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撰写报告已成为我们熟悉的任务。报告有其特定的格式,掌握这些要点可以减轻写作压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供大家参考与收藏。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1
实验名称:
探究单摆振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实验目的:
1. 验证单摆的振动周期的平方与摆长成正比的关系。
2. 通过实验测定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
实验仪器:
单摆装置
秒表(精度0.01s)
游标卡尺(精度0.02mm)
米尺(精度0.1cm)
实验原理:
单摆是一种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摆角小于5°时,其振动周期T与摆长L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T = 2π√(L/g)。通过改变摆长L并测量对应的振动周期T,可以验证上述关系,并计算重力加速度g。
实验步骤:
1. 调节单摆装置,使其沿铅直方向稳定。
2.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摆球的直径,并使用米尺测量摆线的长度,两者之和即为摆长L。
3. 将摆球拉至一侧(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使用秒表记录摆球连续摆动50次的时间t,重复测量4次以提高准确性。
4. 计算每次测量的周期T(T = t/50),并求出平均值。
5. 改变摆长L,重复步骤2-4,测量不同摆长下的振动周期。
6.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T与L的关系曲线,验证其是否为直线关系。
实验数据:
(此处省略具体数据表格,可根据实验实际情况填写)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计算各摆长下的平均周期T。
2. 绘制T与L的关系曲线,观察其是否为直线。
3. 根据直线斜率k计算重力加速度g(g = 4πk/1)。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我们发现T与L之间确实存在直线关系,验证了单摆振动周期的平方与摆长成正比的关系。同时,我们也成功测定了本地重力加速度的值,与标准值相近,说明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实验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控制摆角的大小,避免其过大导致实验结果偏离理论值。此外,测量时间时也需要保持耐心和准确性,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2
实验名称:
探究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实验目的:
探究摆长、摆球质量、摆角等因素对单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器材:
- 单摆装置
秒表
不同长度的摆线
不同质量的摆球
量角器
实验原理:
单摆的振动周期T与摆长L、重力加速度g和摆球质量m的关系为:T = 2π√(L/g)(在摆角较小且摆球质量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因此,理论上摆长是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主要因素,而摆球质量和摆角的影响较小。
实验步骤:
1. 使用固定长度的摆线和摆球,测量并记录单摆在一定摆角下的振动周期(连续摆动10次的时间,取平均值)。
2. 改变摆长,重复步骤1,测量并记录不同摆长下的振动周期。
3. 更换不同质量的摆球,保持摆长不变,测量并记录振动周期。
4. 改变摆角,保持摆长和摆球质量不变,测量并记录振动周期。
实验数据:
(此处省略具体数据表格,实际报告中应详细记录每次测量的摆长、摆球质量、摆角、时间等数据)
数据处理与分析:
1. 比较不同摆长下的振动周期,分析摆长对摆动快慢的`影响。
2. 比较不同质量摆球下的振动周期,分析摆球质量对摆动快慢的影响。
3. 比较不同摆角下的振动周期,分析摆角对摆动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发现摆长是影响单摆摆动快慢的主要因素。随着摆长的增加,振动周期变长,摆动变慢;反之,摆长减小时,振动周期变短,摆动变快。而摆球质量和摆角对摆动快慢的影响较小,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可以忽略不计。
实验反思: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摆角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当摆角过大时,单摆的振动将不再满足简谐振动的条件,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因此,在未来的实验中,我们应更加注意控制摆角的大小,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如空气阻力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3
这是我第一次亲身进入焊机房,也是我第一次自己焊焊条,以前听到别人当焊工的经历时,认为那没什么,自己可以很轻松的就学会,然而做一名焊工可没那么简单。终于轮到我亲自动手实践了!我的心里很高兴,但是也很紧张害怕,毕竟是我第一次接触焊工!我把老师讲的理论在心里默想了一遍,带上面罩就开始动手,以为会很简单,很容易,可是焊条偏偏就粘在铁板上,我的心里立刻紧张起来。按照老师说的,我立即左右摇晃,焊条果然和铁板脱落了!后来就感觉好多了,心里也不那么害怕了……第二次实习时,虽然天气很热,可
是我们依然把衣服穿的很严实,简直密不透风,因为我们知道其中的危险性!刚开始,我摩擦引弧后,把焊条拿得很高,只见那火光向下冲,简直像火箭升空时一样!我以为把焊条拿的高一点,冲力就会小一点,所以第一根焊完后,铁板上除了散乱的小铁珠外,什么也没有留下!看见别人焊的那么好,心里很不是滋味。就这样四根都焊完后,感觉什么也没有学到!后来问了刘老师,才知道焊条要拿的低一点,移动速度要慢一点,才能焊的好!我焊完之后,我比较了自己和别人的作品,找出了自己的不足,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为自己赢得了自信。第三次实习时,心里空空的,不知为什么?后来我又问刘老师,才知道是自己学艺不精!一个同学说:“作为一名好的焊工,要无论是横着、竖着、躺着、仰着都能焊好。”是啊,只有认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实践,才能够不断进步。总之,这次实习让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严谨认真,反复琢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作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我想这次实习会成为我今后那么多实习的良好开始。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4
20xx年,我们试验室在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作为承担公司技术开发和质量控制的职能部门,我们全体试验人员坚持自我的团队精神,本着对公司的产品质量负责,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勤勤恳恳,较好的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质量控制与检验任务。试验室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各项工作,各职责人岗位明确,工作用心性较高,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良好,顺利的完成了各项试验检测任务,以下就x年度试验室的工作做以总结:
