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书面材料,回顾和分析过去12个时期、年度或阶段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为下一阶段提供指导。立即动手撰写一份总结吧!若想了解如何写总结,小编已整理了相关概念和特点,欢迎分享参考。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1
说明文的阅读考查要点通常有: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概括说明的内容、分析说明的顺序、辨析说明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品味说明的语言。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对象:
①事物说明文:看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②事理说明文:不能仅看标题。如《死海不死》的说明对象是“死海不死”的原因。注意:①一定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后在确定,不能只看标题。
②不要把说明文中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误认为是全文的说明对象。
2、特征:这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方法:
(1)直接筛选法: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如文章的标题(《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全文的中心句(如《苏州园林》:“务必使游客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都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指出:“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的比较早。这种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2)综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小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提炼。
二、概括说明的内容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原因、方法、原理等)。
三、分析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时间的先后。如:介绍事物的发展历程、介绍人物生平、讲解制作过程等)2、
2、空间顺序(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3、逻辑顺序:按照
(先结果后原因,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四、说明的方法及作用
1、列数字:准确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2、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了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4、列图表:直观清晰地说明了什么事物什么特点。
五、品味说明语言。
特点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体会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4)若删去,原句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5)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特点二:生动性。
主要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特点,是说明内容浅显易懂,增强文章趣味性、可读性。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2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通常,依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点,常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常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明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根据说明文的语言风格(语言特色) 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也叫作文艺性说明文。
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一般说,事物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在形状、方位、构造、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制作方法以及效能等方面。事理类说明文其特征多体现概念、种类、本质属性、内部规律以及科学原理等方面。
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1)从文章结构入手。阅读说明文,要先给文段标上序号,弄清每段说的是什么,然后“同类合并”给文章分段,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从而理解内容,知道说明对象是什么,分清类别,确定说明对象的特征。(2)从重点段及关键语句入手。从写作方法上看,说明文多具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我们在捕捉说明文对象的特征时,就要注意重点段的明示作用。在说明文中,总会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或归结上文说明的内容,或引出下文说明的要点,阅读中抓住这些语句,往往就等于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3)从分析说明方法入手。在说明文中,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事物、解说事理服务的,通过分析说明方法,往往可以有效的捕捉到说明对象的特征。由此,体现了某对象的何种特征,也是说明方法的最基本作用。
四、分析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有9种。
1、举例子: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如果不容易被人理解,就需要列举一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中把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的悠久历史、杰出成就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一个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功能、成因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分为“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将……(对象)分成哪几类,具体解说了……(对象的特征),从而达到条理清楚,准确说明的作用。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中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准确。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精确的数字说明了……(对象),突出了……(对象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说明文用了大量的概数、约数,也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通过比较,形象地说明了……(对象的特征),易于读者的理解。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或事理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方法,又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用科学的语言给……(对象)下定义,揭示了……(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对象)有明确的认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就可以使人们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可归结为:把……比作……,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对象的特征)。
