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往往会获得新的生活感悟,观后感便是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金刚川》观后感,字数在800字以上,欢迎大家分享。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1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中国志愿军与朝鲜军队并肩作战。渡江一一最后一次战役,它将会决定战争的结果。”打完最后一次,我们就能回家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了!”一个志愿军说道。
然而,渡江绝非易事,他们仅仅依靠一座木桥渡过湍急的江水。美国的飞机又怎会善罢甘休,时不时投放几颗炮弹,炸毁那一座桥。但中国人民是顽强不屈的,尽管桥一次次被炸毁,他们仍一次次地修复,并争分夺秒,飞速渡江,这是别人做不到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两个美国飞行员在对话,其中一个说:”这些人是炸不死的吗?像这样一座桥,我们军队修好需要三天,而他们只用了三小时不到!我们的任务仿佛是不休止的……”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军队!
影片中,有人在前仆后继,冲上去修复桥;有人紧盯着敌军飞机,汇报异常情况;有人全神贯注,操控高炮射击。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同一种精神一一爱国。”就告诉他们,我们在这儿,让他炸”“不要耽搁,快速渡江”。每一个士兵都在奋力拼搏,为了祖国统一昌盛努力。什么是民族精神,什么是民族魂?这些人,就是真正的英雄,就是祖国的顶梁柱!
“打赢这场仗,回去拿奖章。”这是一个战士纯粹的愿望,更是中国人民肩上共同的担当。影片歌颂了志愿军的爱国热情与爱国情怀,渡江的胜利,是中国精神的体现,是全中国的胜利成果!无悔的担当,心甘情愿地牺牲,是对他们最好的诠释。他们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值得那一份荣耀。
中国精神需要我们来弘扬和传承,先烈的事迹会永垂不朽,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继续搭建那一座通向成功的桥。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2
70年前,他们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为抵抗侵略展开了一场正义之战。70年后的今天,这群英雄的战士,虽然已是满头华发,但回忆起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的故事时,他们依然能意气风发地述说出一个个英雄的赞歌。
光影回溯,英雄不老。10月25日,在潇湘国际影城长沙东塘店举办的“铭记历史崇尚英雄——致敬抗美援朝老兵公益观影《金刚川》”活动中,8位抗美援朝老英雄亲临现场。
老英雄们虽正值耄耋之年,却依旧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尽显军人风姿。今年87岁高龄的蒋万琼老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团46军137师的军人,赴朝作战年仅17岁,聊起当年战争中发生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蒋老仍然记忆犹新,他坚定地说“我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国家需要我,我必须挺身而出。”
另一位抗美援朝老英雄张行也感慨说,“能够参加今天的活动我很高兴,觉得很有意义,谢谢你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老同志!打仗时,我的头、手、腿,身体各处均有受伤,但我没有一次后悔过,因为我的每一寸皮肤都属于我的国家。”
“看了这个电影,我感觉又回到了战场。我在电影《金刚川》人物的.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94岁的成建明老人身上挂满了荣誉勋章,看到电影中击炮的画面时分外激动。韩远正是老人的孙子,他说从小就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那段往事虽然没有经历过,但那些战斗的瞬间早已在心中想象过无数次。“我一直为爷爷而感到骄傲,他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是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我会将他的故事、他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3
《金刚川》这部电影,是以抗美援朝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为原型,讲述了当时的志愿军在对己方十分不利的情况下,顶着敌人的炮火,用血肉之躯顽强抵抗的英勇故事。
在抗美援朝末期,发生的一场著名战役——金刚川战役,志愿军们为保证前线物资的输送,必须通过金刚川上的水里通道——岩石桥,才可以成功。在那个时候,中国没有飞机,而敌方美国恰巧就在空中领域中独占鳌头,他们从空中扔下的炸弹,对陆地上志愿军构成了重大威胁。
但中国人民不会为此而退缩!
敌军在空中扔炸弹,中国军人就在地面用炮轰炸弹,没有因为被炸伤就放弃抵抗,而是一直坚持着,为修桥争取时间。敌人的炸弹到处乱飞,金刚川上的`岩石桥一次又一次被炸毁,志愿军们一次又一次得修补,为的就是等桥修整好后,能让去前线送物资的军队顺利通过金刚川。
有人的任务是通过那座桥,让输送物资的军队过桥。
美国人的飞机每一次炸弹的投下,志愿军就伤亡惨重。在陆地上与美军做斗争的中国人民在努力反抗着,一发发从陆地上飞起的炸弹中总有击中敌人飞机的,一旦飞机被炸下来,我们就会赢得一次修补的时间。
一次次被炸毁,一次次重新修补,总计七次,意味着中国人是不会被轻易打垮的!
