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善于运用语言的人常常显得更强大,而不善于沟通的人则容易出现各种误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5篇关于艺术的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和借鉴。
语言的艺术论文2000字 篇1
说话是讲究艺术的。诙谐幽默的语言会逗得人哈哈大笑;真诚煽情的表达能令人热泪盈眶,有艺术的语言充满着感染力。当然同样的话,你换一种说法,可能就会带来迥然不同的结果。如果你留意,生活中的语言艺术随处可见。
五一假期,我和父母去商店买衣服,就因为一句话而感慨不已。我到店铺试衣间试衣服,发现墙壁上赫然贴着几个大字,“请注意,不要让我们的衣服,擦花了您的口红”。这句话的本意,我们都能明白,就是提醒顾客,试穿时,不要把口红染到衣服上。但是如果墙上贴着的是“不要让您的口红弄脏衣服”我们又会作何感想?仅仅是一句话,却让我想了很久,相同的意思,但只是稍稍改变语序,我们便能从中体会到商家的用心,不会因为直白的提示而反感,反而让人在所思中体味到以顾客为中心的销售理念。
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去年我和爸妈去成和商店买东西,妈妈在看一奶锅的时候,不小心将玻璃锅盖打碎了。当时那里的工作人员听到响声后急忙赶过来,没有丝毫的埋怨和指责,脱口而出的是关心的询问:“手划着没有?”“吓了一跳吧!”“没事,这里货物安排的有些拥挤,容易失手啊”。妈妈连忙表示歉意,并要立刻赔偿。但是销售人员却明确表示事出无意,不用赔偿,只需帮忙确认一下事实即可。记得带着歉意的妈妈当时就决定多买了几张购物卡。如果工作人员开口就说,不用索赔,我们可能只会有歉意;如果工作人员第一时间索要赔偿款,我们肯定无话可说。销售人员的理解和关心显然已经超出了这件事情的本身,不同的表达,不同的处事方法,也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效应。因为妈妈后来的自愿购物显然远远高出一个锅盖的利润。
记得小时候,妈妈给我读过很多萧伯纳的故事,幽默而又讽刺的情节让人忍俊不禁,现在想来,大师的语言艺术可谓充满着理想主义和一种高度的魅力。
中国也有句俗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的就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少些冷漠和刻薄,多一些善意和理解,会让事情变得更好。
语言的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好好说话更是起始于思考,融合了理解和智慧。学习吧,同学们,多思多看多观多学才会让我们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语言的艺术论文2000字 篇2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言艺术就是很大胆地说出一些很有用的话。我们小记者要学习的,也正是这门艺术。11月18日上午,萧报小小通讯员培训班又一次在萧报大楼开课了。
很大胆、很有用地说出一些话该如何办到?孙老师说第一步就是嘴操。嘴操是为了让嘴巴打开,使说话更流畅,更富有感情。这在采访中,可是很有用的。说到采访,孙老师告诉小小通讯员们三个词:了解情况,采集资料和调查访问,这三个词就组成了一次完整的采访。了解情况和采集资料一定不能忘了查一查和写一写。一方面查资料,另一方面把查到的资料和想问的问题写下来,制定一个采访提纲。有句话“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一定要好好写提纲,做个有准备的人。
采访时,我们还应当先夸夸那个人,这可不能算是拍马屁哦!这是为了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样才能好好回答你的问题。
光有了这些还是不够的,礼节和礼貌用语也是十分重要的。授课老师对我们说过:“不怕太客气,就怕没礼貌!”见面时,说:“您好!”接受采访说:“请问!”结束采访说:“谢谢!”告别时说:“再见!”遇到挫折不沮丧,告诉自己:我能行!
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但在这节课上我学会的语言艺术将让我在今后小记者的道路上一直受用!
