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结合了硬件与软件,侧重系统应用,通过基础和专业训练,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知识、广泛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具备创新意识,能够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从事研究、教育、开发和应用工作。以下是一些计算机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供参考。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1
[1](美)BruceMolay着,杨宗源,黄海涛译.Unix/Linux编程实践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姜毅,王兆青,曹丽.基于HTTP的实时信息传输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10)
[3]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
[4]刘晓晖.SAP系统中不同物料分类的创建方法[D].上海交通大学2011
[5]封炜.基于GPS/GIS/GSM的物流信息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6]赵胤.基于SAP的离散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1
[7]李长斌.驼峰空压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闵国石.铁路工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龚俊.基于Javamail技术的企业Email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0]朱骁勇.基于SCCM的'软件分发管理与软件封装模板助手[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1]彭诚.基于GPS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2]苏政华.离散制造型企业的SAP系统FICO模块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3]周昕毅.Linux集群运维平台用户权限管理及日志审计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14]徐朱平.SDP-21框架下项目管理在对日软件外包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5]刘进学.DeltaVDCS系统在丙烯均相聚合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6]李立平.基于数据挖掘的勘探随钻分析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10
[17]王平.半自动闭塞控制信息数字化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8]潘忠锐.铁路OA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19]黄怡君.银行业的存储虚拟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0]孙英.浅谈Flash与XML之间的通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15)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2
[1]江群斌.我国商业银行网络银行安全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翟凤航.组织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及实现[D].天津大学2012
[3]张兴起.基于VPX标准和多核DSP阵列的信息处理平台设计[D].天津大学2012
[4]王璐.基于1553B总线的综合航电数据加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5]孙树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12
[6]郎桐.无源自组网络输电线路实时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4
[7]郭毅.部门预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8]李灏.软件无线电平台上空时编码的实现和测量[D].天津大学2014
[9]谢国聪.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4
[10]高宜文.基于Wi-Fi的智能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与处理平台的设计[D].天津大学2012
[11]毛延超.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分簇多信道传输协议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2]夏梓峻.LED-AODV:基于链路预测的车辆网络路由算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3]尹超.无线网络视频传输性能评测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9
[14]童曦.基于.NET技术和多层架构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
[15]王广彧.基于历史轨迹预测的车辆自组织网络混合路由算法[D].天津大学2014
[16]王伟海.龙口矿业集团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2
[17]贺明.基于NC-OFDM的IEEE802.11n与ZigBee共存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8]叶君骄.基于SAT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管理平台[D].天津大学2012
[19]张松.基于IEEE802.11n的长距离无线链路性能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0]钟武汨.基于压缩感知的空间无线频谱感知与重构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
[21]高明飞.北皂煤矿海域下开采水情在线监测应用系统[D].天津大学2012
[22]邹宇.基于卫星授时的长距离无线Mesh网络MAC协议ST-TDMA[D].天津大学2014
[23]王为睿.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6000m~3/h制氧工程DCS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3
[24]莫志德.基于Web应用的停车管理系统开发和设计[D].天津大学2013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3
[1] 樊浩. 储存环中高次谐波腔的有关计算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2] 王亮. 薄层等离子体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3] 田秀芳. 介质加速粒子的相关理论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4] 程诚. MHz频率电子束束流动力学及其尾场效应研究[D]. 清华大学 2010
[5] 常广才. BSRF同步辐射生物大分子光束线设计和性能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
[6] 汪建. 射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及模式转变的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7] 牛田野. 特殊等离子体环境物理信息获取与处理的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8] 王季刚. 基于条纹相机的束流测量系统研制及其相关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9] 方佳. 电子注入器中基于条带检测器的多束流参数测量技术研究及应用[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0] 严晗. 全数字化束流位置测量系统工程样机的`设计与制作[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
[11] 徐卫. 储存环纵向反馈腔设计与基于横向反馈系统的束流实验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2] J. C. Foster,J. M. Holt,L. J. Lanzerotti. Mid-latitude ionospheric perturb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pacelab-2 plasma depletion experiment at Millstone Hill[J]. Annales Geophysicae . 2000 (1)
[13] 赵宇宁. 加入高次谐波腔的储存环内束流不稳定性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4] 唐雷雷. HLS Ⅱ束流横向截面测量系统的研制及相关研究[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15] 黄勇,时家明,袁忠才.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onospheric Electron Concentration Depletion by Rocket Exhaust[J]. 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04)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4
摘要:
当今是互联网高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各行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信息化也在逐步受到企业管理层和社会的重视,也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想在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必须进行信息化改革,来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计算机的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的管理密不可分,所以本文简要阐述了企业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本含义,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与联系,并对如何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给出了一些建议。[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信息化;影响
1、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概述。
(1)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及优势。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定义较为广泛,从广义上说就是对计算机软件的各项性能、设置有足够的了解,能熟悉的操作计算机,来高效的为各类人群提供所需的服务。简单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就是以计算机来提供服务的一切应用技术。现代经济社会中,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它推进了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将企业资料和生产流程、现金收支等行为都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转化为数字化,为企业管理带来很多优势。
一是办公操作更加简洁。传统的办公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大量的纸张,而且纸质文件不容易保存、容易丢失损坏。将计算机技术融入到企业日常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节省办公时间,实现了数字化办公。
二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整合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快速整合客户的各项需求,快速的将客户资料分门别类,使企业管理系统更加高效化、科学化。
三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共享。经济全球化要求着我们接受信息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计算机应用技术将世界缩小,可以实现远距离、多方位、随时随地的大量信息共享与交流,使企业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收集信息更加便捷,企业间的沟通也更加频繁。四是操作安全性,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快速高效的收集信息后还能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密保存,且不易丢失和损坏,这从很大限度上保障了企业信息的安全。[2]
(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将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如管理系统和人员框架等,使企业每一方面都得到最合理和最高效的配置和利用,优化经营管理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化,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3)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的联系。
时代在不断进步,网络科技也在飞速发展,全球的信息交流越来越密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重视信息化建设,更新企业管理理念,建设科学合理的经济体制,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发展潮流中站稳脚跟。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获取全球信息资源,了解实时发展动态,获取的重要手段,与企业信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信息化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和高技术人才的统一配合,只有采取高强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从技术上的优势准确掌握市场发展动态,获取有利资源,企业高科技人才通过信息化建设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这样才能使使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能,拥有更多商机和合作,在市场竞争中得到快速稳健的发展。[3]
2、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1)引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
企业想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大环境下取得稳健快速的发展,这就需要企业领导人对所处行业和经济形势变化进行合理部署和规划,做好每一项决策,为企业把好每一道关。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就可以使企业详细了解和掌握市场的变革和客户的需求,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将结果反馈给企业领导者,企业领导者在接受这些信息后有针对性的做出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决策,加强企业经营信息的时效性和创新性,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经济决策。
(2)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自动化建设。
办公的自动化已经是当下十分普遍的现代化办公趋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精简办公流程,加快企业运作。以前使用人工手写方式记录文档信息经常容易出现人为错误或疏漏,而计算机应用技术就能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加以整合和管理,视频会议、设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资源档案库等,使企业内部间或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和便利,汇报工作、决策部署等更加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极大的提高了企业办公的自动化程度。
(3)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流程。
企业各个部门间需要有很好的协调配合和沟通交流,这样企业才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员工才能上下一心。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得到的有利资源和先进管理模式可是削减企业办公流程中一些不合理或不必要的环节,减少繁琐的步骤,优化办公流程。企业员工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紧密,可以互相交流经验,优势互补,加强企业凝聚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而办公的灵活性也得到增强,商务活动不再需要面对面交谈,电子商务活动成为主要形式之一,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加快企业的业务进程。
(4)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源配置。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就需要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出每个产品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配置,并通过虚拟演练计算出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加大企业自动化建设效率。[4]
3、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建议。
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实践应用体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内部管理和经营活动三个方面。首先,在生产过程中不仅需要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和控制自动化水平,还应在产品开发、制作过程和质量监测方面推行计算机应用技术。例如利用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测,严格控制和管理每道生产环节,制作出质量保证的产品。
其次,企业内部信息管理有繁琐复杂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技术融入内部管理中,使内部的信息资源从收集到整合的全部过程都规范化、高效化,但是企业还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用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将效用发挥最大化。