为了能让物资快速的运输,那些志愿军站在水里,肩膀扛着木板,让军队从他们的肩上跑过,一个接一个,脚踩的是修桥志愿军的肩膀,而他们身上背负着的是我们中国人的希望。
中国人,加油!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4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影片落幕,寂静之下,一个深情的女声,悲怆而激昂的唱起片尾曲《英雄赞歌》。我的心情激荡,在敬意、心痛、感动中久久不能平复。
“金刚川”,历史上一座真实的大桥。也是我们志愿军工兵连,曾经用血肉之躯扛起的那座桥。回顾这部震撼人心的电影《金刚川》:抗美援朝时期,我国志愿军要渡过北汉江,到达金城主战场。可是当时美军的.力量更强,一直派战斗机来阻挠,用各种炸弹,一次又一次的破坏这座桥。可每到下一批人马需要渡江,工兵连就能迅速的修复,部队还能踏桥而过。到后来,敌军用燃烧弹把桥炸断,只剩一些木料漂浮在江面上,我们英勇的志愿军仍然不放弃。时间紧迫,材料不够,最终工兵连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支撑着木板桥面,让部队踏着,又一次通过了金刚川大桥。
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排长张飞,左臂和左腿都被炸断,可依然拄着木棍,拖着残破的身躯,穿过玉米地,爬上炮台,尽自己的全力上膛炮弹,转动炮台,瞄准了一架与我军周旋许久的敌机,一发入魂,将那架飞机射了下来……
一想到那个画面,我就热泪盈眶。可敬的志愿军战士们,用他们的奋勇刚强,用他们的血肉筑起了长城,撑起了新中国的防线,守护了人民的安宁,才有我们祖国的发展,和现在的繁荣、强盛。正是如此,我们才要更加发奋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幸福出一份力!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5
今天怀着浓厚的兴趣观看为了纪念抗美援朝纪念70周年而制作的电影《金刚川》,被里面的战争场面的大制作以及电影艺术独有的美感所震撼,电影结尾一度落泪。
里面的.一句台词“那一年,俺们都才十八岁,但是俺们没有一个怕死的,只是想着怎么尽快让大部队过桥”。朴素的语言令人感动。
《金刚川》上映第二日票房就突破2亿,未来可以期待。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述了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往事。据剧情梗概介绍,该片以三个视点讲述一个故事:工兵桥修好又被炸毁再度修好……一个屹立不倒、令敌人费解的战争奇迹。结尾处的人桥搭建,让美国王牌飞行员不可思议:为什么中国士兵这么不怕死?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殊不知,中国人民是最可爱的,中国士兵为了祖国安宁,人民幸福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
影片重点刻画了剧中人物的情感关系:一是高炮排排长张飞和高炮班长关磊的兄弟之情,细节刻画到位。但是就艺术质量来说,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稍显拖沓,四段分故事叙述有前后重复之疑问,却依然掩盖不了张译、吴京、邓超的出色表演,特别是开头和结尾十分钟的彩蛋-精彩表演令人惊叹不已!两个月时间能拍出来这样一部精彩的电影实属不易。
中国战斗机护送中国人民志愿军阵亡将士的骨灰回到祖国,让英雄回家是他们的心愿,这一段情节令人泪目,“护送战友同在、必保山河皆安”,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呐喊!
期待接下来《血战长津湖》,“最美冰雕战斗连”等更多优秀的抗美援朝电影的上映,激发出年轻一代爱国主义热情,愿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不再重复以前的受人欺负的历史,人民更加幸福!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6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纠集“联合国军”进行武装干涉,并派遣海军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此后,侵朝美军越过三八线,直逼鸭绿江,并出动飞机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直接威胁到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虽然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巩固政权恢复经济的紧急任务,但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共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经过反复权衡,在10月上旬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到1951年6月,历时7个多月,先后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五次大的战役,共歼敌23万余人,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许许多多的英雄,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在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国内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全国各阶层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订立爱国公约,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有力地支援了前方作战。1951年7月,朝鲜战争进入“边打边谈”阶段。经过两年的相持,交战双方于1953年7月签署停战协定,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这场战争的胜利,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极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7
很荣幸有机会能看到这部期待了很久很久的电影,真的非常震撼。普通士兵、美军飞行员、高炮班和桥四个视角讲述,在一个时间框架中一层层添上血肉,在情绪上逐层递进,在内容上相互关照。在张译和美军飞机对射影片达到高潮之后,我原本担心很难会有一个结尾能够托得住这个场景,但最后桥的部分也真正做到了升华,令人震撼和动容。整部影片的轰炸场面给人足够的视觉满足,紧张场面的气氛烘托十分到位,背景音乐烘托下,张译一瘸一拐走向最后炮位的时候,充满了抗争不止的史诗感。顺便感叹一下张译老师演戏上的.爆发力真的太好了,越来越好!最后,大家一定要去看《金刚川》喔!很好看很好看很好看!
