝,你需要五雷轰顶,你需要洗心革面,你需要做得成强悍,强悍得成钢铁,你要敢下手,出手辣,炼就铁砂掌。你不能对别人出手,你还不敢对自己出手吗?你要敢尝试敢变化敢刀山火海敢就地十八滚降龙十八掌练就十八般武艺扫堂腿横扫千钧,远走高飞千里万里与往事干杯。”
这就是王蒙,不断寻求变化的王蒙,不断寻求新鲜的王蒙,不断寻求刺激的王蒙,不断特立独行的王蒙,不断让人眼花缭乱的王蒙。人生就是一条直线,你可以选择一个又一个线段,这个线段就是你的直接经历,它是可以确定的。而人的思想是穿越线段后向两端继续发展延伸的射线,它具有非确定性。艺术也是如此,王蒙文学的特点在于他始终不断的寻求变化。我们过去总爱说,某某作家形成什么风格,什么流派,王蒙先生却不信这个圈套,这个惯式,这个约定俗成,这个千篇一律,这个被人膜拜,这个被人定义,他总是在变着法儿的玩魔术,玩魔方,玩花样,玩捉黑枪,玩打升级,玩敲三家,玩砸金花儿,玩斗地主,玩灌蛋,玩押大小,玩清一色,玩一条龙,对于他这种昏天黑地、五光十色、神出鬼没式的写作,从一开始它就被关注,被争议,被口吐莲花,被说三道四,这使我想到王蒙先生的文章《“饥饿效应”与“陌生化代价”》,虽然这是一篇谈论人际关系的,但也同样适用于艺术:“第一,开始吃的时候,你正处于饥饿状态,而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第二,你初到一个餐馆,开始举箸时有新鲜感,新盖的茅房三天香,这也可以叫做‘陌生化效应’吧。”然而,再陌生的东西你一旦有了一回生,就会有二回熟,熟了就会不讲道理,“了解了这一点,也许我们再碰到对于新相识某某某先是印象奇佳,后来不过如此,再往后原来如此,我们对这样一个过程也许应该增加一些承受力”。
关于的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摘要:中国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语言技能,还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却忽视了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无法真正将英语学以致用。本文将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 差异 语言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努力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方面,却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致使许多人虽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英语交流中仍会遇到许多困难。缺乏对文化因素重要性的`认识已严重影响了英语学习。
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很早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学者胡文仲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但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仍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将从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来探讨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二、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要想学好英语不仅需要掌握语音、语义和语法等语言本身的技能,还需要注重文化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互相依存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同时又受所属文化的制约。若不能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英语。
众多学者已充分研究了文化的内涵,如戴炜栋和张红玲认为,文化研究发展至今,一个最具概括性、广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它包括人自出生后所学到的一切,如语言、言行方式和内容、信仰,以及人们赖以存活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张婧则认为,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本文主要关注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体系三方面的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国家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各自的文化上有其独特的内涵。由于受到不同的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中西方国家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传统文化亦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学习英语时除了要学好语言,更要关注语言所属的文化内涵。正如刘长江所言,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融合。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差异,中西方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也有区别。如“龙”在中西方的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便迥然不同。“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称“龙的传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们多用“龙腾虎跃”或“龙凤呈祥”等词形容吉庆的气氛。但西方文化往往把“龙(dragon)”视为邪恶势力的象征,寓意凶残。在西方传统文化中“dragon”指的是一种长有双翅且会吐火的怪兽,因此,它与凶暴直接联系在一起。
(二)习俗文化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尤其典
型地体现在习俗文化方面。不同国家的习俗文化反映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如称谓、礼仪、恭维、致谢等方面。若不能充分了解中西习俗文化上的差异则会严重影响彼此的交流。