7、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图例,如产品结构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利用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运用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主要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如“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成“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可。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作诠释,其内涵和外延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成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必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就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海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来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事物说得更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理清说明的顺序
言之有序是说明文的突出特点。也只有做到有条理的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1、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运用这种顺序时,文中多有明显的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来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文中也往往有表示方位的“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形式的词语。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中央,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功用,解说事理的本质,多采用逻辑顺序。我们说的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六种顺序。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作者使用的说明顺序往往不止一种,因此分析时要格外细心。
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感情色彩等,或表示估计、推测、程度等词语也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分析、揣摩说明文的语言时,一般可分为三步:(1)表态。明确表示态度,“不能去掉”或“不能换”(2)结合语境解释该词(3)与改换后的词或去掉词语之后的语义进行比较;扣住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准确”。
七、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说明对象:阅读说明文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对象: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首先看题目,因为不少说明文的题目都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其次抓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说明文一般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第三还要注意对象涵盖的内容必须准确,不能过大或过小。
2、抓住被说明的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例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体特点,主要四从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3、仔细阅读,分析说明的方法及其作用。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思考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本质所起的作用。
4、明确各段说明要点,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要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明确各段说明要点之后,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进而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没有明确要求,则不需要指出具体的逻辑顺序。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突出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要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的事物的特征的。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3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是……,这就是……,叫……
②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分一总;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4
说明文是一种对事物作客观说明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予读者知识。中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最感头痛,往往举步维艰。其实,说明文的写作并非像同学们所害怕的那样,只要理顺了头绪,把阅读说明文和写作说明文结合起来,以阅读课文为写作借鉴的范例,多观察、多分析、多练习,就能逐步学会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正确而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第一,要写好一篇说明文,首先得分清说明文和记叙文的区别。说明文的写作是授人以知,让人明白,记叙文写作目的是以情感人、让人动情。说明文只是说明事物的特征,阐明原理,介绍知识,说明是手段。说明文与的区别,主要在于说明文的目的主要是说明,议论文的目的则主要是说理;说明文要求把实体事物或抽象事理本身的情况说清楚,议论文则要求提出个人对议论对象的看法或主张。
第二,要完成一篇说明文,须将说明文的特点烂熟于心。说明文的特点主要有说明性、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说明文的这些特点,才能将说明文写好。
第三,须将说明文的类型分清楚,如果从内容上而言,说明文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如果从表达方式上分,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科学小品文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平实性说明文:是指用平实、简洁、明白的语言对事物的外形,内部结构,功用及种属关系加以较客观的说明,用词造句一般不带感情色彩和主观倾向,很少使用描写,更少使用修辞手法科学小品文:它是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情文并茂的说明文。与其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这种说明文具有的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双重产物,寓科学性于趣味性之中。
总结:掌握说明文以上一些类型的特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面对它。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5
说明文简介
概述
涵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基本信息
简介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1]。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的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整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科学地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内容具有高度科学性;结构具有清晰的条理性;语言具有严密准确性)。