一、技术沟通与岗位培训方面:
1、各特殊或重要工程,我们自觉加强对施工工地的技术指导、检查和监督、服务,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力求让顾客满意,对顾客负责,让浇筑的每项混凝土工程不留一点质量隐患,让顾客放心。认真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指示精神,全面提高人员整体质量意识。
2、为提高人员的业务技能,用心组织参加人员的岗位培训,一方面取得了岗位合格证书,另一方面使人员全面掌握了各项检验技能。
二、职能作用发挥方面:
1、对试验室各项工作职责、管理制度、管理办法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完善,明确了试验室人员的岗位职责、健全了试验仪器使用维修及保养记录、规范了试验检测报告单的填写与保管制度等。
2、全面落实日常材料试验任务,为合格的混凝土产品做好技术
工作总结/计划
服务工作。x年公司生产任务量大,对试验室工作强度的要求也高,在试验室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好地完成了各项试验任务。截止目前,砂石集料、水泥、外加剂、粉煤灰检验共300多批次,混凝土抗压强度试件3245组,混凝土抗压强度检验合格率100﹪,各类混凝土试配共387组,出具各类检验报告共13000多份,各施工工程一年内无重大质量事故。圆满完成了混凝土配合比的优化,降低了水泥用量,节约了成本,增加了效益。根据顾客需要,成功配制了各种特殊的混凝土产品,如等强度砂浆,高强度细石混凝土等,在同行业中补足了诸多欠缺。在本年度里对试验室水泥及混凝土抗压强度认真做了月份汇总统计,根据其标准差来决定质量控制水平,对不理想的数据分析其原因,进行改善。
由于公司试验室工作本身是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一项工作,作为为生产服务,为产品服务的技术部门,我们务必以质量好的产品去适应市场的选取,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思想作风,以更高的工作热情和向上的团队精神,更好地为公司的发展服务。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5
今天,我在看《公民科学素养读本》时,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硬币可以“跳舞”,这是真的吗?我打算重做这个实验。我兴冲冲地走出家门,向超市冲去,一到超市就奔向了存放着“雪花”啤酒的柜台,购买了一瓶啤酒,因为书上说用啤酒瓶子最好。
我把瓶子带回家,见到里面的啤酒不知道怎样“处决”它们,就随手倒在了杯子里,倒了好几杯,但又觉得很浪费,因为这是用钱买的呀!于是,就把剩下一部分啤酒倒入一个可以密封起来的罐子里,我洗了一下瓶子,又拿出一个硬币,还搓了一下手,这下,准备工作完成了。
我按照书上的做法:把硬币放在瓶口,再把手放在瓶身,这样做可以利用手上的热量使瓶子中空气加热后向上升起,当瓶子中所有的空气都向瓶口冲去的时候,硬币自然会被顶起,这样,就可以观赏到硬币跳舞的景象了,我美滋滋地等着,因为书上说要等一会儿才会看到这种景象,我等呀等,等了很长时间,连啤酒杯中的酒都不冒泡了,我才发觉,我失败了。回想一下自己的做法,发现了一处明显错误:就是没有把硬币沾上水,密封口不严,导致气体都从缝隙中跑光了。实验失败,我很沮丧,一想到冰冷的水,冰冷的瓶子和近乎冻得麻木的手,不想再做这个实验了,我想放弃了,心想:这是别人用实验证明了的,我为什么要怀疑这个结论呢?但我转念一想: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呢?于是,我重拾信心,调整好心态,又开始了下一次的实验。
我把那一篇文章又好好地,仔细地看一遍,觉得用另外一种方法做这个实验更好:用啤酒或可乐所产生的气体做实验,效果会更明显。于是我把啤酒倒入瓶子里,又把硬币放上去,过了一会儿,硬币动了动,就是不“跳舞”,心想:难道硬币不合作了?我观察瓶中的啤酒,才发现,啤酒泡冒得太少了,几乎没有二氧化碳了,我现在才明白:啤酒放的太久了,我想到了那个密封的罐子,那里面的啤酒在我打开的时候还冒着泡呢!我连忙把啤酒倒入瓶子里,又迅速地把硬币放在上面,我聚精会神地盯着硬币,终于,硬币在短时间的“沉默”后,一上一下地跳起了舞,我的实验成功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在这次实验中,使我坚信,实验,是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的!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6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伽师县六乡中学物理教师努尔斯曼姑丽·图尔逊,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现象》中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本单元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两小节,本节说课我们只谈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物理新课标》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知道光的反射现象
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用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③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④了解物理的研究方法:从实验中分析现象,归纳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
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学习、研究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②密切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并且能够区分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定律。(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从而加强对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具
激光器、硬纸板、大头针、平面镜、量角器、计算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引入
教师提问:光源发出的光进入了人眼,人便看见了光源,那么人为什么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的教学
1)光的反射现象
演示:光射到平面镜上的反射现象
概括: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去的现叫光的反射
2)有关的几个物理名称
教师边演示边画图,并强调平面镜的光学符号的画法
一"点":入射点O
入射光线AO(强调:字母顺序,画实线,箭头及方向) 三"线" 反射光线OB (同上)
法线ON 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画虚线)
两"角"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师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①当E、F屏在同一平面上时,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时,不能同时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导学生此现象说明:"三线共面".