如在称谓方面中西方的习俗文化便有着极大的差异。中国人由于受到宗法观念的根深蒂固的影响遵循讲礼节、尊长辈的习俗。俗话说:“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师讳。”因此,在中国,孩子倘若对长辈或教师直呼其名会被认为不懂礼貌,将会受到家长的责罚。而在西方的习俗文化中西方人称呼除父母外的其他人时大都直呼其名,以示友好和亲近。这一点在美国尤为普遍,甚至初次见面就用名字称呼。这一差异的理由在于中国人尊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西方人则崇尚人人平等、追求自由。
(三)不同价值体系间的差异
价值观念被普遍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的价值观念必定会有所不同。而价值观念又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言语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语言也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也直接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尤其典型地体现在诸如,禁忌、隐私等方面。
如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注重社会群体间的亲密友好关系,因此,将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否等情况视为是对对方的关心,但这些理由在西方人眼中却是一种禁忌,在他们的价值观念中这些均为个人的隐私,因此,避而不谈。再如中国人碰到熟人打招呼常会问“你去哪儿”或“你吃饭了吗”等,以示对对方的关心和双方的亲密友好关系,但这在西方人眼中却大有窥探隐私之嫌。
三、结语
英语学习中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如高宝虹所言,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语言的使用要受该语言所属民族文化制约。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必定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尽管已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但对文化因素的忽视仍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张友平曾指出,外语教学不应当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当包括文化教学。因此,我们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还要熟知语言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英语学以致用,准确顺畅地将其应用于对外交流之中。
基金项目:天津城建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理工类院校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研究》(立项编号:JG-1352),本文是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6
一、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的有效途径
1、为学生提供策略模式,使学生在写作个性和共性之间的问题
为了明确和规范公文的写作,在公文写作中,结合每个文种讲解的特殊情况,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文总体形式与内容的撰写策略模式,才能使学生在写作个性中反省共性,在写作共性中思考个性。如:为了解决应用文体中的标题撰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键问题,要根据教师的写作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规范的标题模式。公文的标题主要有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等三个部分组成。而这三个部分中是由介词来连接的,如:“XX市人民政府关于号召全体公务员向某同志学习的通知”中“关于”是介词,而“的”是助词,再加上主谓结构就组成了事由连接文种。如:“XX市人民政府关于待遇调整的统治”中,连接文种是动宾结构和介词“关于”组成的。这样从连接词、语法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了公文标题的写作。同时,在这三个部分的内容解读中,标题是告诉读者,“XX市人民政府”是发文的机关单位,是高级别的发文单位,同时也是有权利发文的单位,其次告诉了读者这篇公文负责人。
2、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
为了实现应用文体的写作目的,要根据应用文体的各个文种,统治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情性的叙述,展开主体,按照主体要求、期望相辅相成,如:公文中的行文背景是行政单位具体行政过程中管理视野的体现,是前提、原因、条件,在行政工作中,要关注全面工作从大局出发,为规范自身的'行政行为提供标准与参考。其次,发文事由中,关注上级相关活动、要求体现了一种行政归属。上级单位工作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于自身工作的安排,因此,公文写作中,行文的原则就是在安排过程中上级相关活动、精神,也是行文权利的保障。另外,公文写作中行政事业单位行政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具体、明确。因此,针对此次工作之前所召开的相关会议,发文要确立相关精神。由此可见,按照国家宏观层面(专业、行业背景)、上级工作、活动(本级工作、活动)、前期工作(目前工作)、群体(个体)等顺序来考虑安排写作内容,而行文的核心事项、背景、意义等组织安排、希望、要求,可以为应用文体的写作内容实践提供行文的形式策略路径,可以作为具体的行文方向。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写作课程实践的有效途径
1、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置课程设计环节