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但是,有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述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物说明文的特点:事物说明文指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
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说明文虽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
总之,说明文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
说明顺序
总体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
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也有个别的,有普遍的也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
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反之,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6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一题(16分)
①一项民间写作调查显示,书信是普通民众使用频率最高的文体之一,仅次于条据但高于日记而位居第二。但是,书信并非条据之类纯实用文体:尽管信息传达"是书信的基本使命,但它同时又是情感的寄托和对话,书信所传达的信息往往表现为情感的倾诉和交流,或者说它所传达的信息已被情感化了。就此而言,民间书信是典型的情感对话文体之一,彪炳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众多书信名篇就是它的身份证。它所传达的,浓情厚谊曾经撩拨起多少撕心裂肺的思念与忧伤,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难以释怀。口口口口,随着电信时代的来临,以信息传达"为使命的传统书信恰恰面临着灭顶之灾;口口口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式的古典情思正被现代电信和网络对话所湮灭;当人们为电子邮件的速度与效率而欣喜若狂和忘乎所以的时候,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这种由科学技术所导致的情感载体的失落,就是人类谋求物质生活的便利所付出的沉重代价,也是我们今天研究民间书信的现实意义。
②民间书信作为一种对话文体,对话双方的相互熟悉和信任,营造了一个在相对隔断的有限时空中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安全言说语境。就此而言,书信的言说堪称自由的对话和语言的狂欢。这也是书信之所以成为传统社会日常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之一,因为那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以情感为依托、以互信为准则的熟悉人的社会。熟悉人社会的日常生活是书信赖以存在的基础,否则,它必将逐渐淡出人类交往的视野。就此而言,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的实用功能,作为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已经稀释或隐退。
③私语真情之所以是书信文体之文学性的主要标志,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这就是包括情书、家书等一切民间私人书信的情感形式:它所诉说的情感往往不能外言。不能外言的东西并非都是丑陋的、低俗的,仅仅因为它是一种私密而已。因为私密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甚至可以说是人的本体存在方式,就像弗洛伊德认定潜意识是人类心理世界的主体部分那样。这也是民间书信作为情感载体之所以动人和诱人之处,它只是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的对象间的一种对话,先验地预设了一种熟悉的、可靠的、安全的因而也是不予告人的语境。正是这一不予告人的言说使其具有文学性,因为书信的言说实际上是在说不可(与他人)言说之说。而说不可说之说恰恰就是文学的言说,是文学言说的艺术特性。当然,书信的言说同文学的.言说尽管都是说不
可说之说,但是并非意味着可以将二者等而同之:前者是现实的、即时的,后者是虚构的、假想的。尽管文学是现实的影像,所有的文学参与者都会由此联想到现实,但和书信所表达的现实的、即时的情感完全是两码事,这是其一。其二,文学语言作为艺术符号,严格说来,只有在它表达一般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时才是文学的,这就是雅格布森所说的文学的文学性,也是苏珊.朗格所辨析过的艺术符号和艺术中的符号的区别。就这一意义而言,书信的艺术性并不等于说书信本身就是艺术,最多算是刘勰所说的艺文之末品:同样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也就具备了不同于文学的文学魅力:它以现实的私密性诱发了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以其现实的而不是虚构的真实赢得了类似于文学的动情力。所以,与其说它是艺文之末品,不如说它是艺术类同品。
④当然,书信的艺术性还有其他诸多方面的成因,诸如语言修辞、行文格式、笔墨书法,以及信笺、信封和邮票的艺术设计等,甚至包括整个邮政事务在内的传递活动,都包含丰富的审美因素和艺术趣味,这些因素和趣味显然游离于书信的实用价值之外,是书信的艺术性之所在,但是毫无疑问,在书信的所有艺术性因素中,私语真情’’是其最具文学诱惑力的内在成因。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书信和艺术一样,不会因为时过境迁而失去它的价值,往往是愈久愈可以散发浓厚的醇香。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书信实际上是一种情感的守望和期待。
1.第①段由文房四宝和绿衣使者所传达的幽情已经荡然无存一句中文房四宝与绿衣使者指称什么?(2分,每小题1分)
(1)文房四宝是
(2)绿衣使者是
2.第①段划线句中身份证的具体意思是:(2分)
3.第①段两处方框内所填写的短语合适的一项是( )(2分)
A.无独有偶
总而言之
B.另一方面
与此相应
C.由此说来
两相对照
D.出人意料
甚而至于
4.找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项( )(2分)
A.书信不是纯实用文体,主要因为它具有私语真情的文体属性。
B.现代电信、E—mail和网络对话只延续了书信沟通交流的实用功能。
C.第③段提到弗洛伊德理论是直接用来说明民间书信动人和诱人的原因。
D.文章结尾提到书信艺术性的其他诸多方面,这些因素显然游离于书信之外,所以一笔带过。
5.阅读第③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阐述的书信区别于文学(艺术)的两个观点。 (4分)
(1)
(2)
6.
表是一种特殊的书信,结合《陈情表》一文有关内容,分析《陈情表》与民间书信在表达情感上的主要异同之处。(4分)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1)笔墨纸砚
(2)邮递员(送信人)
2.属于情感对话文体的具体证明(证据)
3.B
4.A(B项书信的实用功能是信息传达,沟通交流包含了非实用的情感性;C项中直接一词有误;D项原意是游离于书信实用价值之外)
5.(1)书信(所表达的情感)是现实的、即时的,而文学是虚构的、假想的;(2)文学语言所表达的东西是一般语言(包括书信)所不能表达的。(如果答书信的倾诉对象只是
在特定的、熟悉的和知己之间,而文学的阅读对象没有这个限制扣1分)
6.(1)相同之处:都以情动人,以自己凄苦的身世与现实的困境希望获得皇帝同情,恩准自己的请求。(2)不同之处:言说对象不同,不是至爱亲朋,而是至高无上的君王, (自己又是前朝的遗民)所以不能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而应该讲究言语策略,表达归顺之意、效忠之愿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请求。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7
今天,我为大家介绍一样又好吃又美丽的水果——香蕉!
它的外形弯弯的像空中的月亮一样,每天都披着一件时尚的黄色“外套”,它还有一只像兔子尾巴一样的“小头”。
正因为这么美丽,所以才被封为水果王国的王后,本来它的身子是直的,但每次见到水果国王,它就弯腰行礼,天长日久,腰就直不起来了,变成了弯的,但也由此造就了它与众不同的外形。
每当你拨开它的黄色“外套”,就会露出来嫩白的果肉,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一见了准让你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当你再咬上一口的时候,你一定会感到:此果只应天上有啊!于是乎感到自己已在天界一般,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另外香蕉还含有很高的维生素C,维生素钾,吃了以后让你营养丰富,活到一百还能活,当它与大白菜炒到一起时,营养会更加丰富,更加多。
不过我最爱吃的还是“黄金香蕉”了,这道菜是我妈妈发明的,又营养又好吃,它的做法是将香蕉抹上油再炒,最后与一些营养的'蔬菜放在一起,又美观又好吃又有营养,色香味俱全啊,这真是三合一的绝妙美味啊!