最后,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如今企业的经营模式从单一封闭变为多元开放的状态,创新多变的经济形势也为企业经营活动创造很多有利条件。企业要想适应这种环境,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技术、云数据库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使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形成链式管理,这样企业在整合客户和市场信息时就更具优势。不得不说,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逐渐贯穿于企业信息化全過程中,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甚至是企业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赵婷。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xx,(23):117。
[2]李玉荣。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策略探析[J]。电脑与电信,20xx,(07):80—81。
[3]钟超。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xx,(03):86—87。
[4]王增光。浅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电子制作,20xx,(06):151。
[5]陈香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贸,20xx,(09):90—91。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5
气象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已经在各个领域被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计算机软件技术也被用于气象信息服务行业,气象信息服务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我国对于气象信息服务也非常重视,气象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各项服务也越来越多元化。所以加强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气象信息服务方面的使用,有利于改善传统的气象业务管理方式和服务形式,突破气象服务在技术上的局限,提高气象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推动气象行业的发展。
一、气象信息服务的现状
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的比较全面的综合观测系统,可以实现从地面到高空以至太空、从区域到全球空间尺度、从大气物理参数到大气化学微量成分、以及涵盖海洋、陆地、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长期不间断的、一体化综合观测。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天气与气象信息服务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新一代天气预报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建立了包括全球中期预报,有限区域数值预报,热带气旋路径数值预报,沙尘暴、空气质量和污染扩散传输数值预报,海浪数值预报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天气理预报业务系统。气象业务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手工绘制天气图、以预报员经验为主的预报方式,过渡到现在的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的、人机交互气象信息加工处理系统为平台的新型的天气预报方式。21世纪的气象信息服务对于各种台风路径、区域性暴雨、沙尘暴等灾害性的天气预警,更加的准确和及时,为人们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了又一保障。但同时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改进,例如缺乏精细化管理,与发达国家的预报水平相比还比较落后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较弱等问题。
二、在气象信息服务中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应用是建设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运用推动气象信息服务向高科技、科学化方向发展。因为气象信息是根据最近的天气形势,以及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之后得出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气象局需要收集很多资料和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总结,进而得到气象预测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同时,还要求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及时迅速的处理,对于数据信息的准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快地反馈给人们群众真实的天气状况,达到对天气预报的目的,想要同时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加强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在气象信息服务中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汇总,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得出人们想要的信息,同时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人工预测天气误差大的现象,使得气象信息的准确性更高,传播更快,信息数据的传播范围更广。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构建的服务平台,与气象信息服務进行有效的融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我国气象信息服务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是我国气象信息服务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三、如何加强计算机软件在气象信息服务中的运用
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也是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发展标签。而气象信息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它的科学化、数字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结合气象信息服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的时代,同时随着现代化高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为了满足各领域对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软件的'种类非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软件有着不同的功能,也被用于不同的生产领域。对于气象业务来说,它的需求紧跟着人类的需求,例如人们的出行、旅游、生活和工作等。为此气象部门就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需要大型的数据处理平台,这时计算机软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比如美国软件公司研制开发的GHOST软件,支持多种形式文件系统,同时对存储文件的压缩率比较高,可以节约存储空间,进而气象部门可以利用此软件来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
(二)充分利用气象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技术
目前,我国的气象信息服务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并取得了很好成效,作为气象工作的一个辅助性的工具,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提高气象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的优势,进而简化气象服务的工作,为气象部门工作人员查阅信息提供便利,进而实现操作的现代化。
(三)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气象业务提供便利的通道
气象预报的分析技术在经过多种软件的综合精细化监测之后,提高了天气预测的准确性,减少了信息误差。同时,高速局域网技术、单光纤或多光纤通道传输、ATM技术的网络宽带等技术为媒体视频终端技术提供支持,为气象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和应急处理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通道。
四、结语
计算机软件技术在我国气象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是气象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气象信息服务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气象服务中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不仅有利于保证气象信息服务的工作质量,同时有利于人们实时的获取准确的气象信息,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6
