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青山只觉遥,落花随风更伤春,不如珍惜眼前人。以下是一些感悟生活的句子和诗词名句,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3、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
4、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5、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6、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7、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今年冷落江南夜,心事有谁知。
9、试问无情堤上柳,也应厌听离歌。
10、相思一情夜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11、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读一读,找规律: 师:读了题目要求知道了什么?
14、读第7、8小节,你有什么体会?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段,反复朗读,理解周总理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家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15、作者的家乡真的如题目这么富有诗情画意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桥流水人家"吧! 齐读课题
16、我们先来看景。作者对故乡的哪些景致久久不能忘怀? 小桥、流水、人家,同时板书,那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了流水?小桥?人家? 读懂学习要求后自读课文
17、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注释是我们的好帮手。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反馈。相机指导。
18、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这首诗的后两句就成了书中十二单元语文天地向我们推荐的经典名句。让我们来记住它吧!背诗。 三、拓展
19、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检查自学情况
20、讨论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理一理,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1、指导朗读。指名读,相互评议。 理解毽子里的铜钱对于“我”和老人的珍贵
2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23、好,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24、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一天,范仲淹走进江边的一家酒楼吃饭,看见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肉嫩味鲜。于是就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下,往窗外望去,只见江面上波涛汹涌,一只鱼船像一片树叶,随着风浪起伏。它一会儿被卷上浪尖,一会儿又被打入浪谷。想到了打鱼人的辛苦,就写下了《江上渔者》这首古诗。)
25、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宋朝大诗人范仲淹常常到各地游览”。教师接着读第2自然段第1句“有一天,范仲淹来到江边的一个酒楼,一边”——引学生接着读” 一边饮酒——边观赏风景”。请大家想象一下,作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 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回答)
26、教学至此,高潮出现。 这时,教师在哀婉的民乐声中用深沉而缓慢的语调小结,把学生的思绪引到更深更远:在茫茫的江面上,渔民随时会遭强风暴雨的'袭击;江面上波浪起伏、波涛汹涌,一叶小舟行驶危险.随时都会有翻沉的危险,可这些渔民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风浪中捕鱼……这不由地又让老师想到一首我们学过的写农民种地艰辛的诗——《锄禾》,老师诵读《锄禾》,学生受到感染也会跟读。
27、好,接下来我们先就来学习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 江上往来人,
28、播放舒缓的音乐:学生练习写字。并提醒学生注意关键笔画的写法。如:“酒”:左窄右宽,右边的“酉”压着竖中线写。“站”:左边的“立”横变提。“君”:中间一横要出头等。 四、拓展学习,开拓眼界
29、学生自己再读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太明白? 三、书写生字。
30、学生练习描红,教师个别辅导。 第二课时
31、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江山往来者,但爱舻鱼美。“酒楼里坐满了南来北往的客人,他们不住地称赞鲈鱼的肉嫩味鲜。”
32、找共同点,引出诗题。 (出示《暮江吟》的插图)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中描写的景色。这首古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板书课题,齐读。)
33、诗意理解: ①这些诗句连起来是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
34、让我们也来当一回作者,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准备(背诵)——全班交流(配乐)。 五、延伸展诗兴
35、自由读,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36、思考、讨论: 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37、学习后两句诗。 ① 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38、指导学习三、四两句。 师: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39、指导配乐朗读。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40、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41、释题:暮江吟的“吟”是什么意思?(歌颂、赞美) 歌颂赞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42、问:“深秋的夜晚可爱在什么地方呢?”(请看第四句) “似”是什么意思?“露”和“月”各指什么?
43、 揭题 ⑴、 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44、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45、教师范读: 是啊,时间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流逝了,想到这些,作者心里好受吗?现在,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我读读这一自然段,看我能不能把作者的心情读出来。(读后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为什么?)
46、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你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吗?愿意再读读吗?请你们放声读,看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47、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朱自清先生告诉我们:时间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说的洗手、吃饭、睡觉的时间是必要的,可朱自清却认为这些时间是浪费了,可见他有多么珍惜时间。想想我们自己,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比如:在 的时候,从 过去。 (让学生仿照以上句子的结构说出几句话。)
48、教师小结: 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把时间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来写,才让我们感受到时间就在身边,而且来去匆匆。
49、读后谈话,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把阅读的权力交给学生,把理解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力交给学生,搜集未读懂的问题,为解学生的“读书之惑”作准备。)
50、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感情朗读水平。 教学流程:
51、生再读课文(配乐) 非常好,能体会散文的意境,诗一样的语言。
52、小学生在组内互相交流预习中遇到的难理解的词句,教师相机引导。 (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小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5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54、板书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 (鼓励学生课前预习收集,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汇报交流,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质疑导入,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55、教师出示自己的照片(婴儿、少年、青年、现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体验时间的流逝。 鼓励学生讲出自己和时间有关系的一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