为了你身体健康与长寿,那么就快来吃香蕉吧!这可是我不轻易传人的秘诀
3香蕉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栽培中数量仅次于柑橘、荔枝、菠萝。冬季上市的“梅花点”香蕉,皮色金黄,蕉皮上布满褐色小黑点,这种蕉香味浓郁,果肉软滑,品质最佳。
我国栽种香蕉有2000多年历史,广东除高州、东莞、中山、新会、顺德之外,还有番禺和广州市郊,其中高州香蕉产量最高,占全国香蕉总产量的七分之一。
香蕉是芭蕉科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果树,每株抽蕾结果一次,每株香蕉生十余梳,每梳果实10-15只。其果肉软甜可口,具有浓郁的独特香味,有止烦渴、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功效,对便秘、胃溃疡、高血压、防止血管硬化、发热、咳嗽、肺热等均有疗效。
香蕉属高热量水果,含淀粉,蛋白质,脂肪,果胶,胡萝卜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维生素B1、B2、C、E以及钙,磷,铁,钾等成份。据分析每100克果肉的发热量达378焦耳,含碳水化合物20克,蛋白质1.2克,商业用途极大。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8
去年夏天,别人送了我们一盆含羞草,它只有六七厘米长,几片残缺不全的叶子,于是我把它养了起来。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给它浇水施肥了,便向摆放花盆的那个地方望过去,一看到盆中的含羞草,那棵难看的`它已经伸直起了纤细的腰,伸出了三片嫩绿的叶芽,那嫩绿的娇叶在风中摇摆,仿佛是小姑娘伸出手在向我招唤。我伸手抚摸它,它竟然害羞般地收拢了叶子。等一会儿,它又悄悄地把叶片伸展开来。
从那天起,我发现含羞草几乎一天长出一片绿叶,每组叶之间一般都长两三个小花蕾,花蕾长到到一两个星期,就开出了紫红色的小圆球,椭圆形的花儿,没有花瓣,全是细细的蕊,像个小绒球。面对着含羞草,我深深的陷入了思考中,它有什么功能呢?我查了查电脑,上面写着:含羞草虽然小,生命力却很强,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它都能自强不息。还可以清热利尿,化痰止咳,安神止痛、解毒、散瘀、止血等功效。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9
含羞草,是妈妈星期天给我买的,刚开始,我对它非常好奇。
我发现,含羞草的茎是淡绿色的,上面还长了一些小刺,好像是它保护身体的武器。含羞草叶子的颜色是深绿色的.,叶子是椭圆形的,用手轻轻一碰,就会慢慢合拢起来。为什么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起来呢?原来是因为含羞草的茎上面有个小鼓包,叫叶枕,叶枕里装满了水,所以导致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起来。每当人们用手碰到含羞草的叶子时,叶枕里的水就会迅速地流出来,叶子就会慢慢地合拢,这也是含羞草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含羞草的花像一个粉红的小绒球,上面长满了花蕊,每个花蕊上面都长了一个小白点,好像一朵洁白的雪花,整体来看含羞草的花,真像一朵朵烟花,十分秀丽。
含羞草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能预测地震。含羞草在平常白天的时候,它的叶子会张开,晚上闭拢。如果在白天闭拢,晚上张开,那么这个地方就很有可能发生地震。你看,含羞草是不是很神奇。
我喜欢含羞草,不仅是因为它十分娇艳,更是因为它有着特殊功能,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10
今天,我跟随妈妈一起到花鸟市场买花。突然,妈妈被一盆其貌不扬的植物吸引住了,她用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叶片,它的叶子立刻卷了起来,缩了回去,真像个胆小怕事的.小家伙。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它叫“含羞草”。含羞草的外表没有玫瑰花娇艳,香味没有百合花芬芳,叶子甚至和路旁的杂草差不多。
妈妈看出我不喜欢含羞草,就对我说:“虽然这盆草很不起眼,但它很神奇,会像个小姑娘一样害羞呢!它的杆上有密密麻麻的刺,到时候还会开花结果。”听了妈妈的话,我顿时兴奋起来,对这盆小家伙渐渐有了兴趣。于是,妈妈付了钱,我捧着含羞草回家了。
晚上,我拿起水壶小心翼翼地为含羞草浇水,一不小心,我把水浇在了叶子上,这一浇可紧要了,我看着它耷拉着脑袋、无精打采的模样,含羞草会不会死了。我心急如焚地告诉妈妈,妈妈哭笑不得地说:“它不是死了,它害羞了,或许要睡觉了。”我守在含羞草旁,一眼不眨,仔细观察着它每一个微小举动。含羞草仿佛在说:“主人,不要再碰我,我会生气的。”
含羞草,原来如此变化莫测、神秘奇特,我会喜欢这位“小伙伴”的!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11
小鸟站在树枝上,注视着远方,这个世界真是美丽,它赞叹着。突然,它觉得真该动身去旅行了,要不去大海边吧!大海边很美的!