语言的艺术论文2000字 篇3
教学语言艺术浅议
摘要:教学艺术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不仅体现在第一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之中,可以说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贯穿着艺术,失去了艺术,也就失去了教学的魅力。本文从实践角度,重点研究教学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语言 教学 艺术
众所周知,教员上课离不开语言。但有了教学语言,并不等于就有高质量的教学。因为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员教学的语言水平。教学研究显示:教师语言表述得越清晰,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反之,教师语言表述得不清不楚,则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可见,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员进行“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且是决定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谓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员在教学中运用语言手段表现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巧。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员基本功,是教学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学的发展,对教员教学语言的要求更加规范,更加严格,对审美程度的要求日愈增加。因此,教师必须掌握无可指责的语言技术。而教学语言艺术也已经成为全世界教学行家们的共同经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讲究教学语言艺术呢?
一、教学语言要有科学性
实践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学,都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而要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就必须使教学语言具有科学的内涵,即教学语言应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是对事物运动发展的正确概括或总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在教学语言的结构上要讲究逻辑性,其次在教学语言表述上要讲究准确性和学术性。
所谓逻辑性,指的是教学语言既要和相应的语言逻辑结构和规律相符,又要和教授的学科的逻辑结构相符,同时还要和教学对象思维情况相符。所用的教学语言既要结构严谨,又要层次清晰,将重点明确地表达出来,且有严密的逻辑系统性和论证性。
所谓准确性,指的是教学语义信息和语法要准确,即鲜明、确定、恰当、含义准确。从语义信息来讲,就是说教员要正确地理解和阐述教学内容、定义、定理、例子等。而在教学语言语法结构方面,教员要准确应用合适的语汇组合、语法规则、句子结构等。在做到准确的基础上,教员要保证用最精炼的语言将最为丰富的内容表达出来。
而语言的学术性则要求教员要用所教学科的专业性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是因为每个学科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已经经过实践和时间的印证,能够将事物本质的概念和范畴精炼地概括出来。如果教员在讲课中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日常生活用语来代替,他所讲的内容就难以准确反映该事物的本质,例如,教员在战术课中用通俗说法的“打炮”代替军语“炮火准备”,“打炮”二字显然就不能准确反映“炮火准备”的内涵。
二、教学语言要有可接受性
教学是一种教育信息的传递过程。教育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便是教学语言。教员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和传授知识、技能的质量。而要想将教育信息的传递效果提高上来,首先就要将三种关系处理好:一是要将教学语言输出量和学生能够处理信息的限度的关系处理好。如果教员使用了大量的教学语言,且表达的速度很快,教学对象一学员就会应接不暇,出现“吃不了”现象。反之,教员的输出量过小,语速过慢,学员又会感到节奏松散,感到“没有吃饱”。在教学过程中,教员一定要将这种关系处理好,表达的速度既要适中,输入又要保持平衡,恰到好处。二是教员要想选择正确合适的教学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就要结合教学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语言的具体运用上,教员输出的水平一般要略高于学员的理解水平。无论教员的教学语言水平比学员的水平高还是低,都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三是要将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和方言的关系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是保证教学语言可接受性的前提。只有规范的教学语言,才能全面体现教学内容和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从而确保教学效果。然而,我们的教员和学员来自五湖四海,各地有各地的方言土语,如果不用一种统一规范的教学语言实施教学,教学效果是可以想象的。因此,教员要以标准规范的字、词、读音进行教学,不能说方言土语和半通不通的文白混杂语,不能生造名词术语,更不能把日常口语中粗俗的语言搬上讲台,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最高要求就是具有启发性。这是由于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要靠外界的刺激才能产生,而且学员的智能发展也要靠外界刺激去促成。教员在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就是一种外界刺激,而启发诱导主要是靠教学语言来进行的。怎样才能使教学语言具有启发性呢?