【摘要】针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其在今后计算机相关课程中的作用,提出了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以实验任务为驱动,并在实验教学中使用竞赛法等一系列实验改革措施。实践表明,该方法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验教学 竞赛法 教学改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广西考区)的统考课程,也是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打下坚实基础。但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课时少,实验项目单一,教学内容局限于统一考试的命题范围,只强调学生的应试训练,并直接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计算机统一考试的考核目标仅停留在基本操作技能层次,上机考核方式也过于简单、片面,考试形式僵化,一般只能考核特定的几个知识点和简单的操作方法,无法真正考核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挖掘学生自学潜力、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需要对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进行必要的改革。几年来,我们在如何利用网络平台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以实验任务为驱动,分小组实验
“精心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所在。根据教育部的规划和部署,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应在中学阶段完成。但由于经济上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的'学校没有开设,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设计任务之前有必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做一次摸底测验,把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好的挑选出来,然后在每个班进行分组,每组成员最多8人最少6人,每组有两名较好的同学带领。而教师在分小组实验,设计实验任务时,要注意不能只给学生一些抽象的模棱两可的任务,要给他们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为达到目标而使用的方法,要强化实用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能够知道他们将从实验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教学生学会如何达到该目标,并针对学生的目标提出具体的建议,即是建立难度适中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适当的努力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工科学生,在进行Word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时,可选取一个包含图、文、表及公式等内容的实验任务;在进行Excel电子表格实验时,要求创设的电子表格包含全班同学的姓名及各科高考成绩,使用函数公式计算总分,平均分并按总分进行排序,做出柱状图等,从而把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引导各小组学生互帮互助等方式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这样既可以提高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及责任感,又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随时能解决疑难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做认真、细致、深入的研究。
二、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创设实验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组装具有浓厚的兴趣特点,给学生布置课外活动任务,到计算机专卖店去组装一台计算机,并提供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及性价比,以提高他们对计算机硬件的初步认识,从而将课内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课堂扩展到社会,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将小课堂与大社会充分地结合起来;Access实验前,先给学生讲解数据库的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应用,并启发学生去思考,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创建满足要求的数据库,并做好链接,调试工作;在做计算机网络实验时,给学生展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利用网页制作软件Dreamweaver、及图像、动画处理软件制作出来的多媒体网络课件,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与各种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三、利用网络平台,拓展知识面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教育所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和远程教育”等功能,多媒体网络成了辅助计算机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通过局域网和因特网,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共享丰富的网络资源。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校校通”工程的建成以及校园网的开通,则为实施多媒体网络实验教学提供了理想条件。因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精品课程”进行在线测试,教师也可以开辟FTP资源,存放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重点,难点及学生容易出错情况的详细说明、实验项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注意事项以及相关工具软件等内容,还可以把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录制制作成文件存放到FTP服务器中供学生参考,特别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和“协作型”二者相互结合。学生可以真正地实现“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条件。在网络环境下,其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网络通讯工具更有利于实施个别辅导、讨论及最具有网络特色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四、实行多样化考评方式
合理利用考核体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的是全区统考,因此一方面要便于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只是对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测评,这样有助于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对错误的原因和类型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具体情况对实验教学计划进行微调。首先,有必要进行实验课堂的评定,即对学生的每一次实验过程都进行测评。其次,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训练后,对他们进行一次综合测验,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适当开展分小组竞赛,通过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实验教学改革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理论,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相关课程课开设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在实验中运用竞赛法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培和.大学计算机基础[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阮忠.新升格本科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xx,27(A01):123-125.
[3]齐幼菊.网络教学中项目实训的设计与实施——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xx,(04S):37-39.
[4]李美满.李湘黔.易德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学习,20xx,(5):31-33.
[5]王艳丽.培养兴趣,让信息技术课充满活力[J].人民教师论坛,20xx(9):23-24.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7
1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要充分结合与合理分配
我们也知道,计算机真正的使用还是在于实践操作方面。因此,理论固然重要,实践更是理论的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通行的过程中,建议更应该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例如:我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总分是100分,实践操作就占了80分,理论知识只有20分。