它为自己准备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指南针、苹果、面包等等。它刚要走的时候,它的好朋友松鼠跑了过来,小松鼠问:“我可以和你们一起去吗?”小鸟乐意的说:“当然可以啦!正好有个朋友陪我说话呢!说着它们就出发了,走着走着,它们又累又饿。它们就坐下来吃自己带的东西,花生酱和三明治。
第二天,它们继续去旅行了,它们走啊,走啊!小鸟说:“我们就在这儿睡觉吧!”可是小鸟和小松鼠翻来覆去睡不着,“我好想家”,小松鼠说。“我也好想家呀!”小鸟说。要不我们回家吧!它们飞奔地回去了。
它们回到家烤了蛋糕吃,小鸟给朋友说:“我去了山坡看到了蝴蝶、小草、还有石头。晚上还看到了月亮,它们边说边吃,非常开心!但是,它们心里还是有点遗憾,因为没有看到大海。
后来,它们又去旅行了。这一次,它们决定坚持下去,一定要看看外面的风景。终于,它们来到了旅行的地方。在那里它们看到了好多贝壳,还看到了沙子。它们在那里垒城堡,玩的真开心呀!
旅行结束后,它们回到了家。松鼠说:“我们去了大海边,看到了漂亮的贝壳,还有沙子等等,他们真高兴!
事理说明文的概念和特点 篇12
地球上约有15万种生物,其大多长有尾巴。而这些动物的尾巴通常自有一定的用处。
袋鼠和猴子的尾巴被科学界称为“第五肢”。袋鼠的尾巴结实又粗壮,站立时起支撑作用。当它疲劳时,尾巴往后一放,就能够半靠着休息了。之所以袋鼠是动物中的“跳远冠军”除了它有一对大长脚以外,另个原因是它拥有一根可以平举伸直的尾巴,逃跃时动作会更加有力,还能在落地时平衡身体,以防坠落摔伤;而猴子的尾巴更妙,可以说它的屋巴比手脚还灵活。在崖不慎摔落,用身体去拽热住、握住支撑物太危险,不是骨折抽筋,就是划破皮肉。这时,毛茸茸的尾巴就派上用场了。往树枝上一勾,缠上两圈并可保住性命。
壁虎的尾巴常会使得它死里逃生。在察觉外来危险时,摆动尾巴或脱断尾巴再抛出去,都可以吸引敌人注意力。或是在与天敌交战时,挣脱尾巴便能逃生。
牛那又细又长的尾巴可绝非摆设,他可是个高级苍蝇拍。左抛右甩的驱赶向它发起攻击的蚊子、牛虻和马蝇。无论是空中飞行的鸟儿,还是水中游的鱼,它们的尾巴都像扇像旗。能够灵活的转动,便于掌握方向,起着舵的作用。
家中猫狗的尾巴也不是没用,其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在开心时摇尾巴、在难过时垂尾巴,便于沟通交流。
蝎子的尾巴,孔雀的尾巴,狐狸的尾巴……动物的尾巴各式各样,其作用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