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时间:2025-08-19 19:53:30 作文大全

描写景物,展现独特自然风光与地域特色,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和自然奇观,是记叙文的重要形式。那么,写景的记叙文有哪些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写作技巧,欢迎参考!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1

  首先,景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景物指提供人观赏的风景、建筑等;广义的景物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即自然环境和身会环境。换句话说,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风光、建筑物、动物、植物等事物的描写,所描写的景物在文章里占重要位置,这是写景记叙文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的主要区别。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有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背景介绍、环境描写,但它们在文章中不是主要内容,是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为渲染气氛服务的。同理,写景记叙文里也有写人叙事的内容,但都是为写景服务的。

  其次,写景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人物感情抒发表达出来的。作者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即所谓直抒胸臆,也可以通过写景表达出来,即所谓寓请于景;还可以在景物描写中蕴涵自己的主观感受,即所谓情景交融。要注意景物描写必须为人物的思想感情服务,与人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不能孤立地、无目的地写景。

  那么,怎样写好写景的记叙文?

  (一)要写出有特色的景物

  一般来说,景物是各有特色的。同样都是公园,但每个公园都有各自的独特之处。例如,北海公园的白塔、九龙壁、颐和园的香阁、十七孔桥;天坛公园的祈年殿、回音壁;紫竹院公园的竹子;香山公园的红叶等。同样是山,我国的四大名山各领风骚,独具特色。同样是水,长江、黄河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文明数千载。或烟波浩渺、横无涯际;或奔腾咆哮、气势磅礴。这些景色都以其特有的鲜明的特点闻名于世,只有把它们的独特之处描绘出来,才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人得到美的陶冶和享受。

  (二)要学会观察

  写景作文和看图作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观察作为写作的前提。观察景物与观察图画不同,观察景物要确定观察点,也就是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观察点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宋代文学家苏轼有《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观赏庐山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所获得的感受也就迥然不同了.

  (三)要借助想象和联想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只描写景物的外在特征是不够的,还要写出景物的内在特征。而内在特征有时难以描绘,折旧需要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即借助相关、相似,甚至相反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 其中,联想是最大特点是由此及彼,它可以跨越时间的界限,可以冲决空间的阻隔,他可以使文章的思路开阔,让景物描写更形象、更感人,更能出神入化地反映出景物的内在特征。 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既写出了庐山瀑布落差之大的特征,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四)写景要抒情

  写景,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再现,更是作者主观感情的外观。景是外在的,情是内在的,正所谓“情随物迁,辞以情发”。景是情产生的基础,情是景的产物。因此,要求小学生不要单纯写景,而是要借助景物,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当然,这种感情必须发自内心,而不是无病呻吟。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2

  1.通过因果关系猜词

  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首先是找出生词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才能猜词。有时文章借助关联词 (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of course,therefore等等)表示前因后果。例如:

  You shouldn 't have blamed him for that,for it wasn't his fault.通过for引出的句子所表示的原因(那不是他的错),可猜出blame的词义是"责备"。

  2.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

  通过同义词猜词,一是要看由and或or连接的同义词词组,如happy and gay,即使我们不认识gay这个词,也可以知道它是愉快的意思;二是看在进一步解释的过程中使用的同义词,如Man has known something about the planets Venus,Mars,and Jupiter with the help of spaceships.此句中的Venus(金星)、Mars(火星)、Jupiter(木星)均为生词,但只要知道planets就可猜出这几个词都属于"行星"这一义域。通过反义词猜词,一是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或副词,如but,while,h owever等;二是看与 not搭配的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词语,如:He is so homely,not at all as handsome as his brother.根据not at all...handsome我们不难推测出homely的意思,即不英俊、不漂亮的意思。

  3 .通过构词法猜词

  在阅读文章时,我们总会遇上一些新词汇,有时很难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其词意,而它们对文章的理解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如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词根、前缀、后缀等语法知识,这些问题便不难解决了。

  4.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

  例如:But sometimes,no rain falls for a long,long time.Then there is a dry period,o rdrought.