1.要具有感染力。也就是教学语言要表达得清晰顺畅,有条理,有激情,充满讲述人的感情,可以将问题的关键点抓住,可以让学员感同身受,有共鸣感,进而能够使学员有想学的欲望。
2.要保持含蓄。也就是教员不可以全部将所教内容和所展示的意境表达出来,要将适当的“空白”留给学员,让他们可以通过这一“空白”去发挥想象、去自己体验其中的意境。与此同时,这种含蓄要得体,既可以将“空白”留给学员,也可以让学员得其解,使学员能够思而得之。这样才能起到启发的作用。
3.教学语言要有引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能够使用教学语言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诱发出来,能够带领他们去探寻问题的根源。为此,教员应当在适当的教学阶段采用引发性的语言,营造能够引起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员探寻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进而使他们积极地思考。
4.教学语言应当富有点拨性。要想将点拨性语言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教员就应当在关键处、朦胧时将点拨性语言运用起来,将点拨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比如,学员的思维处于困惑状态时,教员可以进行一些提示,这样就可以给学员提供思考的线索,开阔学员的思路,使其豁然开朗。但在使用点拨性语言的时候,要注意适可而止,起到点拨作用即可,给学员的思维留出自由奔驰的空间。
四、教学语言要有和谐性
教学语言的和谐性,是指教学语言的语音美、语调美、语速美、语气美,这种美是教学语言的外部形式美。而要想用教学语言的语义美“弹奏出”和谐的乐章,就要变化语言的外部形式美,为此,教员必须做到:在教学语言的语音上,教员要确保规范地发音、准确地咬字,使用强弱适中的音量,既让学员听清楚,又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音乐性的语言感;在教学语言的语调上,要轻重缓急,有高有低,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富于审美感,给学员一种语调旋律美;在教学语言的语速上,教员要表达得流畅顺利,保持适中的速度,语速不但要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相符,还要和学员处理信息的限度相应;在使用教学语言的语气上,教员要饱含情感,用饱含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让学员感同身受,让学员经历一次难忘的情感体验。
语言的艺术论文2000字 篇4
浅谈导游语言艺术
【摘 要】:导游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它是衡量导游接待质量的重要标志。“导游语言”是导游人员在为旅游者提供讲解等服务中使用的具有丰富表达力的、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对导游而言,语言艺术美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旅游审美信息的质量和旅游者审美感受的满足。
【关键词】:导游语言 导游艺术 语言艺术
中国的旅游文化已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断地涌向中国的旅游市场,走进悠久、浓厚、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地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引领着各国旅游者想一睹文明古国的风采。而导游员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通过导游语言来传达给旅游者,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这可谓是一项艰辛而又光荣的使命。由此可见,导游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种艺术体现。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之一,正确运用导游语言,会提高导游员的魅力和素质,使导游员变得更加地亲切和蔼,甚至一句话能让客人记住了你。导游讲解能将死物,例如石头,大风,甚至是风沙都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还能把柳树变成美女,把大海变成母亲,把大山变成英雄,把星星变成眼睛,把月亮变成嫦娥的广寒宫,把沉睡了千万年的文物古迹犹如电影一般重现眼前,导游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亲和力和生动力,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一、恰当清楚、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恰当、准确的导游语言能增加旅游者对导游的信任。准确性一定不能是顺口开河,杜撰史实,一旦被游客看穿,游客就不再相信你了,而且会造成游客对你的反感,所以导游在使用导游语言时一定要正确无误,这样,游客才会尊重你。比如有的导游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信口开河,用一串最高级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世界上”、“全国最”、“天下无双”,结果使游客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反差。《中国旅游报》曾登载过一位游客对导游书用词不准确的投诉,该游客在导游书上看到有关天平山红枫的介绍,特意前往天平山观赏红叶,只见少数枫树散植山前,与所写的“每到金秋,满园红叶万紫千红,不愧有‘万丈红霞’之称誉”相差甚远。可见,用词不准确,滥用溢美夸大之辞,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地传达美感
善用精彩描写,使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在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这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骏马成群,特别是中旬县的大小中旬,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五月的中旬草原,碧绿的草地和山坡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和数不尽的各种小花争相怒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宛如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骏马奔驰,牛羊滚滚,雄鹰翱翔,牧人在白云蓝天下唱起牧歌,挥动长鞭,这就是人间仙境的生活,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这段讲解把人带入诗画般的意境,获得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又如在中国各地的园林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形状怪异,美不胜收的太湖石,但它往往不能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注意,有的.游客看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美。这样太湖石就丧失了它的审美价值,这时,也许只有导游的嘴才能挽回它的审美价值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赋予死的景物以生命,注入感情,引导游客进入审美对象的意境,让游客获得更加多美得享受。