这么一部精心制作的主旋律影片,一点看不出来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作品。当然,通过这么短时间内能够完成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不得不说,也算是对三位导演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一种肯定!影片将抗美援朝的那种“脊背”式的爱国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可能武器并不先进,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意志薄弱!在他们的“身后”是老百姓,为了老百姓他们拼死也要通过那座“桥”!从影片的质感角度上来说,张力十足!但是,缺陷不是没有,就是镜头运用,和逻辑镜头重复,导致有一种本身代入很强的电影,却又出现进进出出。夸一下最后的收尾部分,点睛之笔,整部影片的灵魂所在!
战争是残酷的,也正是我们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舍身忘死的意志,用鲜活的生命给我们换来现在的和平。做为丹东人,鸭绿江对岸的朝鲜、烈士陵园、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河口断桥…每一处都在印证着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感谢电影主创团队为我们呈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8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英雄赞歌》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电影《金刚川》。电影8月筹备,10月上映,在所有人都对影片质量心存怀疑的时节下,电影在首波口碑解禁时获得了业内人士目前中国电影工业水平的最好体现的高度评价。
迷妹有幸在现场看了点映,电影看完最大的观后感就是燃。
本以为战争片会浓墨重彩的描绘大场面,但《金刚川》却把重点聚焦在了一座桥。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了最终阶段,为了确保金城前线的战力,志愿军必须誓死捍卫这条交通要塞金刚桥。
这道桥有多重要?
用片中的一句话:赢了,敌人的地狱;输了,我们的'地狱。
敌人当然不会放过这条生命线,轰炸机、榴弹、定时炸弹轮番上阵,来来回回炸了七次,人民志愿军也反反复复修了七次。
这修桥的过程,就是《金刚川》。
影片别出心裁的通过战友、对手、高炮班、桥这四个视角来展现这一段历史故事,从修桥的工兵团,到敌方空袭的美国士兵,再到掩护修桥抵御空袭的高炮班,最终这一切又回归到了桥上。和历史一样,任何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都是靠众多人的参与,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最终,成就历史。
电影也在细节上设置了非常多的小心思,蜻蜓、白马、哨子、炮壳、酒壶、烟叶子、桥。比如连接张译与吴京的哨,就是他们传递信息,传递情感的东西。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会在这些细节上,看见前人留下的印记。
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
但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斗里,我想,无论是回家,还是牺牲,他们都准备好了。
金刚川观后感800字以上 篇9
今天也凑热闹去看了金刚川。自己对于电影的欣赏水平十分有限,要不就是像信条那样看不懂,要不就是像夺冠那样困意顿生,所以经常刚看过就不知道讲了什么。不过,今天这样的场面片,不用仔细想的片,倒是迎合了我的偏好,喊打喊杀,枪炮突突,两小时无尿点。
电影的制片,音效,情节如何,千人千言,也不用我这个水平不高的`人瞎扯。这部排片很猛的电影要传达的讯息,也正因为全程只需跟着剧情来回反复,变得非常地通俗易懂。
老美那边周四晚上辩论,双方打某张牌其实都挺弱的,篇幅很少(当然用词还是很难听)。当然这不是说变得很友善,而是都已经说得很狠了,再说也不会加什么分。你说我开账户交税,我说你和你儿子收钱,口水乱喷,标准动作而已。但是,对于这一话题的刺激减少恰恰代表了老美精英层经过这些年不间断的努力,已经在民众心中种下了种子,还发了芽,不用再强调了。那边最近的好感度民调也是一个佐证。
以前我们还是挺克制的,的确也经常反击,但是核心意思都是你霸道,你双标,你没道理,你简直无理取闹。不过后面还有一句,惹了我你就惨了。我看算是说出来了。
制作电影需要时间,不过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的电影播出日子不似国庆那般一定得是正日子。什么时候放还是可以斟酌的。
战场上,武器装备和意志决心都得有,也都得准备。
还是得说,opinions are like assholes, everybody has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