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通过规划和布局,提供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策略,以解决教学方法的问题。优秀的教学设计通常具备清晰的目标、灵活的策略、有效的评估和反思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供大家参考。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1
步骤一:明确课表要求
课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的内涵。(重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难点)
3、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重点)
步骤二:课前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文体介绍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新月派及新月诗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张新诗应具备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个美学标准。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代表人物有徐志摩、闻一多、胡适、梁实秋、朱湘等。他们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1927年春,“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后期新月派提出“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写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学术界一般认为是林徽因写给儿子梁从诫的。
读准字音轻灵(línɡ)娉婷(pīnɡ)鲜妍(yán)
冠冕(ɡuānmiǎn)呢喃(nán)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步骤三:课堂互动探究
新课导入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才学、智慧、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新课展开
1、解题
《你是人间四月天》:“你”指梁从诫(林徽因与梁思成之子),“四月”春天中的盛季,一年中最珍贵的季节。
标题的含义:将“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新颖别致,暗含作者对儿子出生的喜悦以及对儿子的珍爱、希望。
2、梳理结构
说一说:诗歌的每一节分别赞美了什么。
第一节:赞美“你”的轻灵、光艳。
第二节:赞美“你”的轻盈、柔美与恬静。
第三节:赞美“你”的庄重、美好。
第四节:赞美“你”的新鲜柔嫩。
第五节:赞美“你”的爱,暖和希望。
【重点探究】
1、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将“笑响”拟人化,“笑响”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你”的轻灵、活泼,“我”的欢快、喜悦写得形象生动。
2、第1节诗中的“点亮”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你”笑声的清亮与悦耳,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欣喜以及对儿子的喜爱。
3、找出“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句中本体和喻体,并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本体“你”,喻体“云烟”,将“你”带来的.温暖写得形象生动,表达了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
4、第2节的“闪”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将静态的“星星”在朦胧的“云烟”中若隐若现的情形写的具体可感,突出了“星子”的动态感,形象生动。
5、“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这句话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倒装句。应为“你是那轻,那娉婷,鲜妍”,突出了“你”“轻”“娉婷”的特点。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欣喜之情。
6、下列诗句中“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的哪些词语描写了“你”的颜色?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
“鹅黄”“绿”“白”它们都是明亮的暖色,给人温润的美感,让人感到温暖、生机与希望。
7、如何理解“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直接表明“我”对“你”满怀希望,同时也表明“你”的新生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
8、如何理解句末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直接表明“我”对“你”满怀希望,同时也表明“你”的新生给“我”带来了新的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的开篇遥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现出了作者对“你”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深入探究】
1、试分析诗歌第1~4节的结构特点。
本诗第1至4节句式结构基本相同,形成复沓、对称的乐章;将心中的爱以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作比,节奏明快;排比的句式将画面连接,情感如水面涟漪层层叠叠,荡漾起伏。
2、本诗中,“你”字反复出现,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本诗中“你”字反复出现十一次,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你”字的每一次出现,歌颂四月天,不仅是在向“你”倾诉,是一种形式美感与内容美感的深层次结合。
3、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作出简要赏析。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情感之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欢快、欣喜之感,是一首纯真而真挚的爱的赞歌。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如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被她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了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4、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鲜艳、婀娜,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华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
【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抒情诗中,诗人使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极力抒写“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表达了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出生给作者带来的喜悦。
步骤四:课堂学以致用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云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自然地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2.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学习本诗比喻的写作手法,将要表达的情感赋予一定的意象。创作一首小诗,也通过自己的联想将情感的抒发赋予一定的意象。
教学板书
步骤五:课后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步骤六:课后教学反思
这首诗有着美的意象、美的灵魂。但是因诗意朦胧,再加上诗人离我们太久远,所以教读这首诗,从诗人和背景入手开始,让学生在了解诗人及诗歌创作的背景之后,再理解诗歌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的情感,就简单多了。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对诗歌的吟诵和反复的诵读,这对学生理解诗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2.难点: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熟读本诗,积累字词,搜索有关简介林徽因生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新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
(二)资料链接简介作者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链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的经典诗作,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此,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三)预习反馈积累字词
(1)字音
娉婷(pīngtínɡ)鲜妍(xiān yán)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í nán)?? ?轻灵(qīng líng)???柔嫩(róu nèn)
(2)词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柔嫩】指质地柔和鲜嫩。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呢喃】拟声词,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播放朗读视频)
1.《你是人间四月天》通常理解为是林徽因写给她儿子的一篇精美的诗歌,要诵读得优美、深情,充满爱和希望。
2.第一遍朗读基调为深沉;第二遍朗读基调为喜悦。
3.节奏划分。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请分别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感情
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明确: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访芽的绿一树一树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
三、精读品味深入文本
1、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有什么作用?