根据课时设置与专业特点,应用写作课程采用工作过程中系列文种实践模式,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如:在年中总结活动中,单位会依次产生XXX关于年度先进个人、集体选拔的实施意见、XXX关于召开XX年度先进个人、集体表彰大会的通知等四个文种。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为学生设置一次活动,选择一个独立虚拟的工作环境,以下级单位的名义回文,以上级单位的名义行文,从而以小组的形式完成课程设计的内容。并且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角度的意见,要选择相关课程教师参与评判这类课程设计,从各个专业角度进行考核。
2、熟悉掌握常用公文,并进入其实践环节
重点训练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会进入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因此,要按照级别区分熟练掌握常用公文,公文写作内容必须要进入其实践环节,重点训练公文的写作,如:根据设置主题下文,把学生分成小组,第一组为上级,重点训练行文的语气、要求、内容的组织安排等。根据上级来文选择文种,第二组为下级进行回文,重点训练回文的语气、目的等,接着两组互换位置进行第二次写作时间训练。
3、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写作实践与训练,突出日常实用性的写作实践与训练
大一的学生保留着高中写作思维惯性,因此,要重点掌握理解基础写作知识,设置是叙述性、说明性较强的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等文种的训练。大二、大三的学生具备了基础知识,因此采取各类专业文书的实践训练,结合其他专业知识,与其他课程的学习形成知识的应用和互补。而大四的学生重点是学习就业单位急需实操性文书,因此,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吸引学生更好的进行写作实践训练。另外,在家庭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写作实践,突出应用写作课程的实用性,推广到整个班级,从而实现写作实践训练的目的,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7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8
摘要:这些年以来,笔者对我国现代文学进行了深入性研究,也将相关的文学现象开展了理论性的探索,通过当代传播媒体层面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不单单将报纸书籍当作研究载体,同时也将文学本体拿来探索。为此,此研究能够推动现代文学探究模式、现代文学理念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善,构建一个新型的探究局面,以此能够增加我们对现代文学的理解深度,基于文学史研究模式总结了现代“大文学”的探索思路,同时开展实践研究,并进行了初步分析。
关键词:现代传媒;中国现代文学;发展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研究我国当代文学的过程中,其探索深度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人们对社会学的“外在探索”产生了疲倦感,那么西方的一些结构主义、语义理论等“内在探索”也随之出现,文体探索也慢慢代替了那些以政治经济尤其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文学探索。不过通过现代文学的探索历史能够看出,方法并非是全能且唯一的。各类探索方式介绍的系列作品,假如被整合到现代文学的整体框架中,那么就会产生新问题。也可以说,当现代传媒和中国现代文学探索的理论范围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探索模式,以此会全面地论述我国历代文学的理论特征,以此可以增强对理论问题的理解程度。
一、现代传媒和现代文学的常规关系
(一)媒体即为载体
对于信现代传媒而言,它属于古代传媒与传媒模式的创新发展成果,能够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明确完善的传媒模式及媒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媒体即为载体,现代传媒也就是现代文学之载体。无论哪一个文学作品都需要物质载体,比如古时候的竹筒、纸扇、墙壁等,均通过特定物质形式得以展现。现代文学的出现即为现代传媒的出现,没有现代报纸媒体就没有现代文学,此为学术界已达到一致的认同。不过,传播媒体的变化也会带来现代文学的变化,如马拉印刷机时期的期刊与设备印刷机的报纸,它们的出版效率与质量等有明显的差距,文学创作可否随着印刷效率与质量的增强而发生对应的改变呢?不过,此两者并非是正比例关系,文学创作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成就的大小不会受到媒体改变而出现明显的变化。
(二)媒体即为中介
现代传媒属于文字载体,也就是说,报纸期刊属于文学创作的传媒工具,相关作品是利用特点的媒体得以发展的,即,媒体也就是所谓的中介。现代传媒能够将作者与读者的内在联系展现出来,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引导及其创作文学的整体倾向。其实,读者也不是被动性地受影响或者被指引,如果读者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报刊或书籍的话,读者其实属于此“共同体”构成一部分,同时根据个人想法改变这个“共同体”。但是,由于作家力量及文学创作的不断增强,作家与报刊之间的影响力会减弱,个别报刊邀请有威望的学者撰稿并未是为了发行需要,大部分是为了能够点缀门面而已。反之,编辑部在明确选题、方针方面,也需要体现出高尚品格,通过获得大众称赞的方式得到有识人士的认同。
(三)媒体即为语境
现代报刊而已,不单单属于载体,也属于创作作品,属于文化形态的展现内容,报刊的发展能够为文学的出现提供特点的文化氛围,明确话语模式,甚至当作文学素材融入到作品内容中来。其实,对于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而言,其语境的内联包括两点内容,其一是现代传媒具有的时尚特征,能够指导大众生活、艺术理念的改变,对全社会审美观带来一定的影响。梁启超兴建的《新小说》与《新民丛报》和其“新民”理念、《申报》等明确了不同的建报理念,均展现了报刊面对普通市民的启蒙主义思想,在此氛围中出现的现代文学,通过启蒙为关键引导方向,现代文学具有凝重感,其实这和现代报刊更注重社会、政治有一定的联系。其二现代报刊对应的传播手段,能够为现代文学的创作语境的出现构建相应的文体模式。现代报刊大多数是稳定连续出版,考虑到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能够让读者第一时间看到,由于此迅速交流的模式与固定持续出版的特征,能够为作家连载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也能够为作家实现一次性创作奠定基础,这和基于手抄与说唱的古典文学相比,此传播手段更能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二、现代传媒视野里的中国现代文学