  从drought所在句子的上文我们得知很久不下雨,于是便有一段干旱的时期,即drought,由此可见drought意思为"久旱","旱灾"。而a dry period和drought是同义语。这种同义或释义关系常由is,or,that is,in other words,be called或破折号等来表示。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重综合运用能力、轻语法已成为中考英语的命题趋势。阅读是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之一,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人英语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离中考只有200多天了。在这200多天里,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突破中考阅读理解的障碍,是每个同学都在关心的问题。日前,记者采访了石家庄市41中的王金老师,请她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备考经验,对广大考生做以点拨。

  王老师说,要想做好中考的阅读理解,首先要知道中考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初中毕业生应达到五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阅读理解五级的目标部分描述如下: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进行学习;

  7、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阅读理解的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够培养成的,同学们在当前的`复习阶段,主要是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以便在中考中得到理想的分数。下面,王老师从解题步骤、阅读技巧、答题技巧三方面对“如何应对中考阅读理解题”做了介绍。

  解题步骤

  王老师说,同学们在做阅读理解时,可遵循三部曲的原则,即:快速阅读短文;认真逐题作答;复查校对答案。

  第一步,快速阅读短文;通读测试题,明确考查点。

  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弄清考点,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文章,这种方法在英语中称为scanning,就是寻读。快速阅读一遍弄清段落大意,对全文有一个整体了解,阅读时从宏观入手,掌握中心意思,注意哪些用以说明中心意思的主要事实和细节,抓住关键词,弄清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及意图。如遇到生词,应先跳过,继续通读全文,切忌长时间死扣生词,因为有些生词并不影响对全文的理解,还有一些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含义。

  第二步,认真逐题作答。

  看完短文后,对整篇短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马上看后面的问题,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如果属于客观信息题,就可直接在短文中找到出处。如果是主观判断题,则应迅速再读全文,仔细分析思考,将近似的答案对照原文反复比较,推敲,选出最佳答案。

  第三步,仔细校对所选答案。

  做完所有题目后,再读一遍短文,逐一检查所有答案是否有误。如果有拿不定主意的答案,不要随意更改。一定要从原文中找到依据,方可更正。

  阅读技巧

  ①要快速浏览全文,掌握主旨和大意,特别注意文章的主题句,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Whatistheidea?Whatarefacts?)

  ②要尽快浏览课文后的思考题,尽量带着问题读;

  ③完成事实细节题时,要找到定位句;

  ④要把有关WHO,WHAT,WHERE,HOW和WHY等方面内容用笔圈画出来。

  ⑤遇到推理判断题时,要注意作者的态度和命题人的意图,不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4

  1.有目的地选景、写景

  既然“景”已作为抒情的假借物,那么,便不能见什么写什么了,而应从抒“情”的需要出发,选取那些最适宜表达作者胸中“情”愫的“景”点着力刻画。游览和观赏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吸引人的地方去了的人就多一些。要选取给你印象最深、最富吸引力的景点,着力描绘。写景时,场景不在大小,只要能给你独特感受而你又能写出新意就行。一篇文章,一般选取两三个景点就可以了。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把握好顺序,根据游览空间的变化,先写谁后写谁,做到心中有数。此外,还要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描写中,亦应将笔墨较多的运用于与抒“情”关联最紧密的.方面。比如,写圆明圆,目的是抒发不忘耻辱的爱国激情,那么,花草山水之类的美景便不应成为着墨的重点,因为这些景物与“国耻”无关,而以“大水法”为中心的西洋楼废墟,则应一砖一石地“精雕细刻”。

  2.直白式抒情与渗透式抒情相结合

  在写景的过程中,抒情有直白式和渗透式两种。直白工抒情往往在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之后,说一句或几句总括式的话,将作者的见解或情愫坦白地提示出来。渗透式抒情不显山不露水,在写景中,在词语的运用上、句式的选取上,在绘声绘色的描写中,将作者的喜怒哀乐悄悄地移入“景”中。观赏景物,没有感受是不可能的。景物不同,感受也不一样。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有感而发,人之常情。名山大川,能激起你的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激情;江水奔腾,会使你心胸开阔;人文古迹,又使人联想到历史恒远,而人生苦短……感受是真情的流露。用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这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怎样较好的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5