2教师知识更新与教材更新要与时俱进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产品与知识更新是非常迅猛的。以前的计算机可以说是庞然大物,而现在的计算机已经是小巧玲珑的笔记本、上网本甚至使我们离不开的手机,可见相关技术的发展速度是不可估量的。从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若是还是以以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可能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脱节的情况,更谈不上应用。例如:USB的发展历史。USB1.0:1.5Mbps低速,1996年1月。USB1.1:12Mbps全速,1998年9月。USB2.0:480Mbps高速,20xx年4月。USB3.0:5Gbps超速,20xx年11月。当前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的教材还没有正式提到关于USB3.0的相关知识,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因为教材的权威性而无法获得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又如: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与更新,80年代、90年代的DOS到windows的一系列变化,就算是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vista与win7,虽然在版本上会有所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地方。因此,必然有改善和增加的知识。因此,教师对自身知识的更新也非常重要。教师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时候到任教已经好几年过去了,长的甚至可以达到十几年时间。计算机技术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更何况已经有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教师若要适应新形势额发展,必须要努力充实自己,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与知识。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授课时内容不能一成不变,知识更不能过于陈旧,要及时将新的知识与新的计算机技术传授给学生。
3提出选修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加满足
学生有不同的生活背景与教学背景,入学时期在计算机技术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这也是当前影响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而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来进行解决。当前部分高校已经切实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开课之前可以进行一次摸底测试,教师通过学生的成绩可以大致掌握学生关于计算机技术水平与理论知识的真实情况,学校可以出一个标准,让学生知道自己能力处于什么层次而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班,或者是免修。在进行一段时间学习之后,学校在进行统一测试,以保障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不退化。
4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分析
从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分析,若要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
4.1本科生不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进行能力考试。
计算机基础课程本为必修课,无论是本科,还是专科,又或者是理科,还是工科都必须学,而且课时为64学时,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分别为32课时。在长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关于打字、windowsXP基本操作与word20xx的简单排版都没有大的问题存在,主要是excel表格计算上不足。主要的特点与要求如下第一,本科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改为自学,然后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学生必须通过基础方面的测试,而且数学为1。考试的目的当然是让学生都能通过,这个过程是对学生现有计算机知识进行理论与实践一次强化,侧重点还是实践操作能力的训练。第二,学生自学可以依靠学校的自动考试系统。而此系统的.优势不仅能自评理论题,也能对操作题进行评分。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机房进行练习,而且在完成之后还能及时得到评分,了解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动考试系统里可以选择的试题类型也比较丰富,这样学生可以充分的选择习题,发现自己的问题,把不会的变成会做的。不断的练习必然能提高计算机能力。
4.2专科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
本科生自学通过考试,但是对于专科生来说会存在局部的难度。由于起点的差异性,本身的水平也有一定的区别,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此,专科生应该都要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要通过参加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
4.3所有的本科生应该开设二级语言类课程。
’虽然没有对本科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不代表没有重视,而是通过其他方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目前,无论是理科生、还是文科生,以及本科生都必须学习二级语言类课程,当前已经开设的课程主要有VisualFox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Ba-si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通过这样的课程建设,学生能有效掌握计算基础操作能力,并且培养了程序设计的思想,能有效推动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高。
5结语
当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的提高。计算机专业无非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型人才,这才是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目标。因此,如何来设计课程、如何来教,如何来让学生学,使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不断面对的问题,要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思考。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8
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实施策略:遵循知识构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尊重学生学习特性。最后根据实施效果给出改进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应用。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这一教育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给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MOOC促进了“翻转式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让国内高校追求已久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课堂得以全面开展推广。
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探索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其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有以下优势。
1)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介绍操作系统、常用的办公软件、网络等,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他们从小就开始接触电脑,中小学也有相关的课程,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对于开展自主学习有非常大的帮助。
2)在教学形式上,计算机应用基础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介绍较少,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达到熟练和掌握的程度。