明确:副标题提示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即诗人对生命的赞颂。整首诗就如笼罩在一轮炽热的爱的光环之中。
2、诗歌以什么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以“四月天”为喻;特点:轻灵、软、娉婷、鲜妍、天真、庄严、柔嫩,等等。
3、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哪些特点?
明确:“你”光艳多变、轻柔妩媚、娉婷鲜妍却又天真庄严、充满生机、
令人期待。
4、本诗使用了一种我们不常用的表达方式,叫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明确:句法偏离。句法偏离是指违背常规的表达方式,这其中有句法结构的倒装、前置和混乱。句法偏离比常规句法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修辞效果,起到强调作用,能更好地表达文意。
四、深层探究领悟感情
1.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明确: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重复,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第一行中诗人直接提出“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个主题,但“我说”二字表明诗人的态度是含蓄而矜持的,通过中间一系列的比喻论证,最后诗人非常直接而肯定地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重复强调,再次表明主题。
2.第三节的描述了怎样的画面?试作简要描述。
明确:第三节的描述让人觉得“你”仿佛是一个带着花冠的婷婷少女,姿态婀娜,在四月的万花丛里翩翩起舞,那种娉婷轻盈之美给人以无限遐想。“你”不仅有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夜夜的月圆”有一种庄严且朦胧的感觉。
3.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说说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第四节中,“鹅黄”与“绿”两种明亮的颜色放到了一起,给读者提供了视觉转化和想象的空间。“雪悄然融化”与“嫩芽静静绽放”的情景浮现眼前。
4、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整首诗用了十一个“你”字,处处洋溢着诗人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像;新鲜初防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一连串的比喻,既是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也是诗人真情的流露。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5、诗歌为什么用第二人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明确:诗人以第二人称的手法,用美丽的春景来比喻心中的“你”,通过对春天的点染和描摹,表达了对心中的“你”永不老去的爱。用第二人称“你”更易直接倾诉内心的情感,把心中的形象置于眼前,面对面倾诉心中的爱意,亲切感人,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
6.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用“四月天”,这一温馨美好洋溢生机的意象,轻灵欢快的节奏,书写着对生命的赞歌,抒发了诗人内心满满的爱意、温暖和对新生事物的希望。
7、作品艺术特色
1、意象丰富,借物抒情,意境优美。
2、动静结合,风光自然,内容纯净。
2、修饰清新,韵律优美,形式纯熟。
五、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1、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作家,....诗人之一。
(2)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 ....,这些词语给人一种....、 ....的感觉。
答案:
(1)林徽因建筑师诗人新月派
(2)鲜妍、鹅黄、绿、白? ?明亮、温暖
2、请赏析句中蓝色的词: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六、总结归纳延伸拓展
1.课堂小结
林徽因,是“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传奇女子,以其优雅娴熟的文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人间四月天的美丽画卷,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情感流露,有着道不尽的真情礼赞,诉不完的绵绵爱怜,让我们尽情领略了爱的无限美丽。
2.拓展延伸
读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觉得很美,简析它的美在何处。
明确:三个方面: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3、课后读林徽因的另一首抒情诗《莲灯》,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漂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明确:《莲灯》是现代诗人林徽因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发表于翌年3月《新月》杂志。此诗集中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认识,表达了虽然个体渺小,但也要发光发热,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的情感。全诗以比喻象征贯穿,意境优美,语言清新精致,读起来既带着淡淡的忧伤,又有着希望,哲思隽永。
七、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一首新格律诗,该诗充分体现了新诗创作的“三美”原则——音乐美、绘画美与建筑美。本着以人为本、对学生发展负责的精神,今后要深入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更加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地设计教学环节,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增强教学针对性,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科学化、效益最大化,促进学生的最大最快发展。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3
教学目标
1.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把握“你”的特点,从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乐曲导入,初步感知】:
1.优美的音乐常常使人心情愉悦,播放《经典咏流传》中的片段(李宇春演唱)
学生分享:听完对歌曲的感受
2.师小结:这是一首非常温暖的歌曲,歌词来自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去感受作者笔下那真挚的爱的赞颂。
【知人论世,理清作者及背景】:
1.要读懂一首诗,首先要知道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请学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所寻找的资料,自主上台介绍作者。
补充:教师以视频形式,在学生简单介绍的基础上,补充林徽因的更多信息。
小结:林徽因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的美貌、她的才情、她的成就,曾经照亮了一个时代,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2.这首诗是作者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所写的呢?要求:请学生分享写作背景。
小结:针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对两种不同的说法,老师更倾向于这首诗是一位母亲对新生命的爱的赞颂。
【读中感悟,体会感情】:
孩子的降临,对一位母亲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们去林徽因的诗中去寻找答案。
1.齐读标题。思考:从标题处,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思考,讨论:
“四月天“——暖,万物复苏,生机活力。 “你是”——肯定之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爱,赞美小结:
感情基调舒缓,读出爱和赞美。 2.以组为单位,自由朗读。
朗读提示: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和节奏、关注重读的词句,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朗读展示:
自由举手,一人一节,剩下的同学自动成为大众评委,需要认真聆听,负责点评。
注:对方的优点是什么?可以改进的`是什么?你会把票投给谁?