  一:五觉法

  “五觉法”就是通过人的感官(眼、耳、鼻、舌、口、手等)充分接受外界的信息表达方式(光、声、味、嗅、触等)对物体的多重感知。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描摹,其结果文章犹如一幅静止的并无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能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麽文章会生动许多。著名作家余光中说:“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光。”写景状物时,视觉描写和听觉描写是主要的,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示例]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涛冲击岩石的声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幕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粘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听潮》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视觉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眼前,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二:分解法

  写景状物一般要对所写植物、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社区环境作“镜头特写”,特写不能太笼统,要逼真、有层次,这就必须把一个整体的东西分解为右干细部来描写。如《白杨礼赞》,就是把白杨树分解成为“干、枝、叶、皮”来写。分解有序,抓住特征描绘,就把事物描写得形象、具体、可感。无论是描写人物的外貌,还是写动植物形状,迹或是写景,如果想写得逼真、具体,就可利用分解法,使人物特征更加突出,使动物五官肢体活动起来,使景物层次分明,使结构有条理,也就完成了物、意、文的多重转化。

  [示例]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之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旁斜逸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中,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的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青色。这是虽然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白杨礼赞》

  三:烘托法

  有时候,描写的对象很单调,不适宜用分解法,可运用联想、打比方多方烘托,突出其特征,表现其神韵。

  [示例]这可是个好瓜。在青蔓绿叶的掩映下,透露着碧绿的瓜皮,反射着几点柔和的阳光。拔开枝蔓,你看吧,好大的个儿啊!它静静地躺在那儿,仿佛远古留下的一颗未曾孵化的恐龙蛋。瓜皮上的浅绿和深绿布成了许许多多奇异的图案,深绿的似“漫江碧透”的湘江,浅绿的似朱自清先生眼里的“女儿绿”。它映着阳光像是在用离合的神光招引着你:快来欣赏,快来品尝这造化为你为我为他奉献的神出鬼奇的甜密的“圆”。——《西瓜》

  四:组合式

  描写景物时,既有“特写”,又有背景式的画面“广写”。所谓“广写”,就是把众多的场景艺术地组合起来,展现出一幅生动广阔的画面。常见的组合方式有“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周围到中心”等空间组合式,还有“春夏秋冬”、“晨午昏夜”、“四季四时”等时间组合式。

  [示例]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地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子边靠河的乌柏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烟囱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时候了。老人、男人坐着矮凳,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跑,或者蹲在乌柏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驰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忧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风波》

  写景的方法多样,它的作用也是多样的,除借景抒情外还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我们学过的《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羚羊木雕》《观沧海》等文章中都有体现,课下要好好品味。可见,写景可因文而异,因需要而异。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6

  当个不完美的人,享受不圆满的人生,以情感推动心灵前行。

  ——题记

  你是否因得不到奖励而哭泣?

  你是否因胜不过对手而低落?

  你是否因排不上名次而消沉?

  如果你回答:是的,经常。那么你一定要去看着本书——《失落的一角》。

  众所周知,人人都渴盼着成功——无论学业上、事业上还是生活上——倘若把人生比作一个圆,人们就会认为:没有了成功,人生仿佛就不完美了。于是,我们为了追求人生的“圆满”,缓缓的移动着不完美的身躯前进,并称此过程为“奋斗”。

  正如文中的那个圆一样,我们奋斗的路上,有“与小虫交谈”的友谊,有“蝴蝶停留”的赏识鼓励着我们,却也有烈日的曝晒,大雨的淋漓磨炼着我们。在长久的磨难与不断的鼓励之下,我们这个圆不断前进,最终找到了“成功的一角”——因此,成功来源于不懈的奋斗。

  但是,在我们成功后,他人看到了我们的能力,也就无形中给我们的生活加了担子。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我们就愈加忙碌了。

  正如文章写道:“当它找回属于自己的一角后,它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它再也无法与小虫交谈,蝴蝶也无法在它身上停留。它再也唱不出快乐的歌了。”

  于是,成功在某种程度上,竟成了负担,这令人沉思:成功果真如此重要吗?