3)在教学条件上,大部分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并且可以接入互联网,为学生实操、互动交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基于以上条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有利因素。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实施策略,寻找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操作强化与重点难点解答 在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基本知识点和演示基本操作,对于重点难点留给学生操作练习和讨论解答的时间甚少。学生需要在课外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这些疑难问题,而在课外却很难很好地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课内被动接受知识,应付操作练习,课外花费大量时间解决难点疑点,却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实际上,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有接触电脑和网络,已经有了很好的计算机基础,只要通过课程系统的介绍,教师简单的提点,大部分知识都能够很快上手掌握。此时教师只需要把课程的重点难点加以讲解和演示,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操作强化、讨论答疑,即可收到良好教学效果。而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还是以课内讲授、课外练习为主,造成课内学生因大部分知识已经掌握而无心听课,课外难点问题又得不到教师很好的指导,需要花费几倍的精力去完成,间接也消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已经违背了知识建构的规律,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已经成为必然。
以课本内容为主,缺乏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支持 受限于课堂讲授演示型教学模式,课堂内容以课本为主,辅助资源、辅助工具较少。在内容展示上,介绍型的PPT文本、图片较多,动画、虚拟仿真较少,不利于学生直观学习。在操作演示上,一次性操作演示为主,没有录制成微视频、动画,不利于学生回顾学习、加固知识。在交流方式上,课堂师生互动较多,课外师生、生生交流较少,缺乏在线学习互动平台支持,不利于学生课外讨论互动、协同学习。在评价反馈上,以教师课堂提问为主,课外学习得不到及时的反馈,不利于学生自测与提高。
以上种种,主要是缺乏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库平台、学习空间等信息技术工具辅助支持,没有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功效。
教学一视同仁,缺乏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特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往往缺乏个性化教学与体现学生时代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开展教学。受限于家庭条件、学习环境条件等,有些学生从小就已经接触电脑、网络,有非常坚实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而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比较迟,操作电脑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而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照顾基础较弱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就会放慢进度,全班按统一进度进行教学,造成基础较好的学生没有耐心听讲。同时,课堂进度放慢,受限于课时数量,课程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限制,无法向学生传授更多的关联知识。
2)没有考虑学生学习的时代特性开展教学。当代学生生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习惯于网络学习,通过网络获取所需资源,解决相关疑问。通过在线交流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协同学习,长时间集中精力较难,善于利用零散时间开展碎片化学习。而传统课堂以集中教学为主,没有很好地顺应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性。
2 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实施策略
遵循知识建构规律,以项目化教学推动课前课中学习 根据学生知识构建的规律,把简单的介绍性讲授型的内容放在课堂外自主学习,把课程重点难点内容留在课堂中由教师指导、学生互助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并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在课堂内,教师通过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互助,通过项目解决达到知识转化的目的。而在课堂外,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通过观看视频、动画,阅读参考资料等,完成讲授型知识的学习,从而节省大量课内时间,让师生、生生互动有充足时间,实现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借MOOC平台实施线上线下学习 为了适应翻转课堂模式下教与学的方式,必须有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给予支持。MOOC天生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生,其与传统网络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有着很大区别。在内容组织上,传统网络课程以一个课时视频来呈现,包含知识点内容较多,视频时长较长。而MOOC课程以知识点微视频、动画等来呈现,并辅以图文等说明,还可以推送该知识点相关参考资源,为学生直观、深入地了解知识点内容提供最大的支持。而微视频的设计,也恰恰符合了当代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的习惯和特性。在测试反馈上,MOOC平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测试方式,包括视频学习中随机测试、练习、阶段测试、总结性测试等,能及时给予学生学习反馈,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加以改进。在互动交流方面,MOOC平台提供在线学习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在线互助交流,可以通过平台记录学习笔记、学习心得。MOOC平台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紧密。
尊重学生学习特性,根据内容、时间自主安排学习 通过MOOC平台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节奏控制学习进度,根据原有学习基础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深度;避免重复学习已掌握的知识,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由此提高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此外,学生的精神集中力一般保持在10分钟左右,对于40分钟的课堂听讲或者收看视频录像,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MOOC以知识点为基本单元,每知识点讲授8~10分钟,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达到较好效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MOOC知识点微视频的特征,正好能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所以,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性,是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的最佳方式。
3 结论
通过“遵循知识构建规律、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尊重学生学习特性”等策略,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实施取得一定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知识掌握的强度;二是加强了师生、生生的讨论交流,提高了学习效率;三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习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学习过程适当引导 翻转课堂给予学生很大的空间开展自主学习,对于学习自主性强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学习自主性比较弱的学生,往往无从适应,甚至严重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给予一定的引导非常重要,如学习进度建议、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等。适当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特别是对于刚接触MOOC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学生,其作用更为重要。
评价体系适度扩展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需要学院制度的保障,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等方面,同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需要完善。对于翻转课堂的评价与传统课堂的评价是有区别的,需要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认可教师课后线上的辅导,认可在线的考核方式,认可学生的线上学习成绩,等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是翻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校园环境加强完善 翻转式课堂要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需要建立支持翻转式课堂教学的校园环境,包括建立高速校园网,无线覆盖学校各个角落,提供稳健的云服务、易学易用的MOOC平台、移动学习APP,等等。除了硬件环境,还需要软件环境支持,包括服务于教师的课程制作支持,服务于学生的培训指导,等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翻转课堂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是师生观念的转变。教师需要开放思想,积极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育教学,努力探索MOOC、SPOC、翻转课堂等教育教学创新模式。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选择性地阅读、理解教学内容;根据个人的时间和学习节奏,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学生不再只是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学习。在提出疑惑、陈述观点、互助竞争中,学生语言表达、合作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9