研究文化传播视野里我国现代文化史的构建,必须研究“现代性”和我国文学之间的.联系,分析我国文学“现代性”的形成、发展与其规律。我国现代文学和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准则的一个特殊标注即为传播手段与媒体的不同。也就是,文学出现系统的实质改革,是造成文学现代性变化的关键诱因。
(一)重读“现代性”
“现代性”属于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关键定义,不过对此定义的了解,学术界的看法不一。通常来看,学术界普遍提到的“现代性”定义是由西方国家演变过来的。在西方,“现代性”可以理解为“当下”,大部分是被社会学家引用,属于“当代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缩略语”。不过对于国内学术界而言,它重点是阐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状况,并且也体现出民族观念的现代化状况,体现出理想化、未来化的特点。这些年以来,个别研究学家也慢慢重视文学史变化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对此过程的现代性开展了深入性探索,并形成了一个较为活跃的现象。杨春时总结出“二十世纪我国文学的近代性”,此观念其实说明了“我国现代文学”的特性,是通过“现代文学”还是“近代性文学”来阐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不单单属于材料凭证的文学,也属于理论研究模式的问题。奕梅健编撰了《前工业文明和中国文学》一书,其通过我国现代文学的形成原理与社会变化特征的层面,总结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对我国文化带来影响的相关论点。所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化问题,不单单要重视现代文学的根本特性,同时也要重视其传媒媒体与传播手段,站在时间角度来分析我国现代文学,可以发现它比我国古典文学或西方文学更具有“现代性”特点。在我们多方面、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现代文学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时,就要重视现代传播媒体对我国文学造成的影响。就拿报刊是载体的现代传统媒体来说,我国现代文学也属于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异变的一部分,也就是,随着现代传播媒体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文学在发展阶段也出现了“断层”,一个新的文化理念与审美意识也在缓慢地形成。
(二)媒体属性和雅俗问题
对于现代文化传统媒体来说,其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缠绕着我国文学数百年的理论问题,即为“雅”“俗”与我国文学的高端化与普及化的问题。这数百年来,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也形成了较为复杂的内在联系,为此产生了不一样的文学理念。“通俗文学”代表着中性含义,不过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的批驳者而言,却体现出贬义意义,此为“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探讨会的批驳方向,也是之后被文学史家丢弃的一角。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人们也慢慢将目光转向了“被丢弃的一角”,一些探索文献也说明了现代文学发展的缺陷。即①,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文学”内容;②个别学者认为,“文学母体包括两类,即‘纯’与‘俗’。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文学”属于我国现代文学的关键组成内容,其获得了成果即为我国现代文学的成果。不过,怎么研究我国现代文学的“雅”和“俗”,也是缠绕人们的一个难题。
(三)工具理性和科学理性
通常而言,我国现代文学的理性意识属于我国文学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关键标识,也属于我国现代文学启蒙思维特点与显著的思想影响力的根本体现。在我们分析现代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的文化理念的时候,必须重视现代理性和文学的内在联系。但是,对于支持现代理性的科学形态来说,它和现代传播媒体也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通过文化角度来看,基于现代文学与工业社会代表的印刷媒体,由物质理念至语言创作,再至传播的实质形态与消费模式,均展现出现代文学里显著的理性意识。和古典物质文化氛围中的理性对比来看,现代传播媒体支撑下形成的理性即为基于技术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理性。
三、结语
总之,随着现代传播媒体与传播模式的不断改变,也慢慢扩大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从一个狭小的范围里得以释放,具备了和“世界”直接互动的特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也慢慢影响着人类形成的文化形态,它属于一种要击垮传统文化的冲击力,以此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的社会地位。同时,现代物质文明带来的欲望与引导也不断地影响着现代文学,不过新的现代理念也在不断地形成,人们在此也慢慢能够看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即便我们基于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来衡量我国现代文学的时候,也无法真正地认识我国现代文学的“现代”理念。为此,现代传播媒体从本质上不断地影响现代文学,同时也对现代文学的变化提供了空间与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平.传媒文化视野中的近代文学变革——评蒋晓丽的《中国近代大众传媒与中国近代文学》[J].当代文坛,2008(01).
[2]徐萍.现代传媒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J].齐鲁学刊,2008(06).
[3]崔文斐.现代传媒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J].青年记者,2008(33).