  周国平曾写道:“在无穷岁月中,王朝更替只是过眼烟云,千秋功业只是断碑残铭。”在古代,也有许多的看破了功名的人,这类人就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比如“锄豆南山下”的陶渊明,又比如“钻入安乐窝”的关汉卿,他们的追求就远离了名利,也就是说,成功并不是我们的唯一追求。

  所以,当你暂时没有成功的时候,不要沮丧。我只愿你能去看看这本书,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对成功的追求。正如文中的那个圆一样,学会“取舍”,追求“成功的圆满”以外的、真正的快乐。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7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这大胆的观点令世人称奇。我说,阿基米德已然撬起来束缚人心的重物,那个支点即是自信。

  以自信为支点,撬动成功。

  在这个杠杆的动力端,早就有人自信地施了力。当毛遂的尖椎刺破了口袋,支点那端的楚赵结盟的大业就被高高撬起。平原君的忽视并未让毛遂失掉治国平天下的自信力,凡在肯綮之处自推自荐,终为自己留名实测开辟道路。他的自信,舍我其谁,他的支点,坚固结实。毛遂以过人才智按下杠杆,只因自信的支点,他撬起了名镇九州的成功。

  即使是现在,压下杠杆的“大力士”也不胜枚举。中国国家体操金主李小双,它的钢杆就是他手中的单双杠、鞍马。当夺得冠军时,他自信的一句“我还有更大潜力,咱们亚特兰大。见”让众多中外媒体震撼。而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上,自信果然为他赢得了金牌。他的自信,挖掘了他更大的潜力,它的自信为他技术的高超锦上添花。李小双以惊人的魄力按下杠杆,只因自信的支点,他撬起了横扫体育界的成功。

  古往今来,自信的支点帮多少名人志士撬起了成功。陈胜的鸿鹄志,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此”,唐太宗的盛世治志,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严复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一个个巨人让力量在自信的作用下气破山河。国人的脊梁为鲁迅的一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下答案:不,反是自信成就了一个个能人巨将,是自信帮他们撬起了成功。

  世界巨人们更是如此:扼命运之喉的贝多芬,走自己的路的但丁,发现自己的奇迹的培根……自信的支点依旧在人类智慧的河边矗立,等待更多人撬起彼岸的成功。

  自信不是盲目的,不是自大的,只有切实地自信才足以承载成功的重量。寻找一个真正的支点,你准备好了吗?

记叙文的特点和作用 篇8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美妙的旋律在我耳边回响,打开记忆大门,我回忆起第一次成功的喜悦。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金桂飘香的日子,碧蓝似玉的蓝天上没有一丝云彩。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要进行一场紧张而严格的古筝考级。来到教室,只见老师已经在等我了。我调整好坐姿,深呼吸放松心情。“预备开始!”老师一声口令,我有感情地弹奏起来,手指划过一根根琴弦,流畅的旋律跳跃出来。但是我在弹最后一首难度比较高的曲子时,却怎么也弹不好。老师见我有些累了,让我出去休息。可是休息过了还是弹不好,老师就让我下次再来考。她和妈妈说:“她前两首曲子还行,最后一首需要回家再练习练习。”后悔、沮丧充斥着我的心,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是我平时没有认真练的原因。妈妈俯下身子,柔声说:“我们回家再练习一下,肯定能行的!”这时我想起泰戈尔说过的话: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造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我擦干泪,抬起头,鼓励自己:我一定行!

  回家后,我努力刻苦的练习,不停地纠正错音、双手配合出错的地方,终于把错音节奏都纠正了过来。然后我又不停地弹熟练。经过一个星期刻苦的练习,我终于把错音都改过来了。

  又是一个桂花飘香、秋高气爽的日子。我迈着坚定而自信的步伐来到教室。“预备开始!”我娴熟地弹奏起来,一个个音符从指尖流泻出来,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缓慢,时而急速……一曲终了,老师鼓掌喝彩,表扬我弹得好。在弹奏最后一曲时,我因为紧张还是有点卡壳了,我及时调整呼吸、放松心情,终于顺利地考完了。考完级,我感觉一身轻松,天好像更蓝,云似乎更白,桂花仿佛更香了。一阵风吹来,几朵桂花飘落在我的头发上,好似在为我喝彩……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这次考级,我明白了:只有坚持不懈、刻苦努力、不放弃,才有可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