摘要:随着我国互联网进程的加快,社会对人的计算机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毕业时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使他们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我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索,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刻都离不开计算机网络,而Word、Excel、PPT则是计算机中最常用的内容,因此,学生必须要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地提升计算机水平、如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广大计算机教师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有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的方法,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兴趣
职校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上课爱走神,如果课堂授课内容没有吸引力,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开端,能够为接下来的成功教学打下较好的基础。教师创设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问题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目光,促使他们对问题展开思考,让其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有实际生活素材作为基础,使学生的思维在多维度中拥有自由的空间,从而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如,在“公式与函数”这一节内容中,我就在教学中引入了游戏情境。首先,我展示了一幅王者荣耀的图片,问道:“同学们平时玩不玩这个游戏?大家的战绩如何?”学生们纷纷回答:“玩儿,有胜有负。”我又问道:“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据excel表格来统计出胜利和失败的次数呢?”学生们的兴趣被我一下子带动起来,这就为之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铺垫。我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化情境导入新课,能够消除他们内心对于excel的畏难情绪,从而顺利地开展新课。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2开展小组教学,提升学生水平
每个人学习能力有一定的差别,如果在听课后进行自学,就会出现吸收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就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共同提升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完成的项目,把好学生和差学生搭配分组,让他们一起完成相关任务,小组成员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启发,从而共同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小组项目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被动转化为主动,让其通过组内讨论和交流,最终得到相应的结论。如,在学习PPT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喜欢的素材,并在课堂上机操作时将素材做成演示文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搜集素材,兴趣浓厚。在上机过程中,我要求每组学生的PPT要漂亮、大气,最后评比环节要评出模板最漂亮的组。学生们兴致盎然地进行制作,我在指导时发现有的组已经可以熟练运用动画来增加演示效果,通过幻灯片的切换,加入一些背景音乐或者声音,最后达到自动播放的效果。各个组的PPT风格都不相同,有的是简约、有的是山水、有的则是古典、甚至有的是动漫,最后由学生进行投票选出PPT做得最好一组。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弥补自身知识的不足,交流彼此新想法,共同完成PPT的制作过程,这有利于增强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动手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要求具备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科。在学生计算机授课中,教师必须明白“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职业教育的原则,从而把握好理论授课与上机操作间的关系。在上机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在仔细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重视学练结合,先学习演示教学实例,再让开展上机操作,从而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针对一些学生有电脑的'情况,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他们通过实战来提高应用相关软件的能力。如,在每节上机课前,我都会在已有初中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任务。在“word编辑”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短文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字符、字间距、字体、缩进字数、行间距、插图等;在“excel表格操作”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数学公式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行、列的求和、成绩的统计、汇总、如何将excel变成直观的柱状图和饼状图等;在“PPT制作”部分,要求他们能够对图片和文字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设置模板的背景、幻灯片位置变化、简单动画的插入、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这些操作,学生们都很乐意配合我来完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我可以掌握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从而调整后续的教学进度。
4抓紧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根据艾宾浩斯定律,我们可以得知,人如果在两天内不复习学过的新内容,就会忘记一大半所学内容,由此可知课后复习非常重要。在授课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复习,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内容消化掉,使其能够及时查找自身的不足,从而提升计算机水平。在学习中,学生也要及时进行复习,巩固教材内容,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升自己的记忆力,最终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如,在“word编辑”中,课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两个作业文件夹,让他们根据要求对文件夹中的内容进行以下操作:文件夹(1),页面纸张设置为A4,左右页边距为2cm、上下页边距设置为3cm,标题居中、字体为宋体、小一号、带下划线,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插入一幅图片,图片格式要求设置为四周环绕型,完成操作后,点击保存按钮。文件夹(2),将里面的字母x全部替换为y,主标题设置为楷体_GB2312、加粗、小二号、红色字体,正文中各段段首缩进2字符、单倍行距、段前、段后间距为0、两端对齐、字体为宋体、小四号,将文中的数字转换成5x5的表格,表格对齐方式为靠下居中,同时表格的最下面插入一空行、合并该行的单元格、填入班级二字,操作完成后,点击保存按钮。学生通过作业能够回忆课堂讲授的内容,梳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从而养成较好的复习习惯,巩固课堂所学的计算机内容。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教师应当重视和关注教学过程,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教学的质量,从而为国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大国工匠”。
参考文献:
[1]高峰.基于就业为导向下的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中国培训,20xx(6).
[2]李春秋.高职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J].河南科技,20xx(4).