[4]管宁,谭雪芳.大众传媒视野下的现代文学——以现代通俗小说与散文文体变革为考察中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
关于现当代文学论文 篇9
我国现代文学发端于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诞生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并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的文学形态。
1现代文学的精神诉求
1.1 文学大众化
语言作为任何民族的标志,其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语言一直是文学的基础,古代学习以文言文写作,这种语言的典型范本是《四书》《五经》,当一个古代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他所选择的就是文言文中的书、经体系,这种体系一直影响并统治着我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白话为基础,强调言语是生活化、个人化,更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现代文学起源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的新文化作家采用贴近生活的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使文学大众化。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更便于普通民众的阅读和理解,有利于知识普及。胡适是白话文文学的先驱,他在五四运动时期就提出创造白话文的活文字,希望通过此将文学从知识分子中解放出来,变成大众化的文学。与此同时,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继发表文章,支持文学白话文这一主张。我国文学大众化起源于现代白话文文学诞生之日,现代文学更加关注普通民众,主题贴近生活,农民、车夫和佣妇等成了文学的主角,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平民主义新传统,这个传统在日后得到了我国作家的继承和不断发扬。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让更多的文学作家关注平民,用朴实、易懂的.语言来描绘,深刻地揭示平民的生活境遇,流露出现代文学平民主义价值立场。
1.2 文学创新化
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和古代封闭的文化环境束缚了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现代文学起源于近代,并融入于世界文化之中,现在文学出现了许多不同文化形式,如现代小说、戏剧、散文等,它们都是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代文化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更多强调继承,创新较少;而现代文学则以个性化、自由化和创新化为主。现在的文学作家在进行创作时,所受的约束较少,他们在文章叙述和结构方面更多体现出个性化,以期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充分体现个人性和感情性。在小说方面,出现了心理分析小说、书信体小说、抒情小说等等一系列新的小说体式;散文方面则有随笔、美文和生活散文等,这都是现代文学创新的体现。现代文学是我国文学作家摆脱了几千年的束缚,敢于有所突破、创新,现代文学解放了文体,使新文体迎来了大爆发时代。
1.3 文学人本化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小说被视为非主流的文体,相对于诗词歌赋等主流文体小说的产量和质量皆处于较低水平。而在现代文学中,小说成为各个作家的宠儿,它成为现代文学中的一种主流文体,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文坛就出现了心理分析小说、对话体小说、传记体小说、日记体小说、意境体小说等10多种小说新文体。现代文学所倡导的创新、平民化极大的促进了小说的发展,小说也逐渐树立了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
2 现代文学的精神发展趋势
2.1 强调人性、自由的启蒙文学精神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导思潮为启蒙文学,启蒙文学思想的高度直接代表着我国现代文学在思想上的成就。启蒙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具有政治民主、法律平等和社会自由等特点。启蒙在我国存在两种思路,分别为客观人本主义思路和主观人本主义思路。客观人本主义思路强调坚持科学和真理,人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理性认识世界和自我,通过把握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获得自由,把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自由有机结合起来;主观人本主义思路忽略人的情感和价值,强调个人的价值要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价值,只有集体、国家和民族得到解放才能将个体生命解放出来。
2.2 强调休闲、性爱的都市文学精神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的作家基本上生活在都市之中,虽然他们之中的大多数出生、成长于乡村,但是当他们完全学业后留着都市工作。乡村作家和关于乡村生活在文学作品正在不断的减少,而反映都市生活的各种文学作品则层出不穷。都市文学是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以现代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现代都市精神状况的文学形式。它深入了解现在都市人的生活和精神品格;同时以休闲和性爱为主题的文学形式来弥补现代都市人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
2.3 强调娱乐的通俗文学精神
我国古代文学强调文、雅、智,文学是属于高雅人士。现代文学是大众、平民、朴素的,表现为其白话文的叙事方法和民间化的价值追求。我国古代文学虽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其读者和传播范围十分有限,经过现在文学作家的不懈努力,中国现代文学在通俗化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现代文学不管是在文章的形式上和思想观念上都与普通大众同一,向大众的价值观靠拢。现在文学在文学通俗方面影响最大是以金庸为代表的新武侠小说,金庸先生的小说在华人圈获得了广泛的认可。虽然其文章沿用了古代小说的章回体,人物也基本上是类型化,但是他在技术上达到了传统武侠以及其他通俗小说所不能达到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