小结:几个同学的初次诵读,读出了自己的特色,但仍有进步的空间。语气舒缓、温柔,但不用柔弱。应读出对新生命的喜悦和赞美。
4.教师诵读示范,学生齐誦。
A.接下来,老师配乐读,你们听。听完我们,你们再来展示。 B.好诗值得百回读,配乐,全班齐读。
小结:真好,同学们的朗读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悦耳,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美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锦江中学腾峥鸣
【合作探究】:
1.诗歌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合作探究。
学生以组为单位,相互交流。
小结:诗人通过“云烟”、“星子”、“细雨”、“百花”......这些事物的描写,使得无形的爱瞬间转化为有形可感的美好事物,使得表达更形象传神。 2.介绍“意象”。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内容。
2、品读细节描写,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学会坚强,珍视生命。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细节,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触动情感,引入课题
激情谈话:一个青年在他跨入生命最灿烂的季节的时候,他的双腿突然瘫痪了。他从此将与轮椅为伴。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一个原本活泼好动的男孩,突然间不能走路了,他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起来,文章中他是怎样表达自己这种心情的?他就是史铁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文章——《秋天的怀念》。
二、品味词句,感悟真情
出示读书要求:读课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一件件小事表达母亲的一片深情的?(通过体会母亲的“忍”,感受母爱的无私、伟大。)
1.“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
2.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母亲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的出去了。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悄悄地”几处动作来体会母亲的细心、小心、苦心。
3.体会母亲的自己的病痛。
教师小结: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母亲除了要忍住儿子的报怨、忍住自己的痛苦外,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带来的打击!这是一种怎样难熬的忍耐啊!同学们,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
4.体会“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的含义。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教师小结:今天的史铁生珍惜生命、勤奋写作,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活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1.课件出示史铁生所取得的成就。
2.教师总结:母爱,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自己的子女是丑是美,是健康还是残疾,她都全身心的去爱他、呵护他。这就是母爱,不需诠释,不需回报。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情,是一件无论如何也不会错过的事情。”相信大家从今天的学习中不仅仅又一次感受了伟大的母爱,还能看到作者对生命的思索:当苦难、逆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想到的是好好活,想到关爱我们的亲人、朋友。
3.课下,请同学们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随笔》、《有关庙的回忆》、《合欢树》,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等。本课教学贯彻以读为本,综合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力图体现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特色。语文课程要体现新课改精神,由课内到课外,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努力尊重学生的观点。必须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去品味语言文字,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才能收获对文本个性化的体验。
教学背景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珍惜读书机会的情怀,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圈划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并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绪。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患病的母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的儿子,并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本文通过对生活中细小的事情的细致描写,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初步领悟文章表达特色,潜心会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查阅作家史铁生的资料;熟读课文。
2.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朗读导入、入情入境
1、朗读《合欢树》片段。
2、引入:介绍史铁生生平。
【设计意图】:由课外语段导入,使学生进入情境。
二、自主阅读,初尝母爱
1、自由朗读,思考:既然是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要在秋天怀念?为什么要怀念?
生: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母亲,在秋天怀念是因为母亲在秋天去世,母亲在生前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在母亲死后我怀念她。
2、师:既然文章写了母亲对我的关爱,也写了我对母亲的怀念。哪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把这种爱和怀念给大家传达出来。
3、让学生在《秋日丝语》的旋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生齐答:好)
那她是不是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是)
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个好读者呢?(生齐答:想)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读——品、读——思、读——悟为基本学习活动程序,播放音乐,让学生的朗读声情并茂,使他们比较深刻地理解母爱,并促使其语文素养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三、重点择读,感悟母爱
在学生感知了母亲对儿子的舔犊深情后,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的?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1)作者陈述了母亲为他所做的那些小事,母亲一个小小的动作,细微的神情,只言片语,都使作者记忆犹新,体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最后一个自然段,妹妹陪我看菊花,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那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主线,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拉近文本内容和学生的距离。
三、品析词句,体味母爱
1、史铁生活下来了,但他生活得怎么样?
2、师:那母亲生活得又怎么样?
3、母亲这样痛苦,她有没有把玻璃砸碎,有没有把东西摔到墙上,有没有说活着还有什么劲?
4、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母亲为了她的儿子活着的句子。(学生边读课文边画)
师:谁能说说母亲是为了儿子活着的。
(投影) 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反复
读这段话并体会这段话说明什么?