计算机专业论文期刊 篇10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高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采用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出了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关键词]MOOC;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落后
教材知识落后直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与实际操作严重不符,课堂学习的内容根本不足以支撑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感觉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其实是没有实际价值的,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缺少计算机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是一门需要实际操作的科目,高校的教学深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太多,设备太少,因而上机操作的时间比较少,枯燥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资力量匮乏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改革,扩招学生,扩建学校,但是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教学楼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时间,特别是图书馆,每逢考试月的时候总会出现找不到位置,没有空闲自习教室的情况,而且,学校的师资力量跟不上,所以就会出现一个计算机老师负责好几个班级的情况,所以,经常采用几个班级一起上课的“大班”授课模式,教师精力有限,平时上课的压力就比较大、繁重的作业批改再加上考试月的试卷批改等,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单一
因为教学学时安排的限制,计算机课程的上课时间是比较少的,所以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接触的都是皮毛。计算机专业知识琐碎又具有系统关联性,但是当前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如果只是浅显学习,所学的知识点比较简单零碎,并没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计算机系统思维,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打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采用MOOC教学模式的优势
所谓MOOC就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学习,而且还拥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MOOC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把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转移到网络上,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它解构了传统教学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模式,将人的重要性放在了教学内容之前,它的主要特点是课程受众广、规模大、课程具有开放性以及平台具有较强的交互性等。首先,MOOC打破了传统校园网的限制,众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课程都会展现在平台上任其挑选,学生可以学习到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课程,资源非常丰富,所有通过注册的人都可以报名接受学习,实现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促使教育公平的实现,而且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需要的或者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弥补了因为课时较少导致的难以构建知识点的不足。其次,MOOC的课程学习时间相较于普通课堂教学其实是比较少的,大部分时长都控制在10~20分钟之间,专一集中学习的时间其实是比较多的,长时间的专注学习往往会导致效率低下,这个时间掌控反而能够使学生在这段学习的时候能够集中注意力,从而实现高效学习。最后,MOOC课程和平台的开放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了课程受众面,也不局限于一个小小的教室之中,从而实现了多人同时教学的模式。在MOOC的支撑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将会淡化传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得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有所提高,教师通过MOOC的线上教学环节,将视频、课件、讲义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预习课程内容。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加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时间,方便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三、基于MOOC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不同于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MOOC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一直坚持将学习者放在活动的中心位置,坚持为学习者服务,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内容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特点,还根据不同年龄层、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接受能力等分为各个小组,进行分层教育,提供适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时长控制刚刚好,把学习者的注意力把握在一个刚刚好的学习状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每一课时结束之后,还有专门的巩固习题,帮助学习复习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所以学校可以学习MOOC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提供一些互动性的练习题,丰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开思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思考的同时还能通过互动机制及时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习氛围是影响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计算机学习是一项比较偏重实践的学习科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偏向实践活动,MOOC模式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学习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利用MOOC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教育学习,培养一个小组之间平等学习讨论的氛围。网络具有虚拟性,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将个人的一些特点隐藏起来,所以当在互联网上纯粹讨论某一个观点的时候,会抛弃掉这个人的长相、成绩,只是单纯思考这个人讨论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完善线上线下的互动不仅仅有利于交流平等,还有助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扩大同学间的交往途径。在这些交流中不仅能够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还能够在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学习到很多计算机方面的小技巧,还可以在网站上找到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发帖求助而得到答案。老师还可以将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拉到平台上进行交流,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还能帮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三)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的教学评价多半是由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加上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进行评分的,基本上不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评情况。MOOC平台的考核利用更加科学精准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评价对于学生而言更为全面客观。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利用平台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利用平台的互动性进行评价,这个评价还可以利用信息分析技术得到一个精准快速结果。所以,教学评价应该是双向的,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能够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找到学习系统中薄弱的那部分,那么关于教师的教学情况评价,则能够帮助教师改正教学中一些不足之处。利用MOOC平台能够整合出更多的信息,可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教学平台,尽可能将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教学优势,建立一个全方面多效评价机制。
四、结语
MOOC的出现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教学方式的转变,它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目前这个模式已经受到了很多高校的欢迎,它不仅仅是利用了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MOOC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在教学方式、教学平台、教学内容创新更新、活跃教学氛围以及全面教学评价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利用互联网思维,利用MOOC对计算机教学进行改革,促进计算机教学水平的发展,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程教学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蒲骁旻.MOOC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措施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7(13):216-217.
[2]刘瑞军.MOOC环境下应用型本科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索[J].武夷学院学报,2016,35(12):92-95.
[3]卓曼.基于SPOC的《网上创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5):43-44.
[4]梁健.MOOC环境下计算机教学发展探析[J].电脑迷,2017(1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