②让学生观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分析此现象说明:
"两线分居".
③让学生根据现象和测量填充表格,引导学生发现现象规律:入射角增大时,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总等于入射角。
2、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3引申:法线既是镜面的垂线,又是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的角平分线
4、应用: ①求角(随堂教师举例) ②作图
4)光的反射类型:
1、对照课本4——16中的a、c两图分析说明特点:
镜面反射: ①反射面平滑②入射光平行,则反射光平行。
漫反射: ①反射面粗糙②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各个方向。
2、强调二者都遵行光的反射定律
3、列举日常生活中两种反射的事例,并加以解释。
①看电影
②黑板反光
③雨后夜晚走路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知识要点:
(1)光线传播到两种不同物质界面时,发生反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两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四、作业。
课本76页练习1和学习达标训练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能用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初步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过程、 动手设计实验,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和身边的物理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机械能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有将机械能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能量守恒的理解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粉笔、滚摆、单摆、上发条的玩具小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手持粉笔头举起。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二、进行新课
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粉笔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空中下落的粉笔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下落的粉笔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实验1:滚摆实验。新-课-标-第-一-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做法。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综述实验1、2,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实验3:弹性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化。
演示课本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实验。实验可分两步做。首先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让学生分析在此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第二步实验,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让学生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片的过程。然后,依据课本图1—7,甲→乙图和乙→丙图分析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和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得出:动能和弹性势能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事例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直观,例如:物体从高处落下、瀑布流水等这些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列举,说明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有些事例比较复杂,例如: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沿一条曲线(抛物线)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呢?(板画足球轨迹,依图分析)很明显,在上升过程中足球的重力势能增加;在下降过程中重力势能减少。接着再分析足球的速度。足球在最高点时不再上升,说明它向上不能再运动。所以,足球在上升过程中,速度逐渐变小;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又逐渐变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足球在上升阶段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在下降阶段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也发生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由近地点
向远地点运行时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向重力势能转化。直到远地点时,动能最小,重力势能最大。卫星由远地点向近地点运行时,重力势能向动能转化。在卫星运行过程中,不断地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机械能及其转化
1、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教学后记:
单摆实验报告思考题 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有直线运动状态。
②知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所受的力将为平衡力,最简单的平衡情况是二力平衡。
③理解二力平衡条件。
④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演于实验(或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
②通过运用知识分析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平衡、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美妙与和谐培养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观看录像片段:
①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②匀速步行的学生。③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④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⑤矗立在地面上的高楼。⑥奔腾骏马的雕像。
2、教师提出问题:
①上述物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由学生分析出它们处于:
a、匀速直线运动状态。b、静止状态。
③教师直接给出平衡状态的概念,
板书: 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
平衡的物体所受的力叫做平衡力。
如果物体只受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这种情况叫做二力平衡。
3、教师提出问题: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物体平衡呢?
4、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①展示实验器材
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与记录
a、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的物钩码,塑料板是否静止,板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方向有什么特点?
b、把纸板扭转一下(用小钩勾住一小孔)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板是否静止?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用激光笔沿线的方向照射)
c、换用不同位置进行以上实验
d、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等的钩码,板是否静止。
e、在纸板上任选其他两上孔系线重复上述实验。
5、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
注意提醒学生研究二力平衡的前提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根据力的合成知识,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少(问学生),学生答:(为零)。
最后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向,且作用;在一同直线上,即合力为零。
6、生活中二力平衡的例子很多
①静止的砝码。②二人推门,二人拉门。③塔吊匀速吊起工件。④匀速下落的跳伞运动员。⑤水上漂浮的`船只。⑥匀速拉动的木块。⑦悬空的陀螺。⑧悬空静止的磁环。
7、分析开始录像片段的6种情况,二力平衡在其中的利用,找学生分别进行分析。
8、想想议议:
①为什么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②在甲乙两人拔河比赛的过程中,甲给乙的拉力为F1,乙给甲的拉力为F2,已知F1=F2,那么,这两个力属于平衡力吗?为什么?
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