5、母亲扑过来的是什么? 母亲忍住的又是什么? 读这一段,读出自己理解的情感来。(学生动情地阅读课文)
6、还能从哪里读出母亲是为了儿子。投影:这时,母亲就(悄悄地) 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 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 出去了。然后把关键词悄悄地删掉,让学生分别读一读,体会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
7、透过这个悄悄地,你看出了母亲的爱是怎样的?
8、师:好! 让我们根据自己对这句话的不同理解,带着对母亲的深情,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师:谁能读出这种无私的、细腻的、谨慎的、小心翼翼的爱呢?(生读)
9、评价朗读,一起读一读。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以读为主,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教师精巧的设计,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声情并茂的讲解,表扬激励为主的评价,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开放的思维、独特的见解、丰富的的想象、生动的`语言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师生之间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把作者母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拓展延伸,真情表达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母爱了吗?请大家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让学生自由畅说,体会母爱。
2、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大家说得太好了,把老师感动得都快哭了。我也想对妈妈说:妈妈,我很想你。这里的冬天太冷,我又感冒了,鼻炎也发了,现在浑身都难受。以前你总说:天冷要加衣服,每天要吃早饭,我觉得你很烦,但是我现在真的希望你在我身边唠唠叨叨地提醒我。但是,妈妈,你放心,我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你自己也要保重,隔着千山万水,祝你健康,祝你永远健康。
3、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相信每个人对于母亲都会有自己的报答,我也相信你们能够做到。最后,我们一起祝全天下所有勤劳善良的母亲幸福安康。
【设计意图】采用音乐,渲染氛围,以情动人,教师充满激情地引导学生通过读、思、换位思考、角色臵换,去感受文章的情感。能够更好的理解作者及其亲人的感受,教师的激情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语言精彩、情真意切。
(五)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忍 忍住病痛
生命之花 忍住悲伤 好好儿活 勇气 热爱生活
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取得收成。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深有体会。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期课改更强调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在交际中、活动中、情境中、探究中的开窍学习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地搜集、筛选、整合和处理信息。遵循二期课改的教学原则,在这节课上,我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着读出自己而展开,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上,学生大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尤其在读出自己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阅读,相互交流,探究阅读学习的方法。在后来的阅读教学中,充分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对人物进行全面而正确的分析,说出对文章独到的见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在练笔中,我看到了许多发自肺腑的文章,这些文章相较以往课堂上作业中的练笔效果要好许多。我感到通过让学生沉浸文本去体会、感悟到的亲情,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课后的作文点评中,肯定了学生用真情所写的文章,鼓励他们把自己对父母的感情表达出来,我还选出一些好文章告诉学生,在这次家长会上要读给他们的家长们听,这给了学生莫大的鼓舞。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6
教学目的:
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
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特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妩媚河身的两岸,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别有深情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7
【教学目的】
1、感悟徐志摩诗歌华丽轻巧的语言,整齐的章法,和谐柔美的音韵所散发出的强烈的艺术感染;
2、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
【教学难点】
意境的营造。
【教学方法】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教学道具】
幻灯
【教学时间】
星期x第x节高二(一)、(二)班共x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前几课里,我们介绍并运用了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这节课我接着运用这种方法,来共同研究、探讨现代诗歌史中的明珠——《再别康桥》,体会其意境之美。
二、阅读资料
徐志摩(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欧美浪漫主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其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康桥:
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梁实秋散文作品系列 篇8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的意象组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撰写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重读〈再别康桥〉》一文供学生自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象片段,配以解说(画面要能展示康桥的美丽风光;要突出解说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尝这道堪称徐志摩诗作绝唱的佳肴。
二、朗读
1、听配乐朗读《再别康桥》。
2、看课文题目,找出字眼。
(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别离诗)
三、研读诗歌
1、提问: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柔美缠绵。
3、诗的主旨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和离别的怅惘,但全诗七节二十八句,不用一个留恋、惜别之类的词语,那么这种情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把这种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写中)。
4、同学们找出诗中一些能传达出柔美缠绵的情调的意象。
5、下面请同学们静思默想,选择一种你最喜欢、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意象,结合本诗体会它妙在何处?
6、请同学们把你最爱的讲出来,让大家共享本诗带给我们的美。
7、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但是静止的吗?
(不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8、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意象美。
9、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请一学生朗读五、六节,其他学生评判,有无读出感情的起伏来)
10、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
(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谈论,与同桌交流)。
11、请学生推荐一位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这三美,从而把握诗人对康桥的挚爱。
12、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四、总结
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带着生活中的不如意来到剑桥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梦一样,这时候的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个梦,在这个虚幻的缠绵悱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会那样的爱它,那样的对它恋恋不舍才会费劲心思来描绘这样一个柔美的缠绵的使人久留而不愿离去的梦的世界、诗的世界。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六、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