三、富有节奏、激发审美情趣
导游语言表达着导游的心态和感情,所以导游语言要求语音语调语气流畅适当,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求语言优美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达到传情传神的效果,从而激发游客的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导游对景观对象审美意味和价值的描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唤起游客的共鸣,导游要具有对情感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工作时使自己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之中,讲解和谈话时,应做到轻、和、慢,并适当配合无声的态势语言,来增加讲解的效果和魅力,一位在风光胜景面前无动于衷的导游,仅用干巴巴的程式化“台词”毫无表情地进行讲解,是很难打动激发游客情感的。比如,来杭州的人都会慕名前往岳王庙,导游讲解时在语言和表情上流露出对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就会使游客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唤起民族心、爱国情。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说出来的语句畅通连贯、琅琅上口、和谐顺耳,能使人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欢欣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特有的声调变化在形成平仄交错抑扬美的同时,也关联着情绪的起伏变化,喜者的激昂,悲者的沉郁,都会对语调产生直接影响。此外,语句的整齐与长短错落也是形成语言音乐性的重要因素,如《大理苍山洱海导游词》:“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竞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句式长短错落中不乏整齐,语言和谐,节奏明快。又如把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用诗a来概括:“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读来琅琅上口,既便于记忆,又颇有情趣,有一种音乐的回环美。
四、浅白易懂、妙用口语化语言
以下是一段非常口语化,令人明白易懂的导游词:“这座大佛高17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髻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句子短小精炼,说起来轻松自然,听者也不会因为句子太长太复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导游语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趣,言之有喻,言之有情,言之有神,言之有礼,让游客听得“赏心悦耳”,生动易懂,倍感亲切。总之,导游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艺术,要做到导游语言艺术美,光掌握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做一名受人欢迎的心美、言美、行美的导游员。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4]蒋炳辉.导游带团艺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5]李瑞玲.导游实务[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语言的艺术论文2000字 篇5
“孩子,你知道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什么吗?”“不知道,是英语吗,或者中文?”一阵清脆的童声盖过了爷爷那苍老却浑厚的声音。这个故事就这样展开在深秋的落叶间,展开在了夕阳下祖孙的对话中……
在爷爷的故事中有一个美丽的小镇,它坐落在半山腰间,每当夕阳西下时就会金光闪闪,万分美丽。那里的街道用石头铺砌,房子矮小却很整齐,人们更是淳朴又善良。但在那个小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每年樱花盛开的时节,人们就会选出一个声音最动听,能说出最美丽的语言的姑娘去参加山顶城堡的盛大舞会。那个宏大又美丽的城堡成了每个女孩心里向往的地方。
那年,有连个女孩都特别被看好,一个叫祎,一个叫琪儿。她们是邻居,又是无话不谈的挚友,两个人说好了一定要一起去参加盛大舞会。祎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的姐姐星儿便是上一次选出的幸运儿。星儿曾和她说:“我的好妹妹,你听我说,什么为动听的话?人们喜欢听的顺其心意的话就叫动听。说话时只管挑好听的说,不必管其真假!”所以,祎很认同姐姐的话。可是琪儿却并不认同,因为她亲耳听到过星儿“美丽”的谎言,看到这些谎言让她的朋友迷失了自我。她清楚语言的力量,可怕又无情。
终于,最后的考核到了,考官让她们各自对一位当过官的人说话来评判他的为人。祎先上了,她和星儿说的一样,大大地夸赞了一番,天马行空的说尽了好听的.话。声音如百灵鸟一般让人开心,那位当官的人被捧得迷失了自我。琪儿倒是实话实说,她想让他清醒,不想让他失了前途,她的声音如清泉,将当官的贪念洗净了。
“爷爷,结果呢?”爷爷的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孙子天真的问道。看到正在遐想的孙子,爷爷又说,“孩子,你应该知道一味地赞美是毒药,能毁了人的一生啊!或许真诚的话并不入耳,但日子久了,那人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受益啊。”
是啊,语言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但有时它给人们的伤害无法弥补,所以你要学会讲美丽的语言,真诚、真实、用不着花言巧语,朴实的话才是最美的啊!
秋风吹落了最后一片黄叶,它又是否掉进了孩